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贾黄中,沧州南皮人。父玭严毅,善教子。黄中幼聪悟,方五岁,每旦令正立,展书卷比之,谓之“等身书”,课其诵读。父常令蔬食,曰: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贾黄中,沧州南皮人。父玭严毅,善教子。黄中幼聪悟,方五岁,每旦令正立,展书卷比之,谓之“等身书”,课其诵读。父常令蔬食,曰: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0107 期中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贾黄中,沧州南皮人。父玭严毅,善教子。黄中幼聪悟,方五岁,每旦令正立,展书卷比之,谓之“等身书”,课其诵读。父常令蔬食,曰:“俟业成,乃得食肉。”十五举进士,授校书郎、集贤校理,迁著作佐郎,直史馆。
  岭南平,以黄中为采访使,廉直平恕,远人便之。还奏利害数十事,皆称旨。会克江表,选知宣州。岁饥,民多为盗,黄中出己俸造糜粥,赖全活者以千数,仍设法弭盗,因悉解去。太平兴国二年,知升州。时金陵初附,黄中为政简易,部内甚治。一日,案行府署中,见一室扃钥甚固,命发视之,得金宝数十匮,计直数百万,乃李氏宫阁中遗物也,即表上之。上览表谓侍臣曰:“非黄中廉恪,则亡国之宝,将污法而害人矣。”
  八年,与宋白、吕蒙正等同知贡举,迁司封郎中,充翰林学士。雍熙二年,又知贡举,俄掌吏部选。凡再典贡部,多柬拔寒俊,除拟官吏,品藻精当。淳化二年秋,与李沆并拜给事中、参知政事。太宗召见其母王氏,命坐,谓曰:“教子如是,真孟母矣。”作诗以赐之,颁赐甚厚。(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二十四》)
  注:①采访使:掌管检查刑狱、监察州县官吏。 ②升州:即金陵,宋太祖开宝年间改称升州。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宣州——知:主持,掌管
B.命视之——发:打开
C.部内甚——治:惩治
D.得食肉——乃:才
2.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贾黄中“廉直平恕”的一组是[     ]
①父常令蔬食,曰:“俟业成,乃得食肉。”
②岁饥,民多为盗,黄中出己俸造糜粥,赖全活者以千数。
③时金陵初附,黄中为政简易,部内甚治。
④一日,案行府署中,见一室扃钥甚固,命发视之。
⑤得金宝数十匮,计直数百万,乃李氏宫阁中遗物也,即表上之。
⑥凡再典贡部,多柬拔寒俊,除拟官吏,品藻精当。
A.①③⑥
B.②③⑤
C.①④⑤
D.②④⑥
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贾黄中年幼时便受到严格的家庭教育。他父亲把书卷一册册码放到与他的身体一样高,叫做“等身书”,督促他诵读。
B.贾黄中担任采访使,由于廉洁正直,处事公正宽容,使边境人民感到安适,并且平息了盗贼,所得前朝金宝,全部上缴朝廷。
C.贾黄中掌管科举考试,多选拔出身寒微而又才能杰出的人,除授拟定官吏,品评鉴定等级,都十分恰当,因此深受皇帝的赏识。
D.贾黄中的母亲被皇帝召见,表彰她对儿子的教育,认为她可与古代孟子的母亲相媲美,贾黄中也因此得到了皇帝的赠诗和赏赐。
4.把文言文阅读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还奏利害数十事,皆称旨。会克江表,选知宣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黄中出己俸造糜粥,赖全活者以千数,仍设法弭盗,因悉解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C
2.B
3.C
4.(1)(他)回朝后,上奏了几十条兴利除害的事,都符合皇帝的心意。适逢宋军攻克江南,贾黄中被选拔任宣州的知州。
  (2)贾黄中拿出自己的俸禄熬粥给饥民吃,靠这个办法保全活下来的有上千人,一面继续想办法禁止盗贼,于是盗贼全部解散离去。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严光字子陵,一名遵,会稽余姚人也。少有高名,与光武同游学。及光武即位,乃变名姓,隐身不见。帝思其贤,乃令以物色访之。后齐国上言:“有一男子,披羊裘钓泽中。”帝疑其光,乃备安车玄纁,遣使聘之。三反而后至。舍于北军,给床褥,太官朝夕进膳。 司徒侯霸与光素旧,遣使奉书。使人因谓光曰:“公闻先生至,区区欲即诣造,迫于典司,是以不获。愿因日暮,自屈语言。”光不答,乃投札与之,口授曰:“君房足下:位至鼎足,甚善。怀仁辅义天下悦,阿谀顺旨要领绝。”霸得书,封奏之。帝笑曰:“狂奴故态也。”车驾即日幸其馆。光卧不起,帝即其卧所,抚光腹曰:“咄咄,子陵,不可相助为理邪?”光又眠不应,良久,乃张目熟视,曰:“昔唐尧著德,巢父洗耳。士故有志,何至相迫乎!”帝曰:“子陵,我竟不能下汝邪?”于是升舆叹息而去。复引光入,论道旧故,相对累日。帝从容问光曰:“朕何如昔时?”对曰:“陛下差增于往。”因共偃卧,光以足加帝腹上。明日,太史奏客星犯御坐甚急。帝笑曰:“朕故人严子陵共卧耳。”除为谏议大夫,不屈,乃耕于富春山,后人名其钓处为严陵濑焉。建武十七年,复特征,不至。年八十,终于家。帝伤惜之,诏下郡县赐钱百万、谷千斛。
  [注] ① 玄纁:黑红色两种染料,这里指布帛。 ② 典司:主管,主管部门。 ③客星:外来的星座。④御坐:皇帝的星座。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帝思其贤,乃令以物色访之。——物色:寻找
B.我竟不能汝邪——下:使……屈于之下
C.为谏议大夫,不屈。——除:任命,授职
D.建武十七年,复特征,不至。——特征:特别征召
2.下列各组句子中,都直接表示严光“淡泊名利”的一项是[     ]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①及光武即位,乃变名姓,隐身不见②遣使聘之,三反而后至
③因共偃卧,光以足加帝腹上 ④于是升舆叹息而去
⑤复引光入,论道旧故,相对累日 ⑥除为谏议大夫,不屈,乃耕于富春山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西施山书舍记
[明]徐 渭  
  西施山去县东可五里,《越绝》与《吴越春秋》并称土城,后人始易以今名,然亦曰“土城山”。盖勾践作宫其间,以教西施、郑旦而用以献吴。又曰:“恐女朴鄙,故令近大道。”则当其时,此地固要津耶?更数千年,主者不可问矣。商伯子用值若干而有之
  山高不过数仞,而丛灌疏篁,亦鲜澄可悦。上有台,台东有亭;西有书舍数础,舍后有池以荷。东外折,断水以菱。而亭之前则仍其旧,曰“脂粉塘”,无所改。出东南,西而山者,耸秀不可悉,悉名山也。绕其舍而亩者、水者,不可以目尽;以田以渔以桑者,尽亩与水无不然。余少时盖觞于此而乐之。兹伯子使余记,余虽以病阻其觞,然尚能忆之也,率如此
  嗟夫!土城,一山耳,始以粉黛歌舞之宫,当倾都之孔道,而今变而且迁之。一旦寥寥然为墟落,田夫野老耕钓徘徊于其间,或拾其堕钗于锄掘。迨于阴晦,又往往诧野火转燐于夜归牧唱之儿童。宜无不感而嘘,资野人之聚而谈者矣。至其易冶以朴,易优伎以农桑,本业专而谣俗厚,则有识者又未尝不忘其悲而为之一笑也。
  伯子聪敏擅文誉,达事变,试从读书暇,一登兹山而望之,或触于景而有如吾前所言者,姑取而咀之,傥亦一解颐耶?
  注:①商伯子:人名。②孔道:大路,通道。③野火转燐:野外荒坟中飘转的燐火,俗称“鬼火”。④野人:乡野之人,农夫。⑤优伎:泛指歌舞表演。⑥谣俗:风俗。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恐女朴——鄙:浅陋
B.耸秀不可——悉:熟悉
C.于阴晦——迨:遇到
D.试从读书——暇:空闲
2.以下句子中,全部直接表明西施山景色宜人的一组是
[     ]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

①当其时,此地固要津耶      ②丛灌疏篁,亦鲜澄可悦 ③上有台,台东有亭        
④舍后有池以荷 ⑤东外折,断水以菱        ⑥西而山者,耸秀不可悉
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1)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论语·子路》)
  (2)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和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上》)
(1)用原文词语填空。
  孟子认为,王道之始,重在“_______________”只要做到这点,君王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孟子同时提出了一系列“养民” 措施,其中提到“________”一词,这正是现代社会强调的“合理开发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最终才能实施孔子的“____________”措施。
(2)上面两则选段反映孔子和孟子在治国施政方面的共同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论语·微子》)
1.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植其杖而芸
B.君子一言以为知
C.使子路反见之
D.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2.下列句中“而”的用法是表示修饰的一项是
[     ]
A.植其杖而芸
B.子路从而后
C.子路拱而立
D.***鸡为黍而食之
3.下列句中划线的“以”和“之”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杖荷蓧 ②子路行告 ③长幼节,不可废也 ④君子仕也,行其义也
A.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4.下列句中划线词的用法不同类的一项是
[     ]
A.欲其身,而乱大伦
B.子路宿
C.君子之也,行其义也
D.我以文,约我以礼
5.选出没有句式特点的一句:
[     ]
A.植其杖而芸
B.至,则行矣。
C.子曰:“隐者也。”
D.子见夫子乎?
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
A.子路离开荷蓧丈人后,孔子“使子路反见之”,是要子路去劝说荷蓧丈人不要隐居,要出来治理天下。
B.孔子不因洁身自好而离开政治,这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政治态度是积极的,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
C.文中的荷蓧丈人是乱世中的隐者。他对于子路跟着孔子周游列国而不从事农业,表示不满,可是对孔子这位思想家是敬佩的、赞赏的。
D.孔子虽然也深感自己的“道”不被诸侯采纳,但是仍然率门徒弟子周游列国,他认为不逃避现实、积极行道,这是人臣应尽的职责。
7.为什么说“欲洁其身”的做法是“乱大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结合下面语段,联系当今社会,谈谈你对孔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的认识。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论语·微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虽欲无王,不可得已。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苟为不畜,终身不得。苟不志於仁,终身忧辱,以陷於死亡。《诗》云:‘其何能淑?载胥及溺。’此之谓也。”(《孟子·离娄上》)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
A.①于有之。——②以示美人及左右
B.①得天下有——②此其为餍足之
C.①以与事示之——②日月之,若出其中。
D.①使之主事,而事——②今水军八十万众
2.比较下列句中“为”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     ]
①故为渊驱鱼者,獭也。
②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
③舜相尧二十有八载,非人之所能为也。
④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3.与“今之欲王者”一句中“者”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句是
[     ]
A.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B.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C.言之,貌若甚戚者
D.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4.本段采用_________、__________的论证方法,论证了_______________的观点。在句式上采用了_________句式,用这种句式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
5.选文中的“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要说明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翻译下面句子:
(1)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苟不志於仁,终身忧辱,以陷於死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诗》云:‘其何能淑?载胥及溺。’此之谓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