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阴兴字君陵,光烈皇后母弟也,为人有膂力。建武二年,为黄门侍郎,守期门仆射,典将武骑,从征伐,平定郡国。兴每从出入,常操持小盖,障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阴兴字君陵,光烈皇后母弟也,为人有膂力。建武二年,为黄门侍郎,守期门仆射,典将武骑,从征伐,平定郡国。兴每从出入,常操持小盖,障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山东省高考真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阴兴字君陵,光烈皇后母弟也,为人有膂力。建武二年,为黄门侍郎,守期门仆射,典将武骑,从征伐,平定郡国。兴每从出入,常操持小盖,障翳风雨,躬履涂泥,率先期门。光武所幸之处,辄先入清宫,甚见亲信。虽好施接宾,然门无侠客。与同郡张宗、上谷鲜于不相好,知其有用,犹称所长而达之;友人张汜、杜禽与兴厚善,以为华而少实,但私之以财,终不为言:是以世称其忠乎。第宅苟完,裁蔽风雨。九年,迁侍中,赐爵关内侯。帝后召兴,欲封之,置印绶于前,兴固让曰:“臣未有先登陷阵之功,而一家数人并蒙爵士,令天下觖望,诚为盈溢。臣蒙陛下、贵人恩泽至厚,富贵已极,不可复加,至诚不愿。”帝嘉兴之让,不夺其志。贵人问其故,兴曰:“贵人不读书心邪?”亢龙有悔。“夫外戚家苦不知廉退,嫁女欲配侯王,取妇眄睨公主,愚心实不安也。富贵有极,人当知足,夸奢益为观听所讥。”贵人感其言,深自降挹,卒不为宗亲求位。十九年,拜卫尉,亦辅导皇太子。明年夏,帝风眩疾甚,后以兴领侍中,受顾命于云台广室。会疾廖,召见兴,欲以代吴汉为大司马。兴叩头流涕,固让曰:“臣不敢惜身,诚亏损圣德,不可苟冒。”至诚发中,感动左右,帝遂听之。二十三年,卒,时年三十九。兴素与从兄嵩不相能,然敬其威重。兴疾病,帝亲临,问以政事以群臣能不。兴顿首曰:“臣愚不足以知之。然伏见议郎席广、谒者阴嵩,并经行明深,逾于公卿。”兴没后,帝思其言,遂擢广为光禄勋;嵩为中郎将,监羽林十余年,以谨敕见幸。显宗即位,拜长乐卫尉,迁执金吾。永平元年诏曰:“故侍中卫尉关内侯兴,典领禁兵,从平天下,当以军功显受封爵,又诸舅比例,应蒙恩泽,兴皆固让,安乎里巷。辅导朕躬,有周昌之直,在家仁孝,有曾、闵之行,不幸早卒,朕甚伤之。贤者子孙,宜加优异。其以汝南之鲖鲖阳封兴子庆为鲷阳侯,庆弟博为氵隐强侯。”博弟员、丹并为郎,庆推田宅财物悉与员、丹。帝以庆义让,擢为黄门侍郎。庆卒,子琴嗣。建初五年,兴夫人卒,肃宗使五官中郎将持节即墓赐策,追谥兴曰翼侯。琴卒,子万全嗣。万全卒,子桂嗣。
  [注]贵人:即光武皇后,明帝生母。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履涂泥,率先期门/躬:弯腰
B.犹所长而达之/称:称赞
C.兴叩头流涕,让曰/固:坚决
D.兴素与从兄嵩不相/能:和睦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以为华少实/我腾跃
B.卒不宗亲求位你/击破沛公军
C.欲代吴汉为大司马/但刘日薄西山
D.兴皆固让,安里巷/其闻道也固先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体现阴兴美德的一组( )
①兴每从出入,常操持小盖,障翳风雨
②是以世称其忠平
③富贵已极,不可复加,至诚不愿
④人当知足,夸奢益为观听所讥
⑤臣不敢惜身,诚亏损圣德,不可苟冒
⑥应蒙恩泽,兴皆固让,安乎里巷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阴兴跟随光武帝平定天下,随从护驾恪尽职守,举荐人才不以个人好恶,得到了光武帝的认可和世人的称赞。
B.阴兴认为自己蒙受皇上、贵人的恩宠已经非常多了,身为皇亲国戚应该知足、谦让、因此谢绝了皇帝的封赏。
C.光武帝答应了阴兴的请求,在阴兴去世后,提拔席广为光禄勋,阴嵩为中郎将。阴嵩监管羽林军十多年。
D.明帝认为阴兴军功显著,为人正直,仁义孝顺,于是封他的两个儿子为侯。阴兴后代相继为侯数世。
5.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光武帝所幸之处,辄先入清宫,甚见亲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帝嘉兴之让,不夺其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至诚发中,感动左右,帝遂听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A
2.B
3.A
4.C
5.(1)光武帝到的地方,阴兴总是先进去清理宫殿,非常被亲近信任。 
  (2)皇帝(汉光武帝)赞赏(嘉奖)阴兴谦让,不改变他(不愿加封关内侯)的 志节(要求) 。 
  (3)阴兴最大的诚心从内心发出,使皇帝身边的人都感动了,皇帝于是就听从了 他的要求。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言文段,完成下面的题。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鷃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1.对下列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朝菌不知晦/朔:阴历每月的第一日。
B.穷之北/发:毛,文中指草木。
C.云气,负青天/绝:阻挡
D:彼且奚也/适:到……去
2.下列句子中加粗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此虽免行,犹有所待者也/生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B.而彼且奚适/此小大之辩
C.少,月出于东山之上/且置土石
D.夫列子御风行/吾尝终日思矣
3.下列句子与所给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奚以知其然也
A.《齐谐》者,志怪者也。          
B.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
C.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D.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4.下列对第一段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朝菌,朝生暮死之菌;蟪蛄,即寒蝉;此二者是“小年”之物。而冥灵、大椿都是长寿之木。
B.彭祖不过活了八百岁,他的寿命与冥灵、大椿比起来不也很短吗?而世间众人每每与他相比,不也太可悲吗?
C.文段中 “汤之问棘”一段话看似与课文中第一段的内容重复,其实是庄子的有意之笔,通过“重言”来加重论说的分量,并与文章开头部分形成呼应和应证。
D.这一段文字运用了比喻、拟人的手法,给人一种既夸张又鲜明的印象,目的是论证“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这一观点。
5.请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奚以知其然也。
译文:                                                                                 
⑵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段,完成下面的题。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1.对下列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臣愿得之/谒:拜见
B.今行而无/信:信物
C.秦王之千金/购:悬赏征求
D.秦王必喜而见臣/善:好好地
2.下列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中加粗词不相同的一项是(  )
例:愿得将军首以献秦
A.秦遇将军,可谓深矣。     
B.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地图献秦王
C.为奈何?   
D.太子闻,驰往。
3.对下列句中文言句式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② 若属皆且为所虏
③ 何厌之有  
④ 今日往而不返者,竖子也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4.从后两段文字看,对荆轲形象评价有误的一项是(  )
A.擅长辞令,一席话以诚感人,终使樊将军甘心自刎献颈。
B.果断坚决,见太子“不忍”便“私见樊於期”,以促成其事。
C.工于心计,正确判断行刺秦王的关键在于取信秦王。
D.心狠手辣,为取“信物”诱使樊将军自刎。
5. 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译文:                                                                   
(2) 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译文: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     
  李师中字诚之,楚丘人。年十五,上封事言时政。父纬为泾原都监,夏人十余万犯镇  戎,纬帅兵出战,而帅司,所遣别将郭志高逗留不进,诸将以众寡不敌,不敢复出,纬坐责降。师中诣宰相辩父无罪,时吕夷简为相,诘问不屈,夷简怒,以为非布衣所宜言。对曰: “师中所言,父事也。”由是知名。 
  举进士,部延庞籍辟知洛川县。民有罪,妨其农时者必遣归,令农隙自诣吏。令当下者榜于民,或召父老谕之。租税皆先期而集。民负官茶直十万缗,追系甚众,师中为脱桎梏,语之曰:“公钱无不偿之理,宽与汝期,可乎?”皆感泣听命。乃令乡置一匮,籍其名,许日输所负,一钱以上辄投之。书簿而去。比终岁,逋者尽足。   
  庞籍为枢密副使,荐其才。召对,转太子中允、知敷政县,权主管经略司文字。夏人以岁赐缓,移边曰:“愿勿逾岁暮。”诏吏报许,师中更牒曰:“如故事。”枢密院劾为擅改制书,师中曰:“所改者郡牒耳,非诏也。”朝廷是之,薄其过。  
  熙宁初,拜天章阁待制。西人入寇,以师中知秦州。诏赐以《班超传》,师中亦以持重总大体自处。前此多屯重兵于境,寇至则战,婴其锐锋,而内无以遏其入。师中简善守者列塞上,而使善战者中居,令诸城曰: “即寇至,坚壁固守;须其去,出战士尾袭之。”  约束既熟,常以取胜。   
  师中志尚甚高,每进见,多陈天人之际、君臣大节,请以进贤退不肖为宰相考课法。在官不贵威罚,务以信服人,至明而恕。去之日,民拥道遮泣,马不得行。杜衍、范仲淹、富弼皆荐其有王佐才。然好为大言,以故不容于时而屡黜,气未尝少衰。(节选自《宋史·李师中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诸将以众寡不/敌:相当。    
B.纬责降/坐:因……犯罪    
C.诘问不/屈:屈从。   
D.令农自诣吏/隙:空闲。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李师中对百姓“不贵威罚”的一组是(  )    
①妨其农时者必遣归    
②租税皆先期而集      
③师中为脱桎梏        
④许日输所负          
⑤比终岁,逋者尽足    
⑥而使善战者中居    
A.①②⑥    
B.②④⑤    
C.①③④    
D.③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师中有胆识。l5岁时,就敢于上密封奏书论说当时政事,在他父亲李纬因将领畏  敌不前而被责罚贬官一事上,他也敢于到宰相那里辩自父亲无罪。  
B.李师中敢于坚持己见。夏国因为宋朝每年按例赐予的财物送得晚了,便移文到边界  上提出要求,皇上下诏给官吏说可以,李师中却主张按照旧例执行。
C.李师中很有战略眼光。针对西夏的进犯,李师中选择把善于守御的人布置在边塞上,  而让善于作战的人处于中间地带,他的抗敌策略实行后,常常获胜。
D.李师中志向高远。每次进见皇帝,大多陈奏天人之际、君臣大节,要求以进贤人斥  退不良之徒作为宰相考查政绩的依据,因此不被人所接受而屡次遭贬。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师中曰:“所改者郡牒耳,非诏也。”朝廷是之,薄其过。  
                                                                                                     
(2)前此多屯重兵于境,寇至则战,婴其锐锋,而内无以遏其入。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
  魏节乳母者,魏公子之乳母。秦攻魏,破之,杀魏王瑕,诛诸公子,而一公子不得,令魏国曰:“得公子者,赐金千镒。匿之者,罪至夷。”节乳母与公子俱逃,魏之故臣见乳母而识之曰:“乳母无恙乎?”乳母曰:“嗟乎!吾奈公子何?”故臣曰:“今公子安在?吾闻秦令曰:‘有能得公子者,赐金千镒。匿之者,罪至夷。’乳母倘言之,则可以得千金。知而不言,则昆弟无类矣。”乳母曰:“吁!吾不知公子之处。”故臣曰:“我闻公子与乳母俱逃。”母曰:“吾虽知之,亦终不可以言。”故臣曰:“今魏国已破,亡族已灭。子匿之,尚谁为乎?”母吁而言曰:“夫见利而反上者,逆也。畏死而弃义者,乱也。今持逆乱而以求利,吾不为也。且夫凡为人养子者务生之,非为杀之也。岂可利赏畏诛之故,废正义而行逆节哉!妾不能生而令公子禽也。”遂抱公予逃于深泽之中。故臣以告秦军,秦军追,见争射之,乳母以身为公子蔽,矢着身者数十,与公子俱死。秦王闻之,贵其守忠死义,乃以卿礼葬之,祠以太牢,宠其兄为五大夫,赐金百镒。君子谓节乳母慈惠敦厚,重义轻财。夫慈故能爱,乳狗搏虎,伏鸡搏狸,恩出于中心也。诗云:“行有死人,尚或墐[注]。”此之谓也。
【注】墐:(jì)埋。(节选自《列女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匿之者,罪至/夷:灭族
B.则昆弟无矣/类:幸存  
C.以太牢,宠其兄为五大夫/祠:供奉
D.废正义而行逆节哉/逆节:违背节义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有能得公子,赐金千镒/乃使从衣褐
B.遂抱公子逃深泽之中/州司临门,急星火    
C.乃卿礼葬之/斧斤时人山林
D.尚谁乎/胡乎遑遑欲何之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乳母坚守忠义的一组是(  )
①吾不知公子之处  
②知而不言,则昆弟无类矣  
③吾虽知之,亦终不可以言     
④今持逆乱而以求利  
⑤妾不能生而令公子禽也  
⑥节乳母慈惠敦厚,重义轻财     
A.①②⑥
B.③④⑤
C.①③⑤
D.②④⑥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见利而反上者,逆也。畏死而弃义者,乱也。
译文:                                                                                      
(2)乳母以身为公子蔽,矢着身者数十,与公子俱死。
译文:                                                                                       
(3)诗云:“行有死人,尚或墐之。”此之谓也。
译文: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老子曰:“至治之极,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至老死不相往来。”必用此为务,挽近世涂民耳目,则几无行矣。
  太史公曰: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已。至若《诗》、《书》所述虞、夏以来,耳目欲极声色之好,口欲穷刍豢之味,身安逸乐,而心夸矜势能之荣。使俗之渐民久矣,虽户说以眇论,终不能化。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
  夫山西饶材、竹、玉石,山东多鱼、盐、漆、丝、声色,江南出梓、姜、桂、金、锡、玳瑁、珠玑、齿、革,龙门、碣石北多马、牛、羊、裘、筋、角;铜、铁则千里往往山出棋置。此其大较也。皆中国人民所喜好,谣俗被服饮食奉生送死之具也。故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此宁有政教发征期会哉?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故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邪?
  《周书》曰:“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原大则饶,原小则鲜。上则富国,下则富家。贫富之道,莫之夺予,而巧者有余,拙者不足。故太公望封于营丘,地潟卤,人民寡,于是太公劝其女功,极技巧,通鱼盐,则人物归之。故齐冠带衣履天下,海岱之间敛袂而往朝焉。其后齐中衰,管子修之,设轻重九府,则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而管氏亦有三归,位在陪臣,富于列国之君。是以齐富强至于威、宣也。
  故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礼生于有而废于无。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适其力。渊深而鱼生之,山深而兽往之,人富而仁义附焉。富者得势益彰,失势则客无所之,以而不乐。夷狄益甚。谚曰:“千金之子,不死于市。”此非空言也。故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夫千乘之王,万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犹患贫,而况匹夫编户之民乎!
【注】①挽,同“晚”。②刍豢:指牲畜的肉。③眇:同“妙”。④虞:掌管山林川泽出产的官,此指开发山林川泽的人。⑤三宝:食、事、财。绝:不流通。⑥潟卤:盐碱地,不适宜耕种。 
1.下列句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挽近世民耳目/涂:闭塞;堵塞 
B.故农而食之/待:等待
C.各其业,乐其事/劝:勉励
D.故善者因之,其次利之/道:通“导”,引导
2.下列句中加粗词语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农不出则乏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惑者也
B.莫夺予/胡为乎遑遑欲何
C.则桓公霸/谨拜表闻   
D.海岱之间敛袂往朝焉/积善成德,神明自得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下之人上至天子诸侯下到平民百姓,都求财谋利,担忧贫穷。只有生活富裕了,君子才喜欢行仁义之事,普通百姓才懂得礼仪。
B.各地物产丰富,农、虞、工、商顺应自然规律各行其事,但只有政府主动、大力协调各种经济门类,人民才能安居乐业。
C.姜太公在经济基础薄弱之时,管仲在齐国中衰时,都实行了发展经济的政策。由于富强,齐国还实现了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霸业。
D.老子的“小国寡民”理念在近世行不通,是因为人们都追求舒适享乐,对人们的欲望,统治者最好的做法是顺其自然。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使俗之渐民久矣,虽户说以眇论,终不能化。
答:                                                                                       
(2)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原大则饶,原小则鲜。
答: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