阅读下列材料:(15分)材料一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古文尚书》。)“民为君之本。”——《谷梁传》材料二 “自古及今,未有穷其下而无危者也。”   ——(

阅读下列材料:(15分)材料一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古文尚书》。)“民为君之本。”——《谷梁传》材料二 “自古及今,未有穷其下而无危者也。”   ——(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阅读下列材料:(15分)
材料一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古文尚书》。)“民为君之本。”
——《谷梁传》
材料二 “自古及今,未有穷其下而无危者也。”   
——(《荀子》
“民乏财用,不亡何待?”            
——《国语》
材料三  “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
——《孟子》
材料四 (执政者须)“言必信,行必果。”         
——《荀子》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论语》
材料五 顾炎武推崇议论朝政的风气,要求以强大的社会舆论来监督制约当权者,以“众治”代替“独治”。黄宗羲进一步提出用“天下之法”取代“桎梏天下人之手足的”的“一家之法”,以约束帝王的“人治”。
——岳麓版《文化发展历程》
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怎样的思想理念?根据材料二、三、四简述该理念的内容。这一理念有何现实意义? (9分)
(2)上述理念在明清时期被进步思想家继承并发展,试结合所学知识举一例说明并作简要评价。(6分)
答案

(1)理念:“以民为本”(或民本思想),民众是立国的根本。(3分)内容:关心民众的疾苦;不要过度掠夺民众;根据民意任用贤人;取信于民。(5分)意义:有利于建设和谐社会。(1分)
(2)如明清之际的思想家提出种种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其中最主要的观念是倡导言论自由,建立自下而上的监督机构。这些思想实际上是对先秦“民本”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强烈冲击,并给后世以深刻启迪。(6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概述材料一的内容,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或“民本理念”;结合材料二、三、四的内容可以得出结论:即材料二主张不要过度掠夺民主,即 “轻徭薄赋”;材料三,根据民意使用贤人;材料四,取信于民;“民本”理念的现实含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①有助于加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②解决“民生”问题;③大力发展生产力以满足群众需求。(2)本题属于开放式试题,要求学生结合明末清初三大进步思想家的主张找出他们当中的“民本”思想内涵,并作出简要评析即可。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民本”思想的理解。解题时一要准确地解读材料中的有效信息;二是要联系教材中的“儒学思想”的发展演变历程加以验证。就“民本”思想的内容而言,它有多种表现,材料二、三、四即是代表,同时也对解决中国目前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民生问题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举一反三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则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段论述出自春秋战国时期的(      )
A.儒家B.道家C.法家D.墨家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董仲舒的新儒学包含了“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的内容,皇帝的以下行为不能呈现这一思想的是(      )
A.皇帝即位要举行祭天仪式
B.取消宰相以加强皇权
C.发生自然灾害时,皇帝下罪己诏
D.“奉天承运”是诏书中的常用语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孔子曰:“仁者,爱人,爱有差等。”墨子曰:“兼相爱,交相利”,“爱无差等”。造成这种思想差异的根源在于(    )
A.两人处于不同的时代   
B.两人代表不同的阶级(阶层)利益
C.两人的学术思路不同  
D.两人讨论的话题不同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唐宋时期,我国思想界出现复兴儒学的运动,这一运动发生的思想背景主要是(      )
A.佛教和道教思想成为正统思想B.佛家传入中国和道教兴起
C.佛教、道教和儒学已经相互影响D.汉唐儒学不能容纳佛教、道教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马克思称苏格拉底为“哲学的创造者”,其主要依据是苏格拉底(      )
A.反对智者忽视道德的主张
B.强调人类理性,否认绝对权威
C.第一次在哲学意义上发现“自我”
D.发现了人类知识的有限性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