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题目。(26分)无价之宝丛林中走出四个男人。他们蓬头垢面,衣衫褴褛,面容疲惫,步履艰难,简直像刚从死牢中逃出的囚犯。走在前面的两个人一起扛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题目。(26分) 无价之宝 丛林中走出四个男人。他们蓬头垢面,衣衫褴褛,面容疲惫,步履艰难,简直像刚从死牢中逃出的囚犯。 走在前面的两个人一起扛着一只沉重的木箱。后面那两个则拄着拐杖。他们原本素不相识,都是被探险家马格拉夫招聘来参加原始森林探险的。但是,不久前,马格拉夫被可怕的热病夺去了生命,只剩下这群龙无首的四个人了。 他们无法理解马格拉夫那股探险的热情(如果是为了寻找金矿,那又另当别论)。要不是他给的酬金高昂,他们是绝不会陪他进行这趟狂热的探险的。马格拉夫总是热情洋溢地微笑着说:“科学家发现的东西远比金子的价值还要贵重。” 马格拉夫死了。他们原以为他的行动终于以失败告终。可是,现在看来,事情并非如此。他临终前给他们留下了这口神秘的、沉重的箱子。这是他在已知自己死期将近时,背着他们将其钉好,并密封起来的。 “要把它送出去,由你们四人合作——两人一组地轮流抬它。”他嘱咐道,“希望每个人都向我保证:在把它安全送到目的地之前,绝不离开它。地址就在箱盖上。如果你们能将它安安全全地送到我的好友麦克唐纳手里,你们将会获得无价之宝。他就住在丛林外的海边。你们能答应我吗?” 他们都郑重地向他许了诺,因为这是一个他们都很尊重的人的遗言,他们怎能不遵从他呢?在这可怕的原始森林中,每当他们由于心灵受到单调乏味的腐蚀而几乎相互充满敌意的时候,总是马格拉夫把他们团结起来。他用自己的精神力量不断地感染他们,鼓舞他们,使得这支小小的探险队战胜了无数次意想不到的困难。而今他与他们永别了。可是他留下的这口神秘的木箱,还有他要求他们对他所作的承诺,却代替他成了联结这四个人的精神纽带。 这是一个奇怪的组合。一共四个人:大学生巴里、大个子的爱尔兰厨师麦克里迪、水手吉姆·塞克斯和约翰逊——他是马格拉夫从一间湖滨酒吧里找来的。 水手塞克斯有一张地图。每当他们停下休息时,他总要将它掏出来,仔细地研究一番。他会用手指点着说:“这就是我们的目的地。”从地图上看,它并不遥远,可是,要走到那儿,真是谈何容易啊! 丛林越来越浓密了。危险和恐惧不断向他们袭来。这时,他们是多么怀念马格拉夫啊!因为,他总能在困难的时候给他们以精神上的鼓舞。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他总能给他们以前进的动力。 开始,他们还在互相交谈。对他们来说,能听到别人的声音似乎也是一种慰藉。但很快地,他们便发现,谈话似乎只会加重箱子的重量,增加身体的疲劳,于是他们沉默了。接踵而来的,则是比沉默更糟糕的东西:在各人的心中,反复交叠地出现了对亲人和家庭的渴念,对同伴的猜忌和对密林及死亡的恐惧。唯一能支撑这个集体的,是马格拉夫留下的箱子。尽管它显得越来越沉重,但当未来几乎成为梦幻时,只有它是实实在在的。是它,促使着心力交瘁的他们继续前进;是它,在他们濒于分裂时,将大家联合起来。 他们对它怀着十分复杂的感情:既像囚徒憎恶自己的枷锁一样痛恨着它,又像地狱里的人渴求光明天使一样敬仰着它。 这口神秘的木箱里,到底装着什么宝贝呢?他们根据各人的想象力进行着各种猜测。不过有一点是共同的:高尚的马格拉夫绝不会欺骗他们。因此,他们相互间也存有戒心:绝不能让某个人独吞了这批无价之宝。其实,这担心是十分多余的。正如马格拉夫所说,非得四个人齐心合力,才能把这口沉重的箱子抬出去。 这一天终于到了!大森林那堵严密的绿色高墙豁然打开了,他们来到了丛林的边沿。这时,他们已经精疲力竭。 最终他们在历尽千辛万苦之后,终于找到了麦克唐纳先生。这个穿着一件油迹斑斑的白大褂的老头儿热情地接待了这四位从可怕的密林中死里逃生的人。 他们饱餐一顿后,约翰逊舔了舔干燥的嘴唇,有点儿难为情地提起了马格拉夫许诺的报酬问题。 老头儿听完,却爱莫能助地把手一摊,歉然地说:“可是,朋友们,我什么也没有。除了对你们表示感谢之外,我没有什么可以酬答你们的。马格拉夫是我的好朋友,因为你们实践了对他的诺言,我万分感谢你们,但我却无法酬答诸位。” 约翰逊指着箱子说:“在这里面。” 塞克斯也热切地重复道:“在箱子里面。” “请把它打开吧。”四个人异口同声地要求道。 他们动手拆箱子。一层一层全是木头。约翰逊说:“这是开的什么玩笑呀?” 可是塞克斯说:“我听见声音了!我好像听见喀哒声了,快来看!”四个人都围拢过来。然而,麦克唐纳从箱子里掏出来的,却是一块块毫无价值的普通石头! 麦克里迪失望地说:“我早就觉得那人有点儿疯,说什么箱子里有比金子还贵重的无价之宝!” “不!”巴里迅速地说,“我记得他的原话是这样的:‘如果你们能将它安安全全地送到我的好友麦克唐纳手里,你们将会获得无价之宝。’” “那又怎么样呢?”麦克里迪恼怒地嚷道。 巴里将自己和同伴轮流打量了一遍,他脑海里重现了他们在原始森林中可怕的经历。他仿佛又见到了路旁的堆堆白骨。他记起人们在他们进入森林前的告诫:单枪匹马在森林里闯的人,没有一个能活着出来。 他们终于明白了。 小题1:小说首段对四个人的外貌描写有什么作用?(6分) 小题2:箱子“一层一层全是木头”,没有“无价之宝”。这一结局虽出乎意料,却在情理之中,请在文中找出两处伏笔并简要分析。(6分) 小题3:马格拉夫是小说中的一个重要人物,请简要分析这一人物的形象特点。(6分) 小题4:小说中反复提到的“无价之宝”内涵丰富,阅读文本后,你认为可以有哪些理解?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8分) |
答案
小题1:①表现了这四个人经过艰难跋涉后疲惫不堪的形象,反映出他们在求生的途中所遇到的巨大困难;(3分)②设置悬念,吸引读者。(3分) 小题2:①马格拉夫是“在已知自己死期将近时,背着他们将其钉好,并密封起来的”。四人不知箱子实情,以为里面装的是马格拉夫发现的贵重东西。(3分)②马格拉夫嘱咐四人:“要把它送出去,由你们四人合作——两人一组地轮流抬它。”强调四人合作,轮流抬着,目的是让他们全部走出丛林,而非占有箱子。(3分) 小题3:①富有探险精神,献身于科学;(2分)②富有责任感,在困境中给予同伴巨大的精神鼓舞;(2分)③充满智慧,想尽办法挽救同伴生命。(2分) 小题4:①一个人的“无价之宝”是生命;②人与人之间要团结,只有团结才能战胜一切困难;③人应该有坚强的信念;④人应该信守诺言;⑤人不能只追求物质,还要有精神追求。(每点2分,答满4点即可。其他理解言之成理也可) |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回答作用类题目应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思考,同时也要借助上下文,甚至通过全文来理解其在内容和结构上的特殊作用。从内容上看,外貌描写显示了这四个人一定经历了很多的艰难与险阻;从结构上看,这样写就为读者设置了一个悬念,引出下文的故事。 小题2: 试题分析:回答伏笔暗示题,应善于在行文中找到与被暗示方有关的描写,找出可能性的联系,进而确定答案。小说的结局表明箱子里并没有“无价之宝”,考生就需要从前文中找到这种结局的合理性的暗示。小说的第4段结尾写到马格拉夫是“在已知自己死期将近时,背着他们将其钉好,并密封起来的”,这种奇怪的做法,看完故事读者就会恍然大悟;第5段马格拉夫一再强调四人合作,显然暗示箱子里有着秘密,这个秘密在结尾就揭开了。 小题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把握的能力。分析时结合文中对该人物的各种描写进行定位,准确概括,答题时要结合一定的具体语言进行阐释。小说对马格拉夫的刻画集中在2、3、4、5、6段,从这些段落中人物的言行以及同伴的评价中可以归纳出马格拉夫的性格特点。 小题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深刻内涵的挖掘和探究能力,应立足文本进行多元理解,多角度解读人物精神品质,既可以从作者写作的意图入手思考合作战胜困境,也可以从小说中的人物马格拉夫的目的,即让这四个人活下去考虑,得出生命是无价之宝,还可以从四个人遵守约定思考得出相应答案。 |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9分) 中国新诗为何处境“尴尬” ①中国是诗歌的王国,从商周的四言,到楚***汉赋、汉魏乐府、隋唐律绝和宋词元曲,可谓灼灼其华,蔚然大观。千百年前的黄钟大吕,至今犹萦绕在苍穹。然而中国新诗在诞生近百年后的今天,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尴尬:它既没能与国际接轨,又与中华古典诗词曲赋的优良传统脱节、断裂,割断了传承关系,令广大读者望其兴叹,最后只好弃之而去。中国新诗为何会处境“尴尬”呢? ②首先,是由白话新诗至今未能构建审美规范更无法达成审美共识造成的。无论是《诗经》中的“风雅颂”,还是楚辞、乐府、律诗、宋词、元曲……不论其诗体形式怎么演变,但都是讲究韵律的,作品都具有节奏美、旋律美和韵式美。由于白话“新诗”“不拘格律,不拘平仄,不拘长短”(胡适《谈新诗》)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自其诞生以来,便成为其发展的严重弊端和障碍。 ③其次,是由某些诗人一味地强调诗体形式而忽略主题思想造成的。诗歌是文学形式美的一种体现,但形式美只是诗歌的美丽外衣而已。过分地强调诗体形式,从而否定主题思想的意义,如近年来所谓的技术主义、玄学派、立体主义、构成主义、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未来主义等,就像失去了土壤的禾苗一样,必将枯萎。 ④最后,是由当代诗人在商品经济时代的退缩和自闭造成的。同古典诗词曲赋相比,当代诗歌在题材内容方面发生了较明显的变化:其一,迫于现实社会生存的巨大综合压力和人类因物质文明进步而带来的精神困惑,当代诗歌的内容越来越局限于私人性的东西,正日愈失去处理重大社会题材的艺术能力,这就使得它日愈减少获得公众关注的机会,而只有在少数未被现代社会物质化的心灵当中获得知音。其二,随着诗人们从社会文化中心退却,科技英雄和商业英雄、娱乐英雄取代了艺术家的中心地位,诗歌越来越被推挤到社会的边缘,诗人们成了一个不被社会关注的自我封闭、自我肯定、自我满足、自我安慰、自我陶醉的奇怪群体,这更加加剧了他们的自闭倾向。其三,当诗人们精神的价值已经从崇高、纯洁、美好、自然过渡到了喧嚣、乐趣、庸俗、时尚的方向,于是平庸困扰着诗歌界,诗歌的阵地越来越虚弱。 ⑤面对这样的时代背景,中国新诗只有志存高远,发扬其应有的精神文化提升作用,既在主题内容方面深度切入自己的时代,又在诗艺表现方面继承并发扬光大中华传统诗词曲赋艺术,随时代、社会、语言的变化而不断创新改进,让中国新诗界尽快构建审美规范并早日达成审美共识。这样,中国新诗才能够既有技艺的美感又有时代的气息还有历史文化的内涵,并因此而融入中华诗歌的历史长河之中,从而有机会成为新时期的经典诗歌作品而流传于世。 (选自《长空诗话》,有删改) 小题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中国新诗在题材内容方面的变化的一项是( )A.中国新诗越来越局限于私人性的东西,很少关注社会问题。 | B.中国新诗越来越狭隘,不能反映社会的主流。 | C.近年来出现了技术主义、玄学派、立体主义、构成主义等。 | D.质量上乘的诗歌越来越少,多数诗歌内容平庸。 | 小题2: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中国新诗处境“尴尬”的原因的一项是( )A.白话新诗至今未能构建审美规范更无法达成审美共识。 | B.科技英雄和商业英雄、娱乐英雄取代了艺术家的中心地位。 | C.某些诗人一味地强调诗体形式而忽略主题思想。 | D.当代诗人在商品经济时代的退缩和自闭。 | 小题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是诗歌的王国,中华古典诗词曲赋曾经有过许多令人骄傲的绚烂与辉煌。 | B.白话新诗具有极大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作者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 C.在当今商品经济时代,能忠实地坚守诗歌阵地的人越来越少,诗歌的发展江河日下。 | D.中国新诗只要注重与时代结合,并继承发扬传统诗词曲赋的艺术,就一定能够改变其“尴尬”处境。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17分) 高贵的灵魂 ①贝多芬——世界上无数的人被他的音乐所感动,所震撼,不仅仅是他的音乐,还有他的高贵的灵魂。 ②贝多芬的一生宛如一天雷雨的日子。先是一个明净如水的早晨,然后突然之间巨大的阴影掷过,悲壮的雷吼,充满着声响的、可怖的静默,一阵复一阵的狂风,有如《英雄交响乐》与《第五交响乐》。然而白日的清纯之气尚未受到损害。观乐依然是欢乐,悲哀永远保存着一缕希望。但自1810年后,心灵的均衡丧失了。即使快乐本身也蒙上苦涩与犷野的性质。所有的情操里都混和着一种热病,一种毒素。贝多芬1810年5月2日致韦格勒书中有言:“噢,人生多美,但我是永远受着毒害……”黄昏来临,雷雨也随着酝酿。尔后是沉重的云,饱蓄着闪电,把黑夜染成乌黑,夹带着大风雨,那是《第九交响乐》的开始。——突然,当风狂雨骤之际,黑暗裂了缝,夜在天空被赶走,由于意志之力,白日的清明重又还给了我们。 ③罗曼•罗兰曾这样赞美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什么样的征服可与之相媲美?波拿巴的哪一次战役、奥斯特利茨娜哪一天的阳光达到了这种超凡努力的光荣?获得这种心灵从未获得的最辉煌的胜利?一个贫困、残疾、孤独、痛苦造就的不幸的人,一个世界不给他欢乐的人,竟创了欢乐带给人间!正像他用一句豪言壮语所说的那样,他以自己的苦难在铸就欢乐。在那句豪言壮语中,浓缩了他的人生,并成为一切勇敢的心灵的箴言:用苦痛换来欢乐。” ④一心向善,爱自由高于一切。就是面对御座,也决不背叛真理。贝多芬说:“君王们和亲王们完全可以造就一些教授和机要参议;他们可以给后者以各种各样的头衔和勋章;但是他们无法造就伟大的人物,无法造就超脱于庸俗社会的心灵;——而当像我和歌德这样的两个人在一起时,这帮大人先生们应该感觉到我们的伟大。”歌德,这位德国伟大的诗人、思想家,也是受人们爱戴的。但是他比贝多芬高贵的灵魂却显得逊色。贝多芬曾讲述他与歌德一起散步的情景:“在归来的路上,我们遇见全体贵族。我们老远就看见他们了。歌德便掐开我的手臂,立于大路旁。我白费口舌地对他说了想说的所有的话。但我就是未让他多走一步。于是,我把帽子压得很低,扣上外套上的钮扣,倒背着手,钻进密集的人群中去。亲王们和朝臣们排队恭迎;……我觉很好玩地看着皇家车马在歌德面前经过。他立于路边,低低地弯着腰,帽子拿在手里。”事后,贝多芬毫不留情地把歌德狠狠地训斥了一通。对此歌德耿耿于怀,永远不原谅贝多芬了。 ⑤18世纪末的维也纳是音乐气氛最浓的城市,当时在显赫贵族的客厅里,音乐表演成了一件高尚和时髦的事。所以贝多芬也就经常处在贵族及头面人物的包围之中。可他总是高高昂起他那狮子般的大头颅,从不献媚于任何人,显示出比贵族还要高贵。 ⑥有一次,在利西诺夫斯基公爵的庄园里,来了几位“尊贵”的客人,正是侵占了维也纳的拿破仑军官。当时贝多芬正住在公爵的庄园里,当军官们从主人那里得知后,公爵便请求贝多芬为他们演奏一曲。贝多芬绝不愿为侵略者演奏,断然拒绝,猛地推开客厅大门,在倾盆大雨中愤然离开,回到住处。他把利西诺夫斯基公爵给他的胸像摔个粉碎,并写了封信:“……公爵,你所以成为一个公爵,只是由于偶然出生:而我之所以成为贝多芬,完全是靠我自己,公爵现在有的是,将来也有的是,而贝多芬只有一个。” ⑦是的,一个人是出身贵族还是平民,不是自己决定的。但是一个人是选择高贵还是低贱,却完全可以由自己决定的。诚如贝多芬所言,由于偶然的出身,世界上有无数的公爵,而历史无情,这些曾显赫一时的公爵一个个都灰飞烟灭,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而贝多芬没有高贵的出身,却有不朽的作品、高贵的灵魂,在人们心中铸起一座丰碑。 小题1:结合文本,概括贝多芬的“高贵的灵魂”体现的那些方面?(4分) 小题2:文章第四段有两处引用了贝多芬的话,请简要分析这两处引用的作用。(6分) 小题3:“一个人是出身贵族还是平民,不是自己决定的。但是,一个人是选择高贵还是低贱,却完全可以由自己决定的。”这段文字可谓思想深邃,让人深思,请结合文本并联系实际谈谈你的感悟。(7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习题。(9分,每小题3分) 网络社区的基本规则 网络社区,又叫虚拟社区,最早见诸霍华德·莱茵戈德1993年的著作《虚拟社区:在一个电脑化的世界里寻找联系》。今天,网络社区被用来泛指各种各样的通过网络进行交往的社会群体,但它不意味着群体成员之间存在非常强的纽带。 法国网络文化理论家皮埃尔·莱维在有机的社会群体(家庭、部族)、有组织的社会群体(国家、机构、宗教和公司)以及自发组织的群体(如网络社区)之间作了区分,认为最后一种是自愿的、暂时的和善变的组织,由共享的智力努力和情感投入所维系。社区成员在其兴趣和需求发生变化的时候可能转到其它社区,在同一时间内他们可能从属于不止一个社区。无论是什么情况,他们都会在一个知识空间内共同生产和分享知识,参与集体讨论、谈判和促进共同发展。 人们可以在一个社区中进行什么投入?有两样东西很容易付出,特别在网上:时间和金钱。金钱往往是最容易的。例如网络服务商每月向用户收取租费,但交钱并不能使你真正成为社区成员,也不能使你感到对社区依依难舍。不过,交钱确实显示了你的某种诚意。从情感上说,你会赋予这笔开销正当的理由,因为你珍惜你花钱得到的东西。时间的投入可能不那么简单。像现实社区一样,良好的网上社区需要精心照顾和培育,成员希望有人出来解决分歧,确定基调、寻找赞助者,还需要有人维护数据库或是令对话正常进行,与支撑社区或同社区有交流的买卖人耐心打交道,并制定社区规划,在社区利益发生变化的时候对这些规划加以修改。除了归属感外,真正的社区会有很强的义务感,对其成员提出各种各样的要求,有些要求甚至十分严苛。遗憾的是,许多关于互联网关系的描述从来不曾提到义务、责任、限制、琐碎的工作等,而这些恰恰是发展一个真正的社区所需要的。 有这样几条关于社区的基本规则,它们是极有道理的:每位参与者都应该清楚他付出什么,又希望得到什么,总体说来,虽然每个人的愿望都会有所不同,但这些愿望应该互相吻合;应该有某种办法区别谁是社区成员,谁处在社区之外。否则的话,社区就失去了意义;社区成员应该有这样的感觉:因为他们在社区中投入很多,所以离开社区是一件因难的事情。在一个紧密团结的社区内,最严厉的惩罚是禁止、开除、剥夺、放逐……所有这些词都显示了如果被一个社区拒之门外,会有多么可怕;社区的规则必须十分清晰,违者必须追究责任。 社区的一个基本价值是成员间的相互信任。最终,公开的气氛以及共同的经验和互动的探讨将创造真正的社区,而非仅仅靠规则强行构建。人们无法仅遵循规则而生活,所以他们才会必然地和自己喜爱的人走到一起。网络空间只不过是他们可以从事这类活动的又一个地方,这次他们的活动摆脱了时空限制。但在最后,许多人很有可能要在有形世界找出他们在网络世界中结识的朋友,因为你根本无法在网上与朋友共享日落美景、体闲桑拿或是美味佳肴。 小题1:下列关于“网络社区的基本规则”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网络社区只存在于网络上,群体成员需要通过网络进行交往。 | B.网络社区属于一种自发组织的群体,由共享的智力努力和情感投入所维系。 | C.网络社区也有其社区的基本规则,而且规则必须十分清晰,违反规则的人也必须追究责任。 | D.网络社区虽然为虚拟社区,但是成员通过交往也会产生对社区的依恋,各成员自然就会走出网络真正交往起来。 | 小题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A.一个人可以同时存在于多个网络社区,甚至可以同时参与集体讨论、谈判和促进共同发展。 | B.时间和金钱都是在社区中要投入的东西,交钱可以体现你的诚意和珍惜,付出时间体现你对社区的精心照顾和培育。 | C.网络社区必须要解决其成员的身份认证问题,否则网络社区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 | D.公开的气氛以及共同的经验和互动的探讨需要群体成员用相互信任去创造。 |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由于网络社区是一种自愿的组织,其群体成员间不存在非常强的纽带,将不可避免具有暂时性和善变性的特点。 | B.现在的网络社区还不是真正的网络社区,因为它欠缺一个真正社区所需要的义务、责任、限制、琐碎的工作等。 | C.社区的基本价值是成员间要相互信任,因此,网络社区除了需要建立基本规则后,还需要成员间的彼此信任。 | D.社区未来的良好发展趋势建立在规则的完善和人们的相互信任的基础上。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习题。(25分) 爸,你出过国吗? 蒋寒 “爸,您出过国吗?”儿子小脸憋红了,问。 黎国梁的脸也唰地红了,还火辣辣的。自己这样子,儿子看在眼里,根本不用问,一个补鞋匠,一家人生活勉强维持,哪有钱出国? 可儿子还是憋红了脸问了。儿子是个聪明孩子,从不乱提问的,一旦问了就有问的理由。 “儿子,是老师让你问的吗?” “不,是同学。同学有的爸爸是所长,有的爸爸是处长,有的爸爸是院长,有的爸爸是老板,都出过国了!爸,您没出过国?” 儿子不再吭声,埋头做家庭作业。之后埋头吃晚饭,再之后埋头上学放学。黎国梁的心里再也不平静了,在鞋摊捶着残腿唉声叹气,每天起早贪黑埋头补鞋,目的是让儿子扬眉吐气上学。这下好了,儿子的头被同学按下了。 如今出国简单,几千元找个旅行社,邻居们都领着孩子去过新马泰了。可几千元对他来说,就是个天文数字啊!人家的爸有权有钱……儿子可以不攀比,可毕竟在那个环境里成长,不能不面对啊。得让儿子的头抬起来。 有了!黎国梁收摊,回家翻箱捣柜,激动地捧出在老山前线荣立的二等功军功章。儿子一回来,他就给儿子打气:“儿子,你爸是战斗英雄!” “哦。”儿子不以为然,埋头赶家庭作业。 “问问你们同学,哪个的爸上过前线?” “爸,同学早知道了,同学说,战斗英雄有啥稀罕,还不是在大街上为别人补臭鞋。” 黎国梁一下泄气了。是啊,如今谁还在乎他是战斗英雄?谁还在乎他当年在猫耳洞吃过苦? 她,儿子他娘,肖一容在乎。可惜在乎他的人偏偏不在了。那时,正值老山防御战最残酷的阶段,是后方的慰问信给了他们无穷的力量。黎国梁意外地发现一封来自家乡的信。写信的就是肖一容,县丝绸厂的一朵花。 一次反偷袭中,黎国梁不幸踩到地雷。他很绝望,是肖一容的书信将他从死亡线上拉回来。可右脚失去的消息,他却没有勇气向肖一容透露。没想到,几年后肖一容毅然嫁给了他这个残腿战斗英雄。 黎国梁退伍后进了县弹簧厂看大门。肖一容鼓励的眼神,让他看到了人生的希望。肖一容的悉心呵护,让他感到无比幸福,令同事们羡慕。好景不长,儿子出生的第三年,肖一容暴病身亡。紧接着,弹簧厂垮了,他被无情地推向了社会。刚开始,黎国梁想把儿子丢给乡下的母亲,自己拖着残腿到外面闯出一条路来。母亲把父亲留下的补鞋担交给了他。 县城南门外,从此一个目光中透着不屈的补鞋匠出现在人们视野。都认出了他是战斗英雄,都来照顾他生意。特别是当年与肖一容一块儿向老山前线写慰问信的姐妹,专门订做了一把大伞和一个小帐篷,为他遮风挡雨。黎国梁当兵前跟父亲学过,补起鞋来得心应手,做工讲究,很快在县城家喻户晓。 日子好了,儿子也到上学年龄,黎国梁接儿子回城上学。顺便接母亲进城享福,可母亲在乡下还有一大堆儿孙,离不开。只好每月给些钱。酒鬼岳父得知他手头宽裕,三天两头来要钱,岳母又长期卧病,想到他们曾经反对肖一容嫁给他,他很无奈。 不知是厂家的鞋越做越好,还是人们越来越有钱了,反正补鞋的少了。但肖一容的那些丝姐们却是他的常客。有个潘大姐,总喜欢到他摊前坐坐,拉拉家常,每每让他心中豁然开朗。对,潘大姐!黎国梁在摊前等着潘大姐。手里忙着活儿,还左顾右盼呢。“哟,大兄弟,盼谁呢?”潘大姐快人快语。 “盼你呢,快来坐。”黎国梁忙递过凳子。 “是吗?”潘大姐一屁股坐下,递过手中的一袋鞋,哈哈笑道,“有啥好事啊?” 黎国梁一脸愁眉不展,一五一十把儿子的情况跟潘大姐细数了,接着就唉声叹气。 “嗨!”潘大姐一下乐了,一拍黎国梁的手说,“大兄弟,你出过国啊!” “我出过国?” “你在老山前线作战时,没出国界线?” “那也算啊?” “当然啊,出国嘛,走出去嘛。” 哈哈,我竟然出过国!儿子放学回来, 黎国梁一下把儿子揽入怀中,激动地说:“儿子,爸爸郑重地告诉你,爸爸出过国!” “真的?”儿子仰起小脸,双眸放晴。 “爸爸在老山前线的时候,隔三差五就出国……” “呵,我爸出过国呵!我爸出过国呵!”儿子挣脱他,小鸟儿一样欢跳起来。 目睹儿子扬眉吐气去上学,黎国梁心中的一轮太阳缓缓升起。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本文叙说了参加老山防御战的黎国梁腿残后的平常生活中的一件事,情节虽然简单,却以小见大,折射出众多战斗英雄在退伍后遭遇到的不平等待遇。 | B.儿子得知爸爸没有出过国后,心中十分失落,以“埋头”来抗议爸爸的没出息。 | C.肖一容作为线索人物,虽然没有正面刻画,但是她反衬了黎国梁的英勇与善良。 | D.潘大姐的激情点拨使黎国梁茅塞顿开,他为能够平复儿子幼稚天真的童心而高兴,他心中缓缓升起的太阳,其实是对生活充满的信心。 | E.作者通过大量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也使得故事内涵丰富,在人物的举手投足之间让人产生无限思考。 小题2:小说以儿子的追问开端,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6分) 小题3:小说中的“爸爸”是怎样一个人物形象,结合情节具体分析。(6分) 小题4:结合全文,你认为小说的主题是什么?请简要分析。(8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习题。(25分) 世界因你而不同 卞毓方 事情发生在哥伦比亚大学,时值上个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两个政治科学系大一的新生,课堂上总是没精打采。一个是来自夏威夷的黑人,惯于占据教室右后方的角落,戴一顶足以遮住脸部的阔帽,常常呵欠连天,伏案寻梦;另一个是来自中国台湾的华裔,喜欢窝在教室左后方的一隅,听得无趣,也索性呼呼大睡。 台湾来的男孩叫李开复,此君并非厌学,而是对政治科学越来越隔膜,如是蹉跎到大二下,终于快刀斩乱麻,转系,改学自己感兴趣的计算机。 兴趣是什么?美式的教育认为,兴趣就意味着天赋。李开复在计算机系如鱼得水,左右逢源,两年后毕业,成绩居于全系之冠。 这样的学生用不着按部就班,在教授的推荐下,李开复进入在计算机领域独领风***的卡内基·梅隆大学,直接攻读博士。院长告诉李开复:“读博士,是挑一个狭窄而又重要的领域做深入研究,毕业的时候交出一篇世界一流的论文,成为这个领域首屈一指的专家。任何人提到这门学问,都会想起你的名字。” 取法乎上,要做就做得最好!李开复的血开始加速,从动脉到静脉注满活力。院长看在眼里,又问:“你弄懂了吗?”开复大声答:“懂了,我从大学带走的将是一篇改变世界的、顶尖的博士论文。”院长予以纠正,说:“你从这儿带走的最有价值的东西,不是一篇论文,而是你分析、思考的能力,研究、发现真理的经验,以及科学家的胸怀。这样,当你有一天幡然改向,依然可以在任何一个新的领域出类拔萃。” 李开复选定语音识别为博士专攻,这是导师的课题,国防部已经立项,经费已经到位,技术途径确定为专家系统。经过一年热恋,他发现专家系统其冷如冰,远不如统计学有情有义。李开复决心移情别恋,他担心导师发怒,谁知得到的回答竟是:“开复,你对专家系统和统计的观点,我是不赞同的,但我可以支持你用统计的方法去做,因为我相信科学没有绝对的对错,我们都是平等的。而且,我更相信一个富有激情的人可以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 这事搁在台湾,绝对不可想象。李开复从导师的大度悟到科学真谛,他全力以赴,放手一搏。三年过去,不,三年还要搭上180天,难关突破,大功告竣,李开复的研究成果,兼博士论文,引发了那年头语音世界最大的冲击波。 26岁的李开复功成名就,当上卡内基·梅隆大学最年轻的副教授。 人心难测。科学家的心更难测。1990年,苹果公司的一个邀请电话让李开复反躬审视自己。那电话说:“开复,你是想一辈子写一堆像废纸一样的学术论文呢,还是要来真正地改变世界?”“让世界因你而不同”,这是李开复埋在心头多年的梦想,如今,被苹果公司的召唤一下点燃了。李开复旋即作出回应,走出象牙之塔,加盟“改变世界”的大军。 苹果岁月,李开复领受从纸上谈兵转入实战的无穷乐趣;在市场的硝烟炮火中,他精神的大纛逆风飞扬,想象力和爆发力发挥到极致,地位也相应得到大幅度擢升,1995年,33岁的李开复出任苹果公司的副总裁。1998年金秋,李开复以微软中国研究院院长的身份加盟微软,带队开拓中国市场。李开复在微软中国的开拓,值得用一部大书来描述,那是一种完全不同的创新理念、绝对领先的科学技术在神州大地生根发芽。微软只是起用了一个人,就旁若无世界地开进了中国。李开复只是“追随我心”,就一跃成为微软王国的副总裁。随后又有了他跳槽Google以及离开Google的一系列故事。 如今,李开复正在按照他本人的意愿,在神州大地进行“创新工场”试验。他会成功吗?我想这是毫无疑义的,也是次要又次要的,那么,最最主要的一点是什么呢?诚如他自己所言:“人生在世时间非常短,如果你总是不敢做想做的事情,那么一生过去了,你留下来的只有悔恨,只有懊恼。” 回头再说哥大课堂上另一个爱打瞌睡的同学,就是那个喜欢戴一顶大帽子的黑人,此君后来的成就,比李开复更为杰出。他就是现任的美国总统奥巴马。 奥巴马当年为什么爱躲在教室的角落睡觉?事必有因,本文不作探讨。笔者倒因此想起老祖宗的一个典故:两千多年前,宰予白天睡觉,他的老师孔子看到了,责骂说:“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翻译成白话,就是“该死该死”,简直要把宰予生吞下肚。所幸美国老师搬用的不是孔子的公式,他们没有把昼寝者从课堂拎出去,甚而开除学籍----于是乎,才有了今日的李开复和奥巴马! 选自《天津日报》2010年04月30日 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由于政治科学枯燥无味,李开复决定改学自己感兴趣的计算机,两年后并因成绩优秀而直接攻读博士。 | B.在导师的帮助下,李开复对读博士有了全新的认识,这一认识也使李开复更加清楚知道自己的追求。 | C.选定语音识别作为博士专攻后,李开复发现导师的研究方法不可取,在更改研究方法之后最终大功告成。 | D.在高校当教授,这不是李开复的梦想,因为当教授不能实现他“让世界因你而不同”的追求,因此,他最终走出象牙塔加盟苹果公司。 | E.在作者看来,李开复能够有今日的成就,主要要感谢美国教育,从而巧妙地暗讽了僵化的中国教育。 小题2:文章开头的结尾都写到奥巴马,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小题3:从全文看,李开复具最突出的性格特征是什么?结合文中作简要分析。(6分) 小题4:文章题目为“世界因你而不同”,结合全文,请谈谈你的理解。(8分)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