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小题。(9分,每小题3分)和凝,字成绩,郓州须昌人也。其九世祖逢尧为唐监察御史,其后世遂不复宦学。凝父矩,性嗜酒,不拘小节,然独好礼文士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小题。(9分,每小题3分)和凝,字成绩,郓州须昌人也。其九世祖逢尧为唐监察御史,其后世遂不复宦学。凝父矩,性嗜酒,不拘小节,然独好礼文士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小题。(9分,每小题3分)
和凝,字成绩,郓州须昌人也。其九世祖逢尧为唐监察御史,其后世遂不复宦学。凝父矩,性嗜酒,不拘小节,然独好礼文士,每倾赀以交之,以故凝得与之游。而凝幼聪敏,形神秀发。举进士,梁义成军节度使贺瑰辟为从事。瑰与唐庄宗战于胡柳,瑰战败,脱身走,独凝随之,反顾见凝,麾之使去。凝曰:“丈夫当为知己死,吾恨未得死所尔,岂可去也!”已而一骑追瑰几及,凝叱之不止,即引弓射***之,瑰由此得免。瑰归,戒其诸子曰:“和生,志义之士也,后必富贵,尔其谨事之!”因妻之以女。
天成中,拜殿中侍御史,累迁主客员外郎,知制诰,翰林学士,知贡举。是时,进士浮薄,喜为喧哗以动主司。主司每放榜,则围之以棘,闭省门,绝人出入以为常。凝彻棘开门,而士皆肃然无哗,所取皆一时之秀,称为得人。晋初,拜端明殿学士,兼判度支,为翰林学士承旨。高祖数召之,问以时事,凝所对皆称旨。高祖将幸邺,而襄州安从进反迹已见。凝曰:“陛下幸邺,从进必因此时反,则将奈何?”高祖曰:“卿将何以待之?”凝曰:“先人者,所以夺人也。请为宣敕十余通,授之郑王,有急则命将击之。”高祖以为然。是时,郑王为开封尹,留不从幸,乃授以宣敕。高祖至邺,从进果反,郑王即以宣敕命骑将李建崇、焦继勋等讨之。从进谓高祖方幸邺,不意晋兵之速也,行至花山,遇建崇等兵,以为神,遂败走。出帝即位,加右仆射,岁余,罢平章事,迁左仆射。
凝好饰车服,为文章以多为富,有集百余卷,尝自镂板以行于世,识者多非之。然性乐善,好称道后进之士。唐故事,知贡举者所放进士,以己及第时名次为重。凝举进士及第时第五,后知举,选范质为第五。后质位至宰相,封鲁国公,官至太子太傅,皆与凝同,当时以为荣焉。(选自《新五代史杂传·和凝》,有删改)
【注】①宣敕:诏书。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独好文士礼:以礼对待
B.吾未得死所尔恨:怨恨
C.每倾以交之赀:财物
D.高祖将邺幸:特指皇帝到某处去
小题2:下列句子中对划线的词的解释都相同的一项是
A.尔谨事之吾还也
B.高祖数召之,问时事臣险衅,夙遭闵凶
C.不意晋兵速也师道不传也久矣
D.当时以为荣。永之人争奔走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和凝自幼聪明,考取进士后,被贺瑰召为从事。当瑰战败逃走时,他不离不弃,独自跟随,并临危不惧,射***追兵,救了瑰的性命,忠勇可敬。
B.和凝知人识人,为国选拔人才,自信又有胆识,在担任贡举之职时,他敢于破旧规,拆掉荆门,打开省门,所录取的进士均为当时才名杰出之士。
C.和凝深得晋高祖的喜爱,多次被召见询问时事,他有远见卓识,料定已有反心的安从进必将趁高祖幸邺时谋反,于是帮助高祖预先谋划,平定叛乱。
D.和凝作为主考官,乐于行善,喜欢提携在科举考试中排名靠后的进士,如所选进士及第第五名的范质,后来当了宰相,时人都为和凝此举感到荣耀。
小题4:将下列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已而一骑追瑰几及,凝叱之不止,即引弓射***之(3分)
(2)先人者,所以夺人也。请为宣敕十余通,授之郑王,有急则命将击之。(4分)
(3)唐故事,知贡举者所放进士,以己及第时名次为重(3分)
答案

小题1:B
小题2:A
小题3:D
小题4:
(1)不久,有一名骑兵追赶过来,快赶上贺瑰了,和凝大声呵斥,那骑兵仍不停止,和凝就拉开弓射死了他。
(2)先于别人采取行动的人,就能制服别人。请您写十几封诏书,先授给郑王,有急事就命令将领进攻安从进。
(3)唐代旧例,主管贡举的官吏在录取进士时,以自己当年及第的名次为最尊。
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恨:遗憾(“恨”在古代语义轻)。本题的考点设置比较简单,初中阶段学过的《出师表》中就有“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痛恨:深深遗憾。
点评:本题考查实词的句中意思。答这道题时可采用代入法,并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和推测。整体上,本题难度不大。幸、恨等等都是书本课文中的重点字词。
小题2:试题分析:A.:其:副词,加强祈使语气,“要”“一定”“应当”;副词,表示婉商语气,“还是”。 B.以:介词,用;介词,由于 C.之:均为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D. 焉:助词,句末语气词,可不译;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
点评:文言虚词的的意义和用法的辩析,首先要考虑意义,翻译不同一定不同;其次要联系学过的例句体会用法;第三,在平时学习中要归纳整理,才能熟练迁移运用。对于常见的“于”“之”“以”“而”“乃”等要特别注意。
小题3:试题分析:“好称道后进之士”并不是“喜欢提携在科举考试中排名靠后的进士”,“后进”是“后辈”的意思。
点评:假设法和代入法是解答此类题最好的方法,即假设这些选项的内容都是正确的,用来加深理解原文,然后再用代入法,一一与原文比照验正,就会发现与原文内容不符的选项,排除即可。对于手法的使用,同学在分析的时候,不能限于局部,要整体全面考量,瞻前顾后,反复推敲。本题实际上是考查词语的理解能力。对于一些容易理解错误的词语的设置,现在日益成为重点。
小题4:试题分析:关键点:(1)“已而”:不久,“几及”:几乎赶上,“引”:拉,注意本句为省略句(2)“先人”:先于别人,“所以”:…的办法,“将”:带领(3)“故事”:旧例,“知”:主管,“重”:尊贵,注意翻译时句意的通顺。
点评:翻译句子一般采用直译,尤其是重点字词要翻译准确,但有时也要结合意译。如谤不能译为诽谤,而要结合上下文译为指责。再者要注意其是否有特殊句式。最后一项工作也很重要,要多读几遍,看是否词达句顺。一定要注意补齐省略部分,有些词语还要根据句子需要作出适当的意译。
【参考译文】
和凝字成绩,郓洲须昌人。他的九世祖和逢尧曾任唐朝检察御史,从逢尧以下,后世都没有做官读书的。和凝的父亲和矩,喜欢喝酒,不拘小节,然而特别喜欢接纳文人,常常倾尽家财来交结文人。因此和凝跟着结识了一些文人。和凝从小就聪明伶俐,姿态俊秀,神采奕奕。考取进士后,梁义成军节度使贺瑰聘他担任从事。贺瑰与后唐庄宗在胡柳交战,贺瑰被打败了,逃跑时只有和凝跟随着他。贺瑰回过头来看见和凝,挥手让他走开。和凝说:“大丈夫应当为知己的人死,我为自己没有死的好处所而感到遗憾,怎么能走开呢!”不久,有一名骑兵追赶过来,快赶上贺瑰了,和凝大声呵斥,那骑兵仍不停止,和凝就拉开弓射死了他,贺瑰因此幸免于难。贺瑰回来,告诫他的孩子们说:“和凝这年轻人,有志气,讲义气,以后必然会富贵,你们要好好侍奉他!”于是将女儿嫁给了和凝。
天成年间,朝廷授和凝殿中侍御史一职,后多次升官至主客员外郎,主管皇帝的诏书;又担任翰林学士,主管贡举等。当时,进士中有很多轻浮的人,喜欢吵吵闹闹对待主考部门。主考部门每次公布考榜,就事先围上荆棘,关上省门,不让人出入,成了常规。和凝拆掉荆棘,打开省门,考生见了考榜都恭肃不再喧哗,所录取的都是当时最优秀的人,称得上是得了人才。后晋初,朝廷授予和凝端明殿学士,兼管度支,同时任翰林院学士承旨。高祖多次召见他,以时事询问他,他的回答都能让高祖满意。高祖将要去邺都,当时在襄州的安从进已表现出要谋反的迹象。和凝说:“高祖您要到邺都去,安从进必然乘机反叛,您将怎么办?”高祖说:“你将怎么处置这件事?”和凝回答:“先于别人采取行动的人,就能制服别人。请您写十几封诏书,先授给郑王,有急事就命令将领进攻安从进。”高祖认为这样非常好。这时,郑王担任开封尹,留下来不跟随高祖去邺,高祖就授给他诏书。高祖到了邺,安从进果然谋反,郑王就以诏书命令骑将李建崇、焦继勋等人征讨安从进。安从进认为高祖刚去邺,没料到晋兵会迅速出动,行军到花山,遇见李建崇等人的军队,以为有神灵相助,于是败逃。出帝即位,加授和凝右仆射。一年后,免掉他的平章事,升为左仆射。
和凝喜欢装饰车子和章服,写文章以多为富有,有一百多卷的集子,曾经自己刻板印行于世,有识之士多非议此事。但他天性乐于做善事,喜好表扬后起的文士。唐代旧例,主管贡举的官吏在录取进士时,以自己当年及第的名次为最尊。和凝考中进士时的名次是第五,后来他主持贡举,就选中范质为第五名。后来范质做到宰相,封鲁国公,官至太子太傅,都与和凝相同,当时人以此为荣耀。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共17分)
陈蕃字仲举,汝南平舆人也。初仕郡,举孝廉,除郎中。后遭母忧,弃官行丧。服阕,刺史周景辟别驾从事,以谏争不合,投传而去。
太尉李固表荐,迁为乐安太守。郡人周璆,高洁之士。前后郡守招命莫肯至,唯蕃能致焉。字而不名,特为置一榻,去则县之。大将军梁冀威震天下,时遣书诣蕃,有所请托,不得通,使者诈求谒,蕃怒,笞***之,坐左转修武令。
稍迁,拜尚书。时,零陵、桂阳山贼为害,公卿议遣讨之,又诏下州郡,一切皆得举孝廉、茂才。蕃上疏曰:“昔高祖创业,抚养百姓同之赤子。今二郡之民,亦陛下赤子也。致令赤子为害,岂非所在贪虐,使其然乎?宜严敕三府,隐核牧守令长,其有在政侵暴百姓者,即便举奏,更选清贤之人能班宣法令情在爱惠者,可不劳王师,而群贼弭息矣。”以此忤左右,故出为豫章太守。后迁大鸿胪。会白马令李云抗疏谏,桓帝怒,当伏重诛。蕃上书救云,坐免归田里。复征拜议郎,数日迁光禄勋。
永康元年,帝崩。窦后临朝,以蕃为太傅,录尚书事。时,新遭大丧,国嗣未立,诸尚书畏惧权官,托病不朝。蕃以书责之曰:“古人立节,事亡如存。今帝祚未立,政事日蹙,诸君奈何委荼蓼之苦,息偃在床?于义不足,焉得仁乎!”诸尚书惶怖,皆起视事。
灵帝即位,窦太后复优诏蕃,封蕃高阳乡侯,食邑三百户,蕃上疏力辞。蕃与后父大将军窦武,同心尽力,征用名贤,共参政事。而帝乳母赵娆,旦夕在太后侧,中常侍曹节、王甫等与共交构,谄事太后。太后信之,数出诏命,有所封拜。蕃常疾之,志诛中官。会窦武亦有谋,蕃因与窦武谋之。用理泄,曹节等矫诏诛武等。蕃时年七十余,闻难作,将官属诸生八十余人,并拔刃突入承明门。王甫时出,遂令收蕃,即日害之。
论曰:桓、灵之世,若陈蕃之徒,咸能树立风声,驱驰险厄之中,与刑人腐夫同朝争衡,终取灭亡之祸者。彼以遁世为非义,故屡退而不去;以仁心为己任,虽道远而弥厉。功虽不终,然其信义足以携持民心。(《后汉书·陈藩传》)
小题1:下列句子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去则之县:通“悬”,悬挂
B.左转修武令坐:因犯……罪
C.亡如存事:侍奉
D.蕃常之疾:嫉妒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谏争不合作《师说》贻之
B.唯蕃能致或师焉,或否
C.蕃与窦武谋之人之力而敝之
D.若陈蕃二虫又何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周璆下陈蕃之榻,使者造假遭遇毒打,这两件事体现了陈藩鲜明的个性特点。
B.陈蕃认为地方官吏贪赃枉法、虐待百姓是导致山贼危害一方的重要原因。
C.陈藩和窦武密谋消灭宦官的事情泄露,太后命令曹节等人将两人***害。
D.陈藩宦海几起几落,这与他刚直不阿、爱民忠君的高尚节操分不开。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其有在政侵暴百姓者,即便举奏,更选清贤之人能班宣法令情在爱惠者。
(2)彼以遁世为非义,故屡退而不去。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文言文阅读,回答小题。(共19分)
项王亡将钟离眜家在伊庐,素与韩信善。项王死后,亡归信。汉王怨眜,闻其在楚,诏楚捕眜。信行县邑,陈兵出入。汉六年,人有上书告楚王信反。高祖以陈平计:“天子巡狩会诸侯,南方有云梦,发使告诸侯会陈,吾将游云梦。”实欲袭信,信弗知。高祖且至楚,信欲发兵,自度无罪,欲谒上,恐见禽。人或说信曰:“斩眜谒上,上必喜,无患。”信见眜计事。眜曰:“汉所以不击取楚,以眜在公所。若欲捕我以自媚于汉,吾今日死,公亦随手亡矣。”乃骂信曰:“公非长者!”卒自刭。信持其首,谒高祖于陈。上令武士缚信,载后车①。信曰:“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亨;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亨!”上曰:“人告公反。”遂械系信。至雒阳,赦信罪,以为淮阴侯。
信知汉王畏恶其能,常称病不朝从。信由此日夜怨望,居常怏怏,羞与绛、灌等列。信尝过樊将军哙,哙跪拜送迎,言称臣,曰:“大王乃肯临臣!”信出门,笑曰:“生乃与哙等为伍!”                                        《史记·淮阴侯列传》
①后车:随皇帝出行的副车。
小题1:下列划线词语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
A.信知汉王畏恶其能畏恶:害怕、嫉妒
B.高帝陈平计以:用
C.居常怏怏怏怏:怀疑
D.素与信善:友善、交好
小题2:下列划线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信初国臣壮也,犹不如人
B.项王死后,归信沛公今事有急,去不义
C.欲谒上,恐见体有不快,起作一之戏
D.高祖至楚臣死不避
小题3: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错误的一项是(    )
A.行县邑,陈兵出入:到各县邑巡视时,进出都带着武装卫队。
B.所以不击取楚,以眜在公所:(沛公)之所以不攻取楚地,就因为我在您这里。
C.天下已定,我固当亨:天下已经安定太平,我当然就应该享受。
D.生乃与哙等为伍:我这一辈子竟然与樊哙这般人为伍。
小题4:翻译课内文言文的句子。(共10分)
(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3分)
(2)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3分)
(3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周济,字大亨,洛阳人。永乐中,以举人入太学,历事都察院。都御史刘观荐为御使,固辞。宣德时,授江西都司断事。艰①归,补湖广。正统初,擢御史。大同镇守中官以骄横济往廉②之。济变服负薪入其宅,尽得不法,还报,帝大嘉之。已,巡四川。威州土官董敏、王允仇***,诏济督官兵进讨,济曰:“朝廷绥安远人,宜先抚而后征。”驰檄谕之,遂解。
十一年出为安庆知府。岁比不登,民间鬻子女充衣食,方③舟而去者相接。济借漕粮以赈,而禁鬻子女者。且上疏请免租,诏许之,全活甚众。又为定婚丧制,禁侈费,愆嫁葬期者有罚,风俗一变。
饥民聚掠富家粟,富家以盗劫告。济下令曰:“民饥故如此,然得谷当报太守数,太守当代尔偿。”掠者遂解散。
济卒官,民皆罢市巷哭云。
(自《明史·列传第一百六十九》)
①艰:指父母之丧。②廉:考察;查访。③方:两船并行。
小题1:下列各句中划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大同镇守中官以骄横闻:有名声B.济往廉之敕:朝庭下令
C.尽得不法状:情状D.嫁葬期者有罪愆:失掉、错过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周济为政以德的一组是:
①都御史刘观荐为御使,固辞  ②济变服,负薪入其宅,尽得不法状,还报 ③驰檄谕之,遂解
④借漕粮以赈,而禁鬻子女    ⑤上疏请免租   ⑥朝廷绥安远人,宜先抚而后征。
A.①②③B.②④⑤C.③④⑤D.④⑤⑥
小题3:对原文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明永乐年间,周济凭借举人的身份进入当时的最高学府太学,后又到都察院任职。都御史刘观推荐他担任御使一职,他坚决地推辞掉。
B.镇守大同的太监十分骄横,周济假托皇帝的命令,装成普通人模样,背着柴,深入到这个太监的家中,终于弄清了他违法的情况。
C.威州土豪董敏、王允相互仇***,朝庭命周济率兵征讨,周济恩威并施,在大兵压境的情况下,通过下达檄文劝说董王二人,终于解除了他们的武装。
D.周济任安庆知府时,民间出现饥荒,周济通过借粮放赈、上疏免租、禁奢侈浪费和鼓励饥民劫富自救等措施,使许多老百姓活了下来。
小题4:把文言文中划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4分,共8分)
(1)“朝廷绥安远人,宜先抚而后征。
(2)全活甚众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
苏辙
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之下,独与幼子过负担渡海。葺茅竹而居之,日淡荼芋,而华屋玉食之念不存在于胸中。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至此亦皆罢去。独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
是时,辙亦迁海康,书来告曰:“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数十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子为我志之。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贫,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①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渊明此语,盖实录也。吾今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半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嗟夫!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人,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②,以陷于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虽然,子瞻之仕,其出入进退,犹可考也。后之君子,其必在以处之矣。
辙少而无师,子瞻既冠而学成,先君命辙师焉。子瞻尝称辙诗有古人之风,自以为不若也。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其诗比杜子美、李太白为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从之,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
①黾勉(mǐn miǎn):努力。  ②悛(quān):改,悔改
小题1: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辙亦迁海康,告曰书:写信
B.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美丽,华丽
C.子瞻既而学成,先君命辙师焉冠:位居第一
D.自量为己必俗患贻:遗留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而华屋玉食之念不存胸中不拘时,学于余
B.自托于渊明,谁肯信之孰能讥之乎
C.不见老人衰惫气以其乃华山之阳名
D.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狱吏所折困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小题3:下列各句对文章内容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引用苏轼的话介绍他追和陶诗的情况,着重谈了他晚年谪居儋
耳、深服渊明、并立志学陶的原因。
B.苏辙对苏轼的有关情况略加评论,其中说到了苏轼半生为官,频遭
屈辱而不知悔,议论中流露出对其兄遭遇的不平之慨。
C.这篇序言引用苏轼的原话来介绍其创作动机等相关情况,这种写法
有利于缩短读者与苏轼的距离,让人感到亲切可信。
D.苏轼认为陶诗的艺术特点是“质而实绮,癯(qú清瘦)而实腴”,认
为陶渊明的为人是“性刚才拙”,自己能够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小题4:把下列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子瞻尝称辙诗有古人之风,自以为不若也。 (5分)   
译文:                                                                     
②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游褒禅山记》)(5分)
译文: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段,完成小题。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荆轲刺秦王》节选)
小题1:对下列各句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持千金之资物    币:礼品。
B.厚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遗:给予、赠送。
C.荆轲顾笑武阳,前为曰谢:道谢。
D.图穷而匕首     穷:穷尽。
小题2:对下列句中划线通假字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武阳色变恐振:通“赈”
B.群臣惊愕,起不意卒:通“猝”
C.秦王柱而走还:通“环”
D.图穷而匕首见:通“现”
小题3:下列对“易水诀别”部分内容的理解,不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太子和宾客都“白衣冠”送行,说明这是非常悲壮的生离死别,以示任务重大和艰巨。
B.“为变徵之声”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的歌声,创造了悲怆的氛围。
C.三个“皆”字写出了全体送行者的强烈反应,烘托了送行场面的壮烈气氛。
D.整个送行场面的描写,有主有次,有景有情,虽不足百字,却感人肺腑,撼人心魄,这个场面描写,是全文情节的高潮。
小题4:把选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2)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3)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