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杨文仲,字时发,眉州彭山人。七岁而孤。既冠,以《春秋》贡。淳祜七年,文仲以胄试第一入太学。九年,以公试第一升内舍。时路颇壅,因季冬雷震,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杨文仲,字时发,眉州彭山人。七岁而孤。既冠,以《春秋》贡。淳祜七年,文仲以胄试第一入太学。九年,以公试第一升内舍。时路颇壅,因季冬雷震,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杨文仲,字时发,眉州彭山人。七岁而孤。既冠,以《春秋》贡。淳祜七年,文仲以胄试第一入太学。九年,以公试第一升内舍。时路颇壅,因季冬雷震,首帅同舍叩阉①极言时事,有曰:“天本不怒,人激之使怒。人本无言,雷激之使言。”一时争传诵之。宝祜元年,登进士第。丁母忧,释服,属从叔父栋守婺州罢归,寓余杭,文仲往问伊、洛之学。
转运使印应飞辟入幕。明嫠妇冤狱,应飞悉从文仲议,且荐之。召为户部架阁,迁国子博士。丐外,添差通判台州。故事,守贰②尚华侈,正月望,取灯民间,吏以白,文仲曰:“为吾然一灯足矣。” 劭③农东郊,守因欲泛湖,文仲即先驰归。添差通判扬州。牙契④旧额岁为钱四万缗,累政增至十六万,开告讦以求羡。文仲曰:“希赏以扰民,吾不为也。”卒增十八界一而已。时有沙田,使者欲举行之,文仲力争,以为:“事不可妄兴,盖与民之惠有限,不扰之惠无穷。江北风寒之地,民力竭矣,为利几何,安忍重扰吾民乎!”事遂不行。
盛夏,建宗阳宫,坏徙民居,畿甸***然。文仲疏谏:“移闾阎之聚,为香火之庭,不得为善计矣。陛下绍祖宗之位,岂以黄、老之居为轻重哉。”翌日面奏,益恳至。又以救太学教谕彭成大迕贾似道,出知衡州。运饷有法而民不扰,以所当得米八千石立“思济仓”。
瀛国公即位,时大元兵度江,畿甸震动,朝士多弃去者,侍从班惟文仲一人,诏旌在列不去者二阶。时文仲疾益甚,三上章乞致仕,改知泉州。
(节选自《宋史》卷四百二十五)
注:①阉:宫门。②守贰:长佐官。③劭:劝勉。④牙契:买卖税。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既冠,以《春秋》贡   贡:被举荐。   
B.故事,守贰尚华侈   尚:崇尚。   
C.卒增十八界一而已   卒:结束,完毕。
D.陛下绍祖宗之位     绍:继承。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①因季冬雷震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B.①吏以白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C.①盖与民之惠有限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D.①不得为善计矣②如姬为公子泣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文仲很小就失去了父亲,成年后,因为公试第一而升为内舍,当时皇帝闭目塞听,正好碰上冬季打雷,他就借机率领同舍生极力向朝廷论说时事,为时人所称道。
B.在台州通判任上的时候,当地官员有正月十五向百姓征收灯笼的旧例,杨文仲得知后,非常反感,就坚决主张废除了这一做法。
C.任扬州通判时,杨文仲从当地的实际出发,据理力争,阻止了使臣开发沙田的行为,维护了百姓的利益。
D.在元兵渡过长江后,朝野震动,侍从班中只剩下杨文仲一个人,他也因此受到朝廷表彰;因病情加重,多次上书请求退休,未被获准而改任泉州知州。

答案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B
解析

小题1:C(卒:终于)
小题2:B(都是介词“把”。A项前者是“因为”,后者是“经、由、通过”;C项前者是助词“的”,后者是助词,用于主谓之间;D项前者是动词“算作”,后者是介词“向、对”。
小题3:B(“就坚决主张废除了这一做法”在文中没有依据)
附文言译文
杨文仲字时发,眉州彭山人。七岁丧父成为孤儿。杨文仲年满二十岁,因熟知《春秋》受贡举。
淳祜七年,杨文仲因太学考试第一名进入太学。九年,又因公试第一名升入内舍。当时进谏途径相当闭塞,因为季冬十二月打雷,第一个带领同舍生向朝廷申诉极力论说时事,有这样的话:“上天原本不生气,是人刺激使天发怒。人原本没有意见,打雷使得他们发话。一时争相传诵。宝祜五年,进士及第。遭母丧,服丧期满,正逢从叔父杨栋由婺州知州任上罢职回家,寄居余杭,杨文仲前去访求伊、洛之学。
(杨文仲)被转运使印应飞辟举收入幕中。明断寡妇的冤案,印应飞全部听众杨文仲的建议,并且推荐他。(杨文仲被)召入担任户部架阁。后又升迁国子博士。请求补外,差遣为台州通判。旧例,长佐崇尚奢华,正月十五,从民间收集灯笼,官吏把这事禀告文仲,杨文仲说:“替我点一盏灯就足够了。”在东郊劝勉农事,知州想要到湖上泛舟游玩,杨文仲当即先驱马回来。差遣为扬州通判。买卖契约过去的定额每年是四万缗钱,几任官员增加到十六万,放开告密揭发来求取结余。杨文仲说:“以***扰百姓来企求奖赏,我是不会***。”终于仅增加十八界抽一而已。当时有沙田,使臣想要开发,杨文仲反对,认为:“事业不能够胡乱兴办,因为给予百姓的好处有限,不***扰百姓的恩惠总是没有穷尽的。江北风沙寒冷的地方,民力枯竭,能谋取多少利益,怎能忍心严酷地搅扰百姓!”此事于是没有施行。
盛夏,建造宗阳宫,拆迁百姓房屋,京城地区***动不安。杨文仲上疏劝谏:“迁移民间的聚居地,作为焚烧香火的庭院,不能算是好的计划。陛下承继祖宗的皇位,难道认为黄、老的住处很重要吗。”第二天当面上奏,更加诚恳周到。又因解救太学教谕彭咸大触犯了贾似道,出朝为衡州知州。运送军饷有办法而百姓没有受害,以所应当得到的米八千石建思济仓。当时大元朝的军队渡过长江,京城地区受到震动,朝廷官员有很多逃走,侍从班只剩了杨文仲一个人,
朝廷下诏表彰在朝不离去的人加官二级。杨文仲病得更加厉害。三次上疏请求退休,改为泉州知州。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毕再遇,字德卿,兖州人也。父进,建炎间从岳飞护卫八陵,转战江、淮间,积阶至武义大夫。再遇以恩补官,隶侍卫马司,武艺绝人。孝宗召见,大悦,赐战袍、金钱。
开禧二年,下诏北伐,以殿帅郭倪招抚山东、京东,遣再遇与统制陈孝庆取泗州。再遇请选新刺敢死军为前锋,倪以八十七人付之。招抚司克日进兵,金人闻之,闭榷场、塞城门为备。再遇曰:“敌已知吾济师之日矣,兵以奇胜,当先一日出其不意。”孝庆从之。再遇飨士卒,激以忠义,进兵薄泗州。泅有东西两城,再遇令陈戈旗舟楫于石屯下,如欲攻西城者。乃自以麾下兵从陟山径趋东城南角,先登,***敌数百,金人大溃,守城者开北门遁。西城犹坚守。再遇立大将旗,呼曰:“大宋毕将军在此,尔等中原遗民也,可速降。”旋有淮平知县缒城而下乞降,于是两城皆定。郭倪来飨士,出御宝刺史牙牌授再遇,辞曰:“国家河南八十有一州,今下泗两城即得一刺史,继此何以赏之?且招抚得朝廷几牙牌来?”固辞不受。寻除环卫官。
倪调李汝翼、郭倬取宿州,复遣孝庆等继之。命再遇以四百八十骑为先锋取徐州,至虹,遇郭、李兵裹创旋,问之,则日:“宿州城下大水,我师不利,统制田俊迈已为敌擒矣。再遇督兵疾趋次灵壁遇孝庆驻兵于凤凰山将引还再遇日宿州虽不捷然兵家胜负不常岂宜遽自挫吾奉招抚命取徐州,假道于此,宁死灵营北门外,不死南门外也。”会倪以书抵孝庆,令班师。再遇曰:“郭、李军溃,贼必追蹑,吾当自御之。”金果以五千余骑分两道来,再遇令敢死二十人守于灵壁北门,自领兵冲敌阵。金人见其旗,呼曰“毕将军来也”。遂遁。诸军发灵壁,再遇独留未动,度军行二十余里,乃火灵壁。诸将问:“夜不火,火今日,何也?”再遇曰:“夜则照见虚实。昼则烟埃莫睹,彼已败不敢迫,诸军乃可安行无虞。汝冀安知兵易进而难退邪?”
金兵七万在楚州城下,三千守淮阴粮,又载粮三千艘泊大清河。再遇谋知之。曰:“敌众十倍。难以力胜,可计破也。”乃遣统领许俊间道趋淮阴。夜二鼓衔枚至敌营。各携火潜入,伏粮车间五十余所,闻哨声则火,敌惊扰奔窜,生擒鸟古伦师勒、蒲察元奴等二十三人。嘉定十年。以武信军节度使致仕。卒,年七十。赠太尉,累赠太师,谥忠毅。
《宋史•列传第一百六十一》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招抚司克日进兵克:严格限定(日期)
B.旋有淮平知县缒城而下乞降旋:不久,很快
C.会倪以书抵孝庆会:恰巧
D.乃遣统领许俊间道趋淮阴间:秘密地,暗中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金果以五千余骑分两道来会倪以书抵孝庆,令班师
B.汝辈安知兵易进而难退邪旋有淮平知县缒城而下乞降
C.度军行二十余里,乃火灵壁诸军乃可安行无虞
D.再遇令陈戈旗舟楫于石屯下再遇令敢死二十人守于灵壁北门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代名将毕再遇,不仅善于运筹帷幄,在战场上更是果敢骁勇,常常身先士卒,冲锋陷阵。
B.在攻打泗州时,毕再遇巧用计谋,“声西击东”,收到奇效,先拿下泗州东城,西城则不战而克。
C.毕再遇觉得自己的任务是攻打徐州,如果死在灵壁南门,会被郭倪认为是不按预定线路行军,违背军令。
D.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毕再遇火烧敌人的粮车,断其给养,这一计策很像《三国演义》中曹操夜袭乌巢。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钟繇字元常,举孝廉,除尚书郎、阳陵令,以疾去。辟三府,为廷尉正、黄门侍郎。是时,汉帝在西京,李傕、郭汜等乱长安中,与关东断绝。太祖领兖州牧,始遣使上书。傕、汜等以为“关东欲自立天子,今曹操虽有使命,非其至实”,议留太祖使,拒绝其意。繇说傕、汜等曰:“方今英雄并起,各矫命专制,唯曹兖州乃心王室,而逆其忠款,非所以副将来之望也。”汜等用繇言,厚加答报,由是太祖使命遂得通。太祖既数听荀彧之称繇,又闻其说傕、汜,益虚心。后傕胁天子,繇与尚书郎韩斌同策谋。天子得出长安,繇有力焉。
  时关中诸将马腾、韩遂等,各拥强兵相与争。太祖方有事山东,以关右为忧。乃表繇以侍中守司隶校尉,持节督关中诸军,委之以后事,特使不拘科制。繇至长安,移书腾、遂等,为陈祸福,腾、遂各遣子入侍。太祖在官渡,与袁绍相持,繇送马二千余匹给军。太祖与繇书曰:“得所送马,甚应其急。关右平定,朝廷无西顾之忧,足下之勋也。昔萧何镇守关中,足食成军,亦适当尔。”其后匈奴单于作乱平阳,繇帅诸军围之,未拔;而袁尚所置河东太守郭援到河东,众甚盛。诸将议欲释之去,繇曰:“袁氏方强,援之来,关中阴与之通,所以未悉叛者,顾吾威名故耳。若弃而去,示之以弱,所在之民,谁非寇仇?纵吾欲归,其得至乎!此为未战先自败也。且援刚愎好胜,必易吾军,若渡汾为营,及其未济击之,可大克也。”张既说马腾会击援,腾遣子超将精兵逆之。援至,果轻渡汾,众止之,不从。济水未半,击,大破之,斩援,降单于。语在《既传》。其后河东卫固作乱,与张晟、张琰及高干等并为寇,繇又率诸将讨破之。自天子西迁,洛阳人民单尽,繇徙关中民,又招纳亡叛以充之,数年间民户稍实。
  文帝即王位,复为大理。及践祚,改为廷尉,进封崇高乡侯。迁太尉,转封平阳乡侯。时司徒华歆、司空王朗,并先世名臣。文帝罢朝,谓左右曰:“此三公者,乃一代之伟人也,后世殆难继矣!”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今英雄并起,各矫命专制矫:假造,伪造
B.且援刚愎好胜,必易吾军易:轻视
C.自天子西迁,洛阳人民单尽单:通“殚”,竭尽
D.后世殆难继矣!殆:危险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除尚书郎、阳陵令,以疾去②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
B.①乃表繇以侍中守司隶校尉②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
C.①援之来,关中阴与之通②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D.①纵吾欲归,其得至乎②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小题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其中全都表现钟繇处事有远见的一组是      
①为陈祸福,腾、遂各遣子入侍。
②援刚愎好胜,必易吾军。
③繇送马二千余匹给军。
④纵吾欲归,其得至乎?
⑤朝廷无西顾之忧,足下之勋也。
⑥乃一代之伟人,后世殆难继矣!
A.②③⑥B.①②④C.③④⑤D.①⑤⑥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人未有不乐为治平之民者也,人未有不乐为治平既久之民者也。治平至百余年,可谓久矣。然言其户口,则视三十年以前增五倍焉,视六十年以前增十倍焉,视百年、百数十年以前不啻增二十倍焉。
试以一家计之:高、曾之时,有屋十间,有田一顷,身一人,娶妇后不过二人。以二人居屋十间,食田一顷,宽然有余矣。以一人生三计之,至子之世而父子四人,各娶妇即有八人,八人即不能无佣作之助,是不下十人矣。以十人而居屋十间,食田一顷,吾知其居仅仅足,食亦仅仅足也。子又生刊、孙又娶妇,其间衰老者或有代谢,然已不下二十余人。以二十余人而居屋十间,食田一顷,即量腹而食,度足而居,吾以知其必不敷矣。又自此而曾焉
自此而元焉视高曾时口已不下五六十倍是高曾时为一户者至十户不止。其间有户口消落之家,即有丁男繁衍之族,势亦足以相敌。
或者曰:“高、曾之时,隙地未尽辟,闲廛未尽居也。”然亦不过增一培而止矣,或增三倍五倍而止矣,而户口则增至十倍二十倍,是田与屋之数常处其不足,而户与口之数常处其有余也。又况有兼并之家,一人据百人之屋,一户占百户之田,何怪乎遭风雨霜露饥寒颠踣而死者之比比乎?
曰:天地有法乎?曰:水旱疾疫,即天地调剂之法也。然民之遭水旱疾疫而不幸者,不过十之一二矣。曰:君、相有法乎?曰:使野无闲田,民无剩力,疆土之新辟者,移种民以居之,赋税之繁重者,酌今昔而减之,禁其浮靡,抑其兼并,遇有水旱疾疫,则开仓廪、悉府库以赈之,如是而已,是亦君、相调剂之法也。   
要之,治平之久,天地不能不生人,而天地之所以养人者,原不过此数也;治平之久,君、相亦不能使人不生,而君、相之所以为民计者,亦不过前此数法也。然一家之中有子弟十人,其不率教者常有一二,又况天下之广,其游惰不事者何能一一遵上之约束乎?一人之居以供十人已不足,何况供百人乎?一人之食以供十人已不足,何况供百人乎,此吾所以为治平之民虑也。
(洪亮吉《治平篇》)
小题1:对下列句了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视六十年以前增十倍焉视:看见
B.视百年、百数十年以前不啻增二十倍焉啻:止
C.而君、相之所以为民计者计:考虑
D.即量腹而食,度足而居度:测量
小题2:下列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此吾所以为治平之民虑也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以一人生三计之
移种民以居之
C.其间有户口消落之家
吾知其居仅仅足
D.疆土之新辟者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
小题3: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首先从正面阐述治平之世人口繁衍激增势必造成供给不足、生活困难的道理。
B.作者采用例主法进行论证,以一家人口繁衍的情况为例,说明田屋由“宽然有余”到不足的事实。
C.在文中,作者驳斥了“隙地未尽辟,闲廛未尽居也”的说法;回答了“天地有法乎”、“君相有法乎”的疑问,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
D.文章以“乐”字句开头,以“虑”字句结束,首尾呼应,形成鲜明的对照,有力地突出了作者的观点。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送冯文子序
(清)方苞
往者,长洲韩公为吏部,听事而归,喟然叹。余问曰:“公何叹?”公曰:“昔有医者,与吾故且狎,吾叩焉,曰:‘人皆谓子之医能***人,何也?’曰:‘非吾之医能***人也,而吾不能不使之罢而死也。吾固知吾术之不足以已其疾也,而不能不利其酬。不获已,以物之泛而缓者试焉。其感之浅,而与吾方相中者,固尝有瘳矣。其浸寻反覆,久而不可振者,吾心恻焉,而无可如何。’今某地告饥,上命发粟以赈,而大农持之下有司,核所伤分数。夫民之饥,朝不及夕,而核奏议赈,在三月之外,有不罢而死者乎?吾位在九卿,与其议而不能辨其惑,是吾负医者之责也。”
余曰:“公所见,其显焉者耳。凡官失其职,而事堕于冥昧之中,皆足以使人罢而死,而特未见其形也。姑以所目击于州县者征之:水土之政不修,而民罢死于旱潦矣;两造悬而不听,情伪失端,而民罢死于狱讼矣;弊政之不更,豪猾之不锄,而民罢死于奸蠹矣。岂独残民以逞者,有***之形见哉?先己而后民,枉下以逢上,其始皆曰:‘吾不获已。’其既皆曰:‘吾心恻焉,而无可如何。’此民之疾所以沉痼而无告也。”
吾友冯君文子将令于礼县,为诗四章,自道其心与俗吏异。因举昔之所闻于韩公及相语者以告之。盖所望于良吏者,谓能已民之疾也,非徒不益之疾而已也。民之疾常伏于无形,而大吏之为民疾者,复多端而难御。令之职,环上下而处其中,下以致民之情,而上为之蔽。虑于下者不详,则为民生疾而不自觉;持于上者不力,将坐视民之罢死而无如何,其术不可不素定也。君,韩公之门人也,能因是而自审其所处,则韩公之言,庶几其不旷也夫。
小题1:下列各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昔有医者,与吾故且狎亲昵
B.与其议而不能辨其惑参与
C.吾友冯君文子将令于礼县     县令
D.庶几其不旷也夫      落空
小题2:下面各组词语中,全都是表述官吏使民“罢而死”的一组是   (   )
①以物之泛而缓者试焉
②核奏议赈,在三月之外
③两造悬而不听,情伪失端
④先己而后民,枉下以逢上
⑤能已民之疾也,非徒不益之疾
⑥下以致民之情,而上为之蔽
A.①②⑥B.②③④C.③④⑤D.④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庸医的医术虽然不够高明,但是有时开的药方也能把病人的病治好。
B.在朝廷做高官也担负着和医生一样的职责,在议论政事的时候要能够辨明是非。
C.有***人形迹的官员是罪大恶极的;虽然能力不足,但会为百姓悲伤的官员还情有可原。
D.县令居于上司和百姓之间,要为百姓考虑周详,否则就会给百姓增添疾苦。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把下列《论语》中的文段翻译成现代汉语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