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苏辙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之下,独与幼子过负担渡海。葺茅竹而居之,日淡荼芋,而华屋玉食之念不存在于胸中。平生无所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 苏辙 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之下,独与幼子过负担渡海。葺茅竹而居之,日淡荼芋,而华屋玉食之念不存在于胸中。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至此亦皆罢去。独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 是时,辙亦迁海康,书来告曰:“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数十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子为我志之。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贫,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①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渊明此语,盖实录也。吾今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半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嗟夫!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人,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②,以陷于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虽然,子瞻之仕,其出入进退,犹可考也。后之君子,其必在以处之矣。 辙少而无师,子瞻既冠而学成,先君命辙师焉。子瞻尝称辙诗有古人之风,自以为不若也。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其诗比杜子美、李太白为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从之,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 ①黾勉(mǐn miǎn):努力。 ②悛(quān):改,悔改 小题1: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辙亦迁海康,书告曰书:写信 | B.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绮:美丽,华丽 | C.子瞻既冠而学成,先君命辙师焉冠:位居第一 | D.自量为己必贻俗患贻:遗留 |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而华屋玉食之念不存于胸中不拘于时,学于余 | B.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其孰能讥之乎 | C.不见老人衰惫之气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 D.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 小题3:下列各句对文章内容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引用苏轼的话介绍他追和陶诗的情况,着重谈了他晚年谪居儋 耳、深服渊明、并立志学陶的原因。 | B.苏辙对苏轼的有关情况略加评论,其中说到了苏轼半生为官,频遭 屈辱而不知悔,议论中流露出对其兄遭遇的不平之慨。 | C.这篇序言引用苏轼的原话来介绍其创作动机等相关情况,这种写法 有利于缩短读者与苏轼的距离,让人感到亲切可信。 | D.苏轼认为陶诗的艺术特点是“质而实绮,癯(qú清瘦)而实腴”,认 | 为陶渊明的为人是“性刚才拙”,自己能够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小题4:把下列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子瞻尝称辙诗有古人之风,自以为不若也。 (5分) 译文: ②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游褒禅山记》)(5分) 译文: |
答案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D 小题4:①译文:子瞻曾经称赞我的诗具有古人的风格,我自己认为比不上古人。 ②(5分)译文:这就是今天治学的人不可不深入地思考、谨慎地选取的缘故了。 |
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含义。冠:古代的一种礼仪。男子二十举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 点评:一词多义是一个重要文言现象。解答此题时可采用联想推断法,如联想课文语句和成语、依照现代汉语中的词语意等来判断,同时联系上下文意进行推断。 小题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虚词的用法和意义。A项,于:介词,在/表被动。B项,其:都是表反问。C项,之:助词,的/代词,代指褒禅山。D项,为:表被动/动词,治理。 点评:文言虚词类型的题目,在解答应根据上下文的语境、语法结构、对应位置、特殊标志、语气表达等来理解判断。 小题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D项“性刚才拙”非苏轼的评价。 点评:归纳或概括文章内容类型的题,一般都是选择有错误的一项,一般都是从曲解词义、张冠李戴、时序颠倒、无中生有、夸大其词几个角度考查,可将四项全部到文中进行对照,仔细核对原文中的有关内容,得出答案。 小题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重点实词、虚词、古今异义、判断句。①句注意“尝”译为“曾经”,“称”译为“称赞”,“以为”译为“认为”,“不若”译为“不如,比不上”。 ②句注意“所以”是古今异义,译为“……的缘故”,“学者”是古今异义,译为“治学的人”,此句是判断句。 点评:翻译句子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力求字字落实,做到“信、达、雅”,同时要掌握留(专有名词等)、删(不译的虚词)、补(省略成分)、换(古词换今词)、调(词序)、选(词义)、固(结构)、意(意译)等翻译方法。 |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言文段,完成小题。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荆轲刺秦王》节选) 小题1:对下列各句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持千金之资币物 币:礼品。 | B.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遗:给予、赠送。 | C.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谢:道谢。 | D.图穷而匕首见 穷:穷尽。 | 小题2:对下列句中划线通假字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秦武阳色变振恐振:通“赈” | B.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卒:通“猝” | C.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 | D.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 | 小题3:下列对“易水诀别”部分内容的理解,不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太子和宾客都“白衣冠”送行,说明这是非常悲壮的生离死别,以示任务重大和艰巨。 | B.“为变徵之声”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的歌声,创造了悲怆的氛围。 | C.三个“皆”字写出了全体送行者的强烈反应,烘托了送行场面的壮烈气氛。 | D.整个送行场面的描写,有主有次,有景有情,虽不足百字,却感人肺腑,撼人心魄,这个场面描写,是全文情节的高潮。 | 小题4:把选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2)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3)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李典字曼成。山阳钜野人也。典从父乾,有雄气,合宾客数千家在乘氏。初平中,以众随太祖,破黄巾于寿张,又从击袁术,征徐州。吕布之乱,太祖遣乾还乘氏,慰劳诸县。布别驾薛兰、治中李封招乾,欲俱叛,乾不听,遂***乾。太祖使乾子整将乾兵,与诸将击兰、封。兰、封破,从平兖州诸县有功,稍迁青州刺史。整卒,典徙颍阴令,为中郎将,将整军,迁离狐太守。 时太祖与袁绍相拒官渡,典率宗族及部曲输谷帛供军。绍破,以典为裨将军,屯安民。太祖击谭、尚于黎阳,使典与程昱等以船运军粮。会尚遣魏郡太守高蕃将兵屯河上,绝水道,太祖敕典、昱:“若船不得过,下从陆道。”典与诸将议曰:“蕃军少甲而恃水,有懈怠之心,击之必克。军不内御;苟利国家,专之可也,宜亟击之。”昱亦以为然。遂北渡河,攻蕃,破之,水道得通。刘表使刘备北侵,至叶,太祖遣典从夏侯谆拒之。备一旦烧屯去,博率诸军追击之,典曰:“贼无故退。疑必有伏。南道狭窄,草木深,不可追也。”谆不听,与于禁追之,典留守。谆等果入贼伏里,战不利,典往救,备望见救至,乃散退。从围邺,邺定,与乐进围高干于壶关,击管承于长广,皆破之。迁捕虏将军,封都亭侯。典宗族部曲三千余家。居乘氏,自请愿徒诣魏郡。太祖笑曰:“卿欲慕耿纯邪?”典谢曰:“典驽怯功微,而爵宠过厚,诚宜举宗陈力;加以征伐未息,宜实郊遂之内。以制四方,非慕纯也。”遂徒部曲宗族万三千余口居邺。太祖嘉之,迁破虏将军。与张辽、乐进屯合肥,孙权率众围之,辽欲奉教出战。进、典、辽皆素不睦,辽恐其不从,典慨然曰:“此国家大事,顾君计何如耳,吾可以私憾而忘公义乎!”乃率众与辽破走权。增邑百户,并前三百户。 典好学问,贵儒雅,不与诸将争功。敬贤士大夫,恂恂若不及,军中称其长者。年三十六薨。子顽嗣。文帝践阼,谥典日愍侯。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十八》) 小题1:下列划线的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整卒,典徙颍阴令徙:调职 | B.时太祖与袁绍相拒官渡拒:抗衡 | C.卿欲慕耿纯邪慕:羡慕 | D.太祖嘉之,迁破虏将军嘉:赞赏 |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李典以国家为重的一项是( ) ①故试以治民之政 ②典率宗族及部曲输谷帛供军 ③使典与程昱等以船运军粮 ④苟利国家,专之可也 ⑤自请愿徙诣魏郡 ⑥乃率众与辽破走权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典先跟从父亲李乾追随太祖征战,破黄巾,击袁术;后又随兄长李整打败薛兰、李封,基于立下的这些战功,升迁为青州刺史。 | B.太祖安排李典和程昱运送军粮,且嘱咐水路不通可以走陆路。李典分析了驻守黄河的敌人的情况,果断地北渡黄河,打败了敌军,表现了杰出的军事才能。 | C.李典与乐进、张辽一向不和,面对孙权的军事包围,张辽害怕他们不听从自己的意见。而李典抛弃了个人私怨,与张辽并肩作战,使孙权撤军。 | D.李典年少时就喜好学问,不喜欢军事,读《春秋左氏传》,博览群书。因崇尚儒雅,对有才能的人非常尊敬,也因此得到了人们的认可。 |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军不内御;苟利国家,专之可也,宜亟击之。(5分) (2)典慨然曰:“此国家大事,顾君计何如耳,吾可以私憾而忘公义乎!”(5分) |
文言文阅读(19分)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小题1:下列划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军:驻军 B.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亡:使……灭亡 C共其乏困 共:同“供”,供给 D.越国以鄙远 鄙:边邑 小题2:下列各组划线虚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今急而求子朝济而夕设版焉 | B.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夫晋,何厌之有 | C.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吾其还也。 | D.焉用亡郑以陪邻?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 小题3:下列句子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A.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以其无礼于晋 | B.晋军函陵,秦军氾南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 C.夫晋,何厌之有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 D.是寡人之过也。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 小题4:翻译:(10分) 1)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6分) 2)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4分) |
阅读《垓下之围》片段,完成小题(17分)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嗔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①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②,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注:①檥(yǐ倚):整船靠岸。②面之:跟项王面对面。吕马童原在后面追赶项王,项王回过头来看见他,二人才正面相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项王军壁垓下壁:筑壁垒 | B.田父绐曰:“左。”绐:欺骗 | C.项王身亦被十余创被:遭受 | D.吾闻汉购我头千金购:购买 | 小题2:下列各句划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是( )(2分)A.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 B.江东虽小,地方千里 | C.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 | D.我何面目见之 | 小题3: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2分)A.①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②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 | B.①汉军至,无以渡②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 C.①骓不逝兮可奈何②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 | D.①乃令骑皆下马步行②乃自刎而死 | 小题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项羽的军队在垓下安营扎寨,在刘邦及诸侯的军营四面唱起楚歌,同时上演了一出“霸王别姬”的悲剧。 | B.项羽之所以乌江拒渡,是因为觉得没有脸面见江东父老。 | C.节选的内容主要写了垓下之围和乌江拒渡,都表现了项羽在末路中的英雄本色。 | D.垓下之围渲染悲剧气氛,乌江自刎精雕细刻神态,都写得活灵活现,有形有神。 | 小题5:翻译画线句子(各3分,共9分) (1)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2)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3)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13分)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小题1:注释下列划线的词。(3分) ①七月既望 ②正襟危坐 ③下江陵 小题2:下列划线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凌万顷之茫然哀吾生之须臾 | B.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寄蜉蝣于天地 | C.扣舷而歌之抱明月而长终 | D.其声呜呜然何为其然也 | 小题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中,作者向我们展示出了一种与客相聚,泛舟江上,畅饮美酒,吟诗诵文,迎风赏月的舒畅飘逸的感觉,是一种从大自然中求得精神解脱、轻松豁达的“乐”。 | B.作者借助夸张,借箫声的感人力量,并运用生动的比喻化抽象为具体,把洞箫那种悲咽低回的音调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 | C.客通过古今对比,人生短暂与自然无穷对比,理想与现实对比,为人生感到悲哀。 | D.本赋运用的主客对答是赋体中传统的表现手法,主与客一般理解为作者一人的化身,分别反映了作者内心积极和消极的心态。 | 小题4: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4分)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2)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