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文】(22分)农作物物种的种植与传播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两汉时期,随着张骞出使

【题文】(22分)农作物物种的种植与传播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两汉时期,随着张骞出使

题型:难度:来源:
【题文】(22分)农作物物种的种植与传播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两汉时期,随着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的开辟,中原与西域在经济、文化的交流中也促进了栽培作物的东传,大大增加了两汉时期的作物品种。两汉时期我国引入的农作物多为果树和蔬菜。从引入作物的命名上,在唐以前引进的新作物中大多带有“胡。字。如胡麻,即是芝麻;胡瓜,即后世所称的黄瓜;还有胡蒜、胡椒、胡菜等。
——摘编自《论中西文化交流中的外来栽培作物的传播及其影响》
材料二 表  16—17世纪传入中国的三种粮食作物
学名
别名(部分)
原产地
传入途径
玉米
番麦
御麦
美洲
由西班牙殖民者带到菲律宾,再传入中国
甘薯
番薯
金薯
美洲
西班牙殖民者带到菲律宾,再传入中国
马铃薯
洋番薯
荷兰薯
土豆
美洲
由荷兰殖民者带进台湾,再从台湾传入中国大陆
 
——摘编自《中国文化与外来作物》
材料三 乾隆五十年,清廷在上谕中说:“番薯既可充食,兼能耐旱,必使民间共知其利,广为栽种,接济民食,亦属备荒之一法。”
——《清高宗实录》
材料四
表   乾隆年间人口统计(部分)
年度
人口数(单位:人)
乾隆十年(1745年)
169,922,127
乾隆二十年(1755年)
185,612,881
乾隆三十年(1765年)
206,993,224
乾隆四十年(1775年)
264,561,355
乾隆五十年(1785年)
288,863,974
 
——据《清高宗实录》整理
材料五  1996—2009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单位:百万公顷)

——[美]Clive James《全球商业化生物技术/转基因作物状况》
(1)据材料一,指出两汉时期外来农作物传入中原的条件。(3分)
(2)据材料二,概括16—17世纪三种粮食作物传入中国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它们传入中国的国际背景。(7分)
(3)结合材料三、四和所学知识,分析番薯“广为栽种”对当时社会的影响。据材料五,指出1996—2009年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的走势。(6分)
(4)综合以上材料,总结影响农作物物种传播的要素。(6分)
答案
【答案】
(1)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的开辟;中原与西域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3分)
(2)特点:传入的物种原产于美洲;名称中大多带“番”字;主要是从海路传入中国大陆。(3分)
背景: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开始形成或雏形出现);早期殖民扩张。(4分)
(3)影响:缓解了因人口增长而带来的粮食问题(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对粮食的需求);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粮食结构和人们的饮食习惯。(4分)
走势:种植面积总体呈上升趋势;发达国家的增长速度超过发展中国家。(2分)
(4)区域之间的交流;政府的推广;经济全球化的推动;科技的进步。(6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解析
【解析】
试题分析:第(1)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回答时注意对材料的分析,结合材料“两汉时期,随着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的开辟,中原与西域在经济、文化的交流中也促进了栽培作物的东传,大大增加了两汉时期的作物品种。……”归纳其条件。
第(2)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归纳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首先对材料二的表格内容进行分析,注意其产地、传播途径、名称的特点,结合材料的时间“17世纪”并联系所学这一时期中外之间的交往及发生的重大事件分析归纳答案。
第(3)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材料进行归纳总结的能力。首先分析材料“番薯既可充食,兼能耐旱,必使民间共知其利,广为栽种,接济民食,亦属备荒之一法”及材料中这一时期中国人口的变化特点进行回答。
第(4)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归纳总结历史问题的能力。本题属于综合性较强的问题,学生回答时首先要梳理一下五个材料的内容,并结合以上几个问题,然后联系所学,从政府的作用、交往的途径、科技的进步、交往的范围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商业的发展?中外之间的交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新航路的开辟?影响
举一反三
【题文】《管子·大匡》载:“赋禄以粟,案田而税,二岁而税一,上年什取三,中年什取二,下年什取一,岁饥不税。”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B.赋与税都是以田为征收对象
C.承认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D.改革赋税制度发展农工商业
题型:难度:| 查看答案
【题文】《隋书·地理志》记载,全国有郡190,县1255,户8907546,口46019956。若按九州划分,则扬州虽只占州数九分之一,但却拥有44郡,312县,932033户,以致扬州一州在全国郡数上占23.16%,在县数上占24.86%,在户数上占10.46%。这表明
A.扬州成为政治和商业中心B.南方人口数量已超过北方
C.经济重心转移到江浙地区D.扬州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题型:难度:| 查看答案
【题文】中国古代农民早期采用的是耕摩结合的方法,即在翻耕后用“摩”来摩平地面和摩碎土块,以减少土壤水分的散失。后来,则在耕摩之间又加上了“耙”,形成了耕、耙、耱三位一体的旱地耕作技术体系。“旱地耕作技术体系”形成于
A.春秋时期B.西汉时期
C.魏晋时期D.明清时期
题型:难度:| 查看答案
【题文】苏辙在《制置三司条例司论事状》中说:“城廓之户虽号兼并,然而缓急之际郡县所赖:饥馑之岁将劝之分以助民,盗贼之岁将借其力以捍敌。故财之在城廓者,与在官府无异也。”其言论旨在
A.反对“不抑兼并”的政策B.强调缓和社会矛盾
C.向国家提供征税的依据D.为土地兼并辩护
题型:难度:| 查看答案
【题文】《荀子·王制》:“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农书·粪田之宜》:“用粪犹用药也。”《吕氏春秋·上农》:“时至而作,竭时而止。”《齐民要术》:“麦黄种麻,麻黄种麦。”以上四则材料均反映了
A.中国古代农业根据节气安排生产
B.中国古代农业注重因地制宜
C.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D.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尊重自然规律
题型: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