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王羲之《兰亭集序》中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夫人之相与,俯仰—

阅读王羲之《兰亭集序》中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夫人之相与,俯仰—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王羲之《兰亭集序》中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项是
A.可乐也信:相信
B.虽舍万殊趣:同“取”
C.终于尽期:至、及
D.修短随化修短:长短,这里指寿命的长短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项是
A.当其欣所遇/而君幸赵王
B.犹不能不之兴怀/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C.已陈迹/谁大王为此计者
D.夫人相与/耳得而为声
小题3:下列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一部分文字,王羲之着眼“死生”二字行文。
B.选文第二段,承上文“乐”字而来,谈“欣”,谈“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然后急转,谈得意总有尽头,人生总有尽头,从而导出本文正题“死生’二字。
C.转入“死生”这一正题后,作者否定了在当时的士大夫中很有市场的庄子的“一死生”“齐彭殇”的观点,很有积极意义。
D.文章结尾处,作者以旷达的话作结,有无穷逸趣。
小题4: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3分)
(1)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2)固知—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答案

小题1:A
小题2:B
小题3:D
小题4:(1)有的人通过寄情于自己精神情怀所寄托的事物,在形体之外,不受任何约束地放纵地生活。
(2)(我)本来就知道,把生和死同等看待是荒诞的,把长寿和短命同等看待是妄造的。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A信,应为“实在”。 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现象比较多,所以答题时一定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及本句语法关系来推断实词的含义。本题考查的是课内实词的掌握情况,因此学生要注意结合课文内容来落实记忆。
小题2:
试题分析:B介词,因。A项前句介词“对于”,后句介词“被”;C项前句动词“成为”,后句介词“替”;D项前句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后句代词“它”。 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是高考的一个高频考点,平时复习中要注意了解文言虚词在高考中的考查要求及题型种类。积累常考文言虚词的意义和基本用法。另外虚词大多是多义的,具体解答时要根据它在句中的作用来确定它的词义。本题考查的是课内虚词的掌握情况,因此学生要注意结合课文内容来落实记忆。
小题3:
试题分析:D“旷达”不正确,最后一句无此意。综合近些年来的高考设题情况来看,此类题目选择肢中设错类型可分为信息错位、错解词语、强加因果(或因果倒置)、无中生有、颠倒是非将文中未然的信息说成必然等。解题时考生应审准题干,依文索义,正确分析。
小题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1)句中“或”,有的人;“因”,通过;“所托”所字结构,托付的事物;“放浪形骸”古今异义词,译为“不受任何约束地放纵地生活”。(2)句中“—”“齐”都是意动用法,译为“把……看作一样”“把……看作相同”。
举一反三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9分,每小题3分)
梁彦光,字修芝,安定乌氏人也。彦光少有至性,其父每谓所亲曰:“此儿有风骨,当兴吾宗。”魏大统末,入太学,略涉经史,有规检,造次必以礼。及高祖受禅,以为岐州刺史。开皇二年,上幸岐州,悦其能。后数岁,转相州刺史。彦光前在岐州,其俗颇,以静镇之。合境大化。及居相州,如岐州法。邺都杂俗,人多变诈,为之作歌,称其不能理化。上闻而谴之,竟免。岁余,拜赵州刺史,彦光言于上曰:“请复为相州,改弦易调,有以变其风俗,上答隆恩。”上从之,复为相州刺史。豪猾者闻彦光自请而来,莫不嗤笑。彦光下车,发擿①奸隐,有若神明,于是狡猾之徒,莫不潜窜,合境大骇。初,齐亡后,衣冠士人多迁关内,唯技巧、商贩及乐户之家移实州郭。由是人情险诐②,妄起风谣,诉讼官人,万端千变。彦光欲其弊,乃用秩俸之物,招致山东大儒,每乡立学,非圣哲之书不得教授。于是人皆剋励,风俗大改。有滏阳人焦通,性酗酒,事亲礼阙,为从弟所讼。彦光弗之罪,将至州学,令观于孔子庙。通遂感悟,既悲且愧,若无自容。彦光训谕而遣之。后改过励行,卒为善士。以德化人,皆此类也。吏人感悦。略无诤讼。
(节选自《隋书·列传第三十八·循吏》)
[注]  ①擿(tī):揭发     ②诐(bì):不正,邪僻。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彦光前在岐外,其俗颇质:质朴B.上闻而谴之,竟免坐:因为
C.有以变其风俗,上答隆恩 庶:但愿D.彦光欲其弊革:革除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彦光弗罪②彦光训谕而遣
B.①为之作歌,称不能理化②彦光欲革
C.①事亲礼阙,从弟所讼②请复相州
D.①德化人,皆此类也②为岐州刺
小题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梁彦光的为政之道的一组是(  )
①略涉经史,有规检,造次必以礼 ②发擿奸隐,有若神明
③每乡立学,非圣哲之书不得教授 ④彦光弗之罪,将至州学,令观于孔子庙
⑤彦光训谕而遣之               ⑥吏人感悦,略无诤讼
A.①②⑥B.①③⑤C.②③④D.④⑤⑥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①入太学,略涉经史,有规检,造次必以礼。 (4分)
②后改过励行,卒为善士。                 (4分)
③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离***》)(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李彦仙字少严,其先宁州人也,后徙于巩。幼有大志,喜谈兵,习骑射,所历山川形势必识之。尚气,谨然诺,非豪侠不交。金人南侵,郡县募勤王军,彦仙散家赀,得三千人,入援京师。顷之,复从种师中,师中败死,彦仙走陕州。守将李弥大问北事,条对详复,使扼殽、渑间。建炎元年四月,金人屠陕州。经制使王躞度不能支,引部曲去,官吏逃逸。彦仙为石壕尉,独如平时,归者繦属。二年三月,引兵直州南,表里夹攻,遂复陕。以功迁阁门宣赞舍人。家素留巩,尽取至官,曰:“吾父母妻子同城存亡矣!”闻者感悦,各有固志。十二月,娄宿众十万复围陕,彦仙夜使人隧地,焚其攻具,营部嚣乱,纵兵乘之,虏稍退。四年正月丁巳,城陷,彦仙挟亲军巷战,矢集身如猬,左臂中刃,战逾力,遂死之,并其家遇害。先是,虏尝许以河南元帅,及围合、复言如前约,当退师,彦仙叱曰:“吾宁鬼于宋,安用汝富贵为!”虏惜其才,必欲降之,城将破,先令军中:生致者予万金。彦仙平时弊衣同士卒,及是杂群伍中死,虏不能察。其为人,面少和色,有犯令,虽亲属不贷。每拜君赐暨取敌金资,悉均之,毛铢不入已。以是精兵三万,大小二百战,皆乐为用。军事独裁决,至郡政必问法所底,合境称治。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经制使王躞不能支度:估计B.二年三月,兵直州南引:率领
C.生者予万金致:得到D.虽亲属不贷:推卸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十二月娄宿众十万围陕②但求欲死,不顾利害
B.①虏尝许河南元帅②时操军兼饥疫,死者太半
C.①是杂群伍中死②徐公何能君也
D.①每拜君赐暨取敌金资,均之②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如外人
小题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能表现李彦仙忠诚爱国的一组是(   )
①尚气,谨然诺,非豪侠不交。
②彦仙散家赀,得三干人,入援京师。
③守将李弥大问北事,条对详复,使扼殽、渑间。
④彦仙为石壕尉,独如平时,归者繦属。
⑤矢集身如猬,左臂小刀,战逾力,遂死之。
⑥每拜君赐暨取敌金资,悉均之,毛铢不入已。
A.①③⑤B.②④⑤C.②③⑥D.①④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金人南侵时,李彦仙用自家钱财招募士兵入援京师,后随从种师中作战并攻占陕州,守将李弥大派他扼守殽、渑之间地区。
B.金兵攻陷陕州,经制使王躞带兵离开,而李彦仙独自坚守一方,很多人归依他,其后他带兵直奔州南,收复了陕州。
C.在金人十万大军包围陕州时,李彦仙曾用计打退敌兵。后城被攻陷,李彦仙带兵巷战,身受重伤坚持战斗,英勇战死。
D.李彦仙战死前曾严词拒绝敌人的高官引诱。他平时严正执法,廉洁无私,受到将士拥戴,地方政事也治理得很好。
小题5:将试卷文言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①幼有大志,喜谈兵,习骑射,所历山川形势必识之。(2分)
②焚其攻具,营部嚣乱,纵兵乘之,虏稍退。(3分)
③以是精兵三万,大小二百战,皆乐为用。(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课外文言小段,回答问题。(4分)
古之君人①,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2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注】①君人,国君。②涓人,近臣。
小题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1分)
安事死马而五百金   捐:              
小题2: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2分)
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小题3:你认为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  (1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正襟坐而问客曰危:端正
B.山川相,郁乎苍苍缪:缭,盘绕
C.方其破荆州,江陵下:顺流而下
D.举匏樽以相属:这里指劝人饮酒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正襟危坐问客曰至于幽暗昏惑无物以相之
B.此非孟德困于周郎者乎?暮春
C.况吾与子渔樵江渚之上寄蜉蝣天地
D.挟飞仙邀游秋为期
小题3: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而今安在哉?
A.何为其然也?B.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C.固一世之雄也D.托遗响于悲风
小题4: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客的回答表现了一种虚无主义的思想,是苏轼借客之口流露出自己思想的一个方面。
B.采用主客问答的方式,以表现苏轼的内心矛盾和思想感情的曲折变化,整个文章也因之波澜起伏,诗情画意俱现。
C.本文作为记游文,没有停留在山川风物本身,而重点放在对在宇宙人生的见解上,并将哲理与诗情高度融合,体现极高的艺术价值。
D.“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化用了《三国演义》开篇词中的诗句,原句为“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郑遨,字云叟,滑州白马人也。唐明宗祖庙讳遨,故世行其。遨少好学,敏于文辞。唐昭宗时,举进士不中,见天下已乱,有拂衣远去之意,欲携其妻、子与俱隐,其妻不从,遨乃入少室山为道士。其妻数以书劝遨还家,辄投之于火,后闻其妻子卒,一恸而止。遨与李振故,振后事梁贵显,欲以禄遨,遨不顾,后振得罪南窜,遨徒步千里往省之,由是闻者益高其行。
其后,遨闻华山有五粒松,脂沦入地,千岁化为药,能去三尸,因徙居华阴,欲求之。与道士李道殷、罗隐之友善,世目以为三高士。遨种田,隐之卖药以自给,道殷有钓鱼术,钩而不饵,又能化石为金,遨尝验其信然,而不之求也。节度使刘遂凝数以宝货遗之,遨一不受。唐明宗时以左拾遗、晋高祖时以谏议大夫召之,皆不起,即赐号为逍遥先生。天福四年卒,年七十四。
遨之节高矣,遭乱世不污于荣利,至弃妻子不顾而去,岂非与世自绝而笃爱其身者欤?然遨好饮酒弈棋,时时为诗章落人间,人间多写以缣素,相赠遗以为宝,至或图写其形,玩于屋壁,其迹虽远而其名愈彰,与乎石门之异矣。
与遨同时张荐明者,燕人也。少以儒学游河朔,后去为道士,通老子、庄周之说。高祖召见,问“道家可以治国乎?”对曰:“道也者,妙万物而为言,得其极者,尸居衽席之间可以治天地也。”高祖大其言,延入内殿讲《道德经》,拜以为师。荐明闻宫中奉时鼓,曰:“陛下闻鼓乎?其声一而已。五音十二律,鼓无一焉,然和之者鼓也。夫一,万事之本也,能守一者可以治天下。”高祖善之,赐号通玄先生,后不知其所终。
                      (选自欧阳修《新五代史 隐逸传》)
小题1:下列各句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唐明宗祖庙讳遨,故世行其 字:书法
B.遨与李振故善:善良
C.世以为三高士 目:看作
D.与乎石门之异矣徒:门徒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遨入少室山为道士今其智反不能及
B.节度使刘遂凝数以宝货遗及其所既倦
C.徙居华阴,欲求之击沛公于坐
D.鼓无一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或不焉
小题3:下列各句,均能说明郑遨“节高”的一组是(3分)
①遨少好学,敏于文辞         ②后闻妻子卒,一恸而止
③欲以禄遨,遨不顾           ④节度使刘遂凝数以宝货遗之,遨一不受
⑤遭乱世不污于荣利           ⑥然遨好饮酒弈棋,时时为诗章落人间
A.①②⑥B.②③⑥C.③④⑤D.①④⑤
小题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郑遨年轻时好学能文,后来考进士却落第了,又恰逢社会动荡,于是隐居山林,当了道士。
B.郑遨与道友李道殷、罗隐交情深厚,三人虽屡受朝廷征召,但均未出仕,被世人看作是三位高洁之士。
C.郑遨隐居山林,但经常有诗稿散落民间,人们对这些诗稿珍爱有加,甚至把它们誊写在丝绢上,作为馈赠佳品。
D.张荐明与郑遨同为当时著名的隐士,他曾喜好儒学,后来则一心崇奉道家学说,他认为道家学说对治国大有裨益。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后振得罪南窜,遨徒步千里往省之,由是闻者益高其行。(3分)
(2)遨尝验其信然,而不之求也。(2分)
(3)高祖大其言,延入内殿讲《道德经》,拜以为师。(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