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15分)民贫,则奸邪生。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①,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15分)民贫,则奸邪生。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①,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15分)
民贫,则奸邪生。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①,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夫寒之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②;饥寒至身,不顾廉耻。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夫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
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③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水旱之灾,急政暴虐,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而卖,无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
方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欲民务农,在于贵粟;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今募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如此,富人有爵,农民有钱,粟有所渫④。夫能入粟以受爵,皆有余者也。取有余,以供上用,则贫民之赋可损,所谓损有余、补不足,令出而民利者也。顺于民心,所补者三: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赋少,三曰农功。  (节选自晁错《论贵粟疏》,有删节)
注释:①不地著:不能定居一地。②旨:味美。③服役者:劳作的人。④渫:流通。
小题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养孤幼在其中长:成年人
B.尚复水旱之灾被:遭受
C.有者半而卖贾:通“价”,价格
D.三曰农功。劝:鼓励
小题2:下列四组中,全都属于“贵粟之道”的一组是(    )(3分)
①薄赋敛,广畜积                ②方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     
③今募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    ④使民以粟为赏罚  
⑤取于有余,以供上用            ⑥朝令而暮当具
A.①②⑤B.①③④C.②④⑥D.③⑤⑥
小题3: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2分)
A.作者在文中告诫统治者要重视发展农业生产,提醒国家要重视积蓄粮食,这样人民才能生活安定,国家才能长久稳定。
B.作者指出,人民无粮则饥,无衣则寒,人民若处于饥寒之中,慈母也不能保有其子,统治者更是不可能保有其民。
C.作者陈述了当时农民勤苦而艰难的生活,借此含蓄地向当时的统治者指出了国家潜在的危机,希望引起统治者的注意。
D.文中提出“贵粟”是让人民重视农业的根本途径,文中提出的“贵粟”途径包括富人纳粮封爵、减轻贫民赋税等方式。
小题4:翻译文中划线句子。(6分)
⑴ 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3分)
                                                                          
⑵ 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3分)
                                                                          
答案

小题1:A
小题2:B
小题3:D
小题4:(1)人之常情(是)一天不吃两顿饭就要挨饿,整年不做衣服(穿)就会受冻。(关键词:人情、再)(3分)
(2) 提高粮食地位的办法,在于让百姓拿粮食来求赏或免罚。(关键词:贵、道)(3分)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长:养育
小题2:
试题分析: ②原文是要使百姓“务农”,就要“贵粟”。⑤指从富人那里拿粮食给政府,那么就减轻了穷人的赋税,不是“贵粟”。⑥指政府向百姓强行征收赋税。
小题3:
试题分析:减轻贫民赋税不是“贵粟”的方式。
小题4:
试题分析:注意重要的文言现象: (1)人情:人之常情。再:两(顿饭)寒:受冻。(2)贵:使……贵, 意译为“提高”。道:办法。以……为……:把……当作……。
参考译文:
百姓生活贫困了,就会去做邪恶的事。贫困是由于不富足,不富足是由于不务农,不从事农业就不能在一个地方定居下来,不能定居就会离开乡土,轻视家园,像鸟兽一样四处奔散。这样的话,国家即使有高大的城墙,深险的护城河,严厉的法令,残酷的刑罚,还是不能禁止他们。受冻的人对衣服,不要求轻暖;挨饿的人对于食物,不要求香甜可口;饥寒到了身上,就顾不上廉耻了。人之常情是:一天不吃两顿饭就要挨饿,整年不做衣服穿就会受冻。那么,肚子饿了没饭吃,身上冷了无衣穿,即使是慈母也不能留住她的儿子,国君又怎能保有他的百姓呢?贤明的君主懂得这个道理,所以让人民从事农业生产,减轻他们的赋税,大量贮备粮食,以便充实仓库,防备水旱灾荒,因此也就能够拥有人民。
现在农夫中的五口之家,家里可以参加劳作的不少于二人,能够耕种的土地不超过百亩,百亩的收成,不超过百石。他们春天耕地,夏天耘田,秋天收获,冬天储藏,还得砍木柴,修理官府的房舍,服劳役;春天不能避风尘,夏天不能避署热,秋天不能避阴雨,冬天不能避寒冻,一年四季,没有一天休息;在私人方面,又要交际往来,吊唁死者,看望病人,抚养孤老,养育幼儿,一切费用都要从农业收入中开支。农民如此辛苦,还要遭受水旱灾害,官府又要急征暴敛,随时摊派,早晨发命令,晚上就要交纳。交赋税的时候,有粮食的人,半价贱卖后完税;没有粮食的人,只好以加倍的利息借债纳税;于是就出现了卖田地房屋、卖妻子儿女来还债的事情。
当今的迫切任务,没有比使人民务农更为重要的了。而要想使百姓从事农业,关键在于抬高粮价;抬高粮价的办法,在于让百姓拿粮食来求赏或免罚。现在应该号召天下百姓交粮给政府,纳粮的可以封爵,或赎罪;这样,富人就可以得到爵位,农民就可以得到钱财,粮食就不会囤积而得到流通。那些能交纳粮食得到爵位的,都是富有产业的人。从富有的人那里得到货物来供政府用,那么贫苦百姓所担负的赋税就可以减轻,这就叫做拿富有的去补不足的,法令一颁布百姓就能够得益。依顺百姓心愿,有三个好处:一是君主需要的东西充足,二是百姓的赋税减少,三是鼓励从事农业生产。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①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论语·宪问》)
②桀溺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 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耨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论语·微子》)
③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论语·子张》)
[注] ①晨门:掌管城门开闭的人。②桀溺:楚国隐者。③滔滔,比喻天下纷乱的样子。④而:通“尔”,指子路;辟人之士:指孔子。⑤多,只是。
小题1:请分别概括晨门和桀溺对孔子的评价。(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子贡以日月为喻,说明了什么道理?请简要分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驳《复仇议》
[唐]柳宗元
①臣伏见天后时,有同州下邦人徐元庆者,父爽为县吏赵师韫所***,卒能手刃父仇,束身归罪。当时谏臣陈予昂建议诛之而其闾,且请“编之于令,永为国典"。臣窃独过之。
②臣闻礼之大本,以防乱也。若日无为贼虐,凡为子者***无赦。刑之大本,亦以防乱也。若曰无为贼虐,凡为理者***无赦。其本则合,其用则异,旌与诛莫得而并焉。诛其可旌,兹谓滥;黩刑甚矣。旌其可诛,兹谓僭;坏礼甚矣。果以是示于天下,传于后代,趋义者不知所向,违害者不知所立,以是为典可乎?盖圣人之制,穷理以定赏罚,本情以正褒贬,统于一而已矣。
③向使刺谳其诚伪,考正其曲直,始而求其端,则刑礼之用,判然离矣。何者?若元庆之父,不陷于公罪,师韫之诛,独以其私怨,奋其吏气,虐于非辜,州牧不知罪,刑官不知问,上下蒙冒,吁号不闻;而元庆能以戴天为大耻,枕戈为得礼,处心积虑,以冲仇人之胸,介然自克,即死无憾,是守礼而行义也。执事者宜有惭色,将谢之不暇,而又何诛焉?其或元庆之父,不免于罪,师韫之诛,不愆于法,是非死于吏也,是死于法也。法其可仇乎?仇天子之法,而戕奉法之吏,是悖骜而凌上也。执而诛之,所以正邦典,而又何旌焉?
④且其议曰:“人必有子,子必有亲,亲亲相仇,其乱谁救?”是惑于礼也甚矣。礼之所谓仇者,盖其冤抑沉痛,而号无告也;非谓抵罪触法,陷于大戮。而曰“彼***之,我乃***之”,不议曲直,暴寡胁弱而已。其经背圣,不亦甚哉! 《周礼》:“调人,掌司万人之仇。凡***人而义者,令勿仇;仇之则死。有反***者,邦国交仇之。”又安得亲亲相仇也? 《春秋公羊传》曰:“父不受诛,子复仇可也。父受诛,子复仇,此推刃之道,复仇不除害。”今若取此以断两下相***,则合于礼矣。
⑤且夫不忘仇,孝也;不死,义也。元庆能不越于礼,服孝死义,是必达理而闻道者也。夫达理闻道之人,岂其以王法为敌仇者哉?议者反以为戮,黩刑坏礼,其不可以为典,明矣。
⑥请下臣议附于令,有断斯狱者,不宜以前议从事。谨议。
(选自《柳宗元集》)
[注]①贼虐:残害。②为理者:当官的人。③刺谳:审理判罪。④调人:周代官名。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其阊旌:表彰B.始而求其端原:最初
C.经背圣非:违背D.不死爱:吝惜
小题2:下列四组中,全都属于作者直接驳斥陈子昂主张的一组是(     )  (3分)
①礼之大本,以防乱也 ②旌与诛莫得而并焉 ③诛其可旌,兹谓滥
④旌其可诛,兹谓僭 ⑤是非死于吏也,是死于法也 ⑥元庆能不越于礼,服孝死义
A.①②④B.②③④C.③④⑤D.③⑤⑥
小题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第一段指出陈子昂在《复仇议》中对徐元庆复仇案采取“诛之而旌其闾”并将之“编制于令,永为国典”的主张是错误的。
B.第二段针对陈子昂的主张进行驳斥,在阐述封建礼(情)与刑(理)本质一致的基础上,指出他的主张自相矛盾、黩刑坏礼。
C.第三、四段对案件所涉及的双方进行具体分析,阐明诛***和表彰二者不能并行;并引经据典,指出陈子昂的主张违背了圣贤经传的训条。
D.本文从维护封建“礼”与“法”的尊严出发,调和为亲报仇与守法之间的矛盾,其目的是为了揭露吏治黑暗和官官相护的社会现实。
小题4: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
(1)趋义者不知所向,违害者不知所立,以是为典可乎?  (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执事者宜有惭色,将谢之不暇,而又何诛焉?  (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6分)
①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论语·乡党》)
②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
③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
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
小题1:请概括出①③两个选段中孔子与孟子思想的共同点。  (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②③两段中曾子和孟子对“仁"的看法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简述。  (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去 宥
东方之墨者谢子,将西见秦惠王。惠王问秦之墨者唐姑果。唐姑果恐王之亲谢子贤于己也,对曰:“谢子,东方之辩士也。其为人甚险,将奋于说,以取少主也。”王因藏怒以待之。谢子至,说王,王弗听。谢子不说,遂辞而行。凡听言以求善也,所言苟善,虽奋于取少主,何损?所言不善,虽不奋于取少主,何益?不以善为之悫,而徒以取少主为之悖,惠王失所以为听矣。用志若是,见客虽劳,耳目虽弊,犹不得所谓也。人之老也,形益衰而智益盛。今惠王之老也,形与智皆衰邪?
荆威王学书于沈尹华,昭嫠恶之。威王好制,有中谢佐制者,为昭嫠谓威王曰:“国人皆曰:王乃沈尹华之弟子也。”王不说,因疏沈尹华。中谢,细人也,一言而令威王不闻先王之术,文学之士不得进,令昭嫠得行其私。故细人之言,不可不察也。且数怒人主,以为奸人除路,奸路以除而恶壅却,岂不难哉?夫激矢则远,激水则旱,激主则悖,悖则无君子矣。夫不可激者,其唯先有度。
邻父有与人邻者,有枯梧树,其邻之父言梧树之不善也,邻人遽伐之。邻父因请而以为薪。其人不说曰:“邻者若此其险也,岂可为之邻哉?”此有所宥也。夫请以为薪与弗请,此不可以疑枯梧树之善与不善也
齐人有欲得金者,清旦,被衣冠,往鬻金者之所。见人操金,攫而夺之。吏搏而束缚之,问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故?”吏对曰:“殊不见人,徒见金耳。”此真大有所宥也。夫人有所宥者,固以昼为昏,以白为黑,以尧为桀。宥之为败亦大矣。亡国之主,其皆甚有所宥邪?故凡人必别宥然后知,别宥则能全其天矣
[节选自《吕氏春秋(卷十六)·先识览第四》]
【注】  ①宥:通“囿”,局限。②荆威王:即楚威王。古时楚地亦称“荆”。③中谢:官名,亦作“中射”,古时王侯的侍御近臣。④文学之士:精通古代文献典籍的人。⑤旱:通“悍”,勇猛。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将于说   奋:用力,尽力。
B.中谢,人也细:仔细。
C.以为奸人路除:清除,打通。
D.不见人殊:极,根本。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皆甚有所宥邪  其皆出于此乎
B.文学士不得进 吾得兄事之
C.人皆在焉善莫大焉
D.凡听言求善也以其无礼于晋
小题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所宥”表现的一组是       (  )
①王因藏怒以待之 ②人之老也,形益衰而智益盛 ③王不说,因疏沈尹华 ④一言而令威王不闻先王之术  ⑤邻者若此其险也,岂可为之邻哉 ⑥殊不见人,徒见金耳
A.①②⑥ B.③④⑥C.①③⑤D.②④⑤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用志若是,见客虽劳,耳目虽弊,犹不得所谓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夫请以为薪与弗请,此不可以疑枯梧树之善与不善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故凡人必别宥然后知,别宥则能全其天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傅青主善医。其乡人王尧客都门,忽头痛,经多医不效,就诊于太医院某,按脉毕,命之曰:“此一月症也,可速归家料理后事,迟无及矣。”王急治任旋里。会傅入都,遇诸途,问王归意,以疾告,曰:“太医院某君,国手也,盍请治之?”王叹曰:“仆之归,从其命也。”乃具告所言。傅骇曰:“果尔,奈何?试为汝诊之。”按脉良久,叹曰:“彼真国手也,其言不谬。”王泫然泣曰:“诚如君言,真无生望矣。然君久着和、缓[注]名,乃不能生死人而肉白骨乎?”傅又沉思久之,谓曰:“汝疾无生理,今思得一法,愈则不任功,不愈亦不任过,试之何如?”王大喜,求方。傅命归家,遍觅健少所用旧毡笠十余枚,煎浓汤,漉成膏,旦夕履之。王归家,如法治之,疾果愈。寻至都见傅,喜慰异常。更谒某,某见王至,瞿然曰:“君犹无恙耶?”王具以傅所治之法告之。某叹曰:“傅君神医,吾不及也。吾初诊汝疾,乃脑髓亏耗,按古方,惟生人脑可治,顾万不能致。今傅君以健少旧毡笠多枚代之,真神手,吾不及也。若非傅君,汝白骨寒矣,谓非为鄙人所误耶!医虽小道,攻之不精,是直以人命为儿戏也,吾尚敢业此哉!”送王出,即乞休,闭门谢客,绝口不谈医矣。
注 和、缓:春秋时期秦国两位名医的名字。
小题1:太医院某君,国手也,盍请治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诚如君言,真无生望矣。然君久着和、缓名,乃不能生死人而肉白骨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送王出,即乞休,闭门谢客,绝口不谈医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