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6分)梅 花(明)高启  琼姿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自去何郎无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6分)梅 花(明)高启  琼姿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自去何郎无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6分)
梅 花
(明)高启  
琼姿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
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
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
自去何郎无好咏,东风愁寂几回开。
小题1:请从表达技巧角度对第二联进行赏析。(4分)
小题2:简析“萧萧”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2分)
答案

小题1:(4分)诗人以高士、美人作比,又以雪满山中和月明林下作为背景来映衬高士、
美人,进一步突出了梅花的孤傲高洁与清秀闲雅。
小题1:(2分)“萧萧”写风中的竹声,又写出寒冬竹子稀疏的样子。竹与梅同列岁寒三
友及四君子,在寒冬季节梅花以疏朗萧瑟的竹子为伴,诗人将竹梅并于一句中相互烘托,更
显寒梅的固守清贫。
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考点,能力层次为D,侧重“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表达技巧”分为四个理解层面由低到高(字词一句子—段落一篇章),分别是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等)、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抒情、议论,诗歌中主要是描写和抒情)、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比兴等)、谋篇布局手法(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比喻1分,烘托/衬托1分,孤傲高洁1分,清秀闲雅1分
小题1:写出“竹声”或“稀疏”1分,写出“烘托”1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御街行 秋日怀秋
宋 范仲淹
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常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攲,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注:① 真珠:即珍珠。② 攲:斜靠着。③ 都来:算来
小题1:这首词不直言秋却使人知秋,请分析词的上片从哪些方面写出了秋。(4分)
小题2:名家认为,下片写愁,神形毕肖,请分析作者写出了“愁”的哪些神态?(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唐诗,回答后面问题。(6分)
山居即事(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小题1:请简析“遍”“稀”二字在颔联中的表达效果。(3分)
小题2: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宋词,根据提示,完成赏析(8分)
一丛花·溪堂玩月作
陈亮①
冰轮斜辗镜天长,江练隐寒光。危阑醉倚人如画,隔烟村、何处鸣榔②?乌鹊倦栖,鱼龙惊起,星斗挂垂杨。
芦花千顷水微茫,秋色满江乡。楼台恍似游仙梦,又疑是、洛浦潇湘③。风露浩然,山河影转,今古照凄凉。
【注】①陈亮(1143~1194),字同甫,南宋著名词人,倡言恢复中原,数次因言获罪。②鸣榔:象声词,渔人捕鱼时敲击船帮发出声音。③洛浦:洛水之滨,借指洛神。潇湘:湘水之神。
小题1:此词写景历来为后代词人所称道,结合上阕内容,简要分析作者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描绘出这一幅美景?
小题2:指出下阕中“风露浩然,山河影转,今古照凄凉”这三句在词中的作用。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练习。(7分)
虞美人•寄公度
舒亶①
芙蓉落尽天涵水,日暮沧波起。背飞双燕贴云寒,独向小楼东畔倚阑看。
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故人早晚上高台,赠我江南春色一枝梅。
【注】①舒亶:宋神宗时任御史中丞,获罪罢官,曾写此词寄赠江南友人公度。
小题1:词上阕点明了季节的句子是                          ;“背飞双燕”一语,在词中的寓意是                         。(2分)
小题2:试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赏析本首词。(5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小题。    
南园十三首(其一)
花枝草蔓眼中开,小白长红越女腮。
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春风不用媒。
南园十三首(其六)
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
不见年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
小题1:对这两首诗的字句的解说,下列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第一首诗歌中的 “花枝”指木本花卉,“草蔓”指草本花卉,“花枝草蔓”概括了园内所有的花,有的高昂刚劲,有的低垂柔婉,参差错落,姿态万千。
B.第一首诗歌还写了花的颜色,有红色的,有白色的。这些娇艳的鲜花让人不由地联想到越地美女的面颊,赋予物以某种人的素质。
C.第二首诗歌中的“老”字用作形容词,用来修饰雕虫,包含着无限的辛酸。
D.第二首诗歌中的“玉弓”一词,暗点兵象,为“辽海”二句埋下伏笔,曲曲相关,见出文心之细。“辽海”指东北边境,这一带多战事。
小题2:关于这两首诗,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     )
A.第一首中作者先是看到日中花开,姹紫嫣红的美景。可是好景不长,到了“日暮”,百花凋零,落红满地。“可怜”二字表达了诗人无限惋惜的深情,惜花、惜春。
B.第二首在表现方法上灵活多变。首句、次句都为叙事兼言情,第三句只点明时间和地点,不言事(战事)而事自明,颇具含蓄之致。
C.这两首诗歌都选自南园十三首,是李贺辞官回乡居住昌谷家中所作,“南园”是李贺的家乡。
D.两首七言绝句,以赋笔为主,兼用比兴手法,清新委婉,风格别具,是不可多得的抒情佳品。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