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后面题目。(8分)浣溪沙①姜彧山滴岚光水拍堤,草香沙暖净无泥。只疑误入武林溪②。两岸桃花烘日出,四围高柳到天垂。一尊心事百年期。【注】①12

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后面题目。(8分)浣溪沙①姜彧山滴岚光水拍堤,草香沙暖净无泥。只疑误入武林溪②。两岸桃花烘日出,四围高柳到天垂。一尊心事百年期。【注】①12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后面题目。(8分)
浣溪沙
姜彧
山滴岚光水拍堤,草香沙暖净无泥。只疑误入武林溪
两岸桃花烘日出,四围高柳到天垂。一尊心事百年期。
【注】①1281年(元至元十八年)三月,姜彧作为河东山西提刑按察使,借视察水利的机会拜谒了晋祠,曾作《浣溪沙》二首,此为第二首。②武林,即今杭州,杭州山水佳称天下。
小题1:有人说,“山滴岚光水拍堤”中的“滴”字用得别出心裁,请加以简要赏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结合最后一句“一尊心事百年期”简要分析:本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小题1:“滴”字将山上云朵那鲜润洁净且不断飘浮的质感和动感极为形象地呈现了出来,(2分)不仅准确地写出了自然物象的特性,更表现出了作者欣喜、畅快的心境。(2分)
小题2:“心事”,就是词人现在身在官场尚无法实现的归隐田园、寄身山林的心愿;(1分)“百年期”即终生的期待,词人要把眼前这绝佳的山水,作为自己人生的归宿。(1分)抒发了作者想摆脱俗世的喧嚣,早日寄身山林的思想感情。(2分)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的能力,即“炼字”的妙处。解题步骤为:第一步,理解改字在句中的含义。第二步,结合该字所在的诗句描述景象。第三步,分析该字烘托的意境或蕴含的情感。“滴”字是动词,它的使用能够使全诗的语言生动形象,使云的动态和质感更鲜明。
小题2:
试题分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诗词思想感情的把握。解答此题时我们要注意暗示性的信息:如诗词的标题、小序、诗词后的注解。另外我们还要结合诗词的诗句分析归纳这些景物的特点要体现作者怎样的情感。本词中注解交代姜彧作为河东山西提刑按察使,借视察水利的机会拜谒了晋祠,看到了桃红柳绿的美景,自然会产生向往之情。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客发笤溪
【清】叶燮
客心如水水如愁,容易归舟趁疾流。
忽讶船窗送吴语,故山月已挂船头。
小题1: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中归客的情感变化。(4分)
小题2:第三句原为“忽讶推蓬吴语是”,请简要分析今本改句的妙处。(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7分)
宿王昌龄隐居
常建
清溪深不测,隐处唯孤云。
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
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
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
【注】常建与王昌龄为好友,常建作此诗时,王昌龄正在朝为官。
小题1:“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为该诗佳句,试作赏析。(4分)
小题2:前人用“其旨远,其兴僻,佳句辄来,唯论意表”评价常建诗,就是说常建的诗有言此意彼的特点,试分析这在此诗中是如何体现的。(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小题。(7分)
早 梅
柳宗元
早梅发高树,迥映楚天碧。朔风飘夜香,繁霜滋晓白。
欲为万里赠,杳杳山水隔。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
【注】柳宗元21岁入仕,一生26年的仕宦生涯竟有16年遭贬谪流放。此诗写于他参加王叔文改革失败后被贬于永州时期。
小题1:这首诗刻画了怎样的早梅形象?请结合诗歌内容进行分析(3分)
小题2:请简要分析这首诗抒发的情感。(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后面题目。(7分)
阮郎归(晏几道)
天边金掌露成霜,云随雁字长。绿杯红袖趁重阳,人情似故乡。  兰佩紫,菊簪黄,殷勤理旧狂。欲将沉醉换悲凉,清歌莫断肠!
【注】 ①金掌:汉武帝在长安建章宫建高20丈的铜柱,上有铜人,掌托承露盘,此处代指汴京。②兰佩紫:即佩紫兰。紫兰,一种香草。
小题1:这首词前两句的描写展现了怎样的情景?作者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感情?(3分)
小题2:说说“人情似故乡”中的“似”和“欲将沉醉换悲凉”中的“换”字在表达感情上的作用。(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柳州榕叶落尽偶题
柳宗元
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
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小题1:通观全诗,是什么原因让诗人产生“春半如秋”的感觉?(4分)
                                                                             
小题2:诗中的“共”和“乱”用得精当,耐人寻味,请作简要分析。(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