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25分)我的徐州老乡、国画大师李可染先生曾把自己称为“苦学派”,穷一生的苦学来感悟中国传统绘画的玄机,来描摹大干世界的神奇,来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25分)我的徐州老乡、国画大师李可染先生曾把自己称为“苦学派”,穷一生的苦学来感悟中国传统绘画的玄机,来描摹大干世界的神奇,来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25分)
我的徐州老乡、国画大师李可染先生曾把自己称为“苦学派”,穷一生的苦学来感悟中国传统绘画的玄机,来描摹大干世界的神奇,来领略西方艺术的真谛,尽一生的实践“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最终成就中国二十世纪别具一格、别具神韵的李家山水,成为画史留名的一代宗师。   
有趣的是,钱穆先生也被学界称为“苦学派”,钱先生虽然没有像可染先生那样临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但他的苦学似乎更贴切更苦涩。他幼时在乡村的油灯前面壁苦读。他以中学肄业的学历,逐步攀登中学、大学的讲坛,直至登上中国学术、世界讲坛的最高阶梯,那份苦心、苦功、苦情,凡人能知;他于陋室之中苦思、苦想、苦恋,甚至经常为没有资料可查、没有书籍可读而苦恼,那份煎熬几人能晓。难得的是,先生从苦中读出了乐,读出了志,读出了字字珠玑。
钱穆一生执着于中国历史文化,为弘扬中华文化殚精竭虑。他始终坚定地认为,民族复兴、国运昌盛、社会和谐、人民乐业,必须依靠传统文化的力量,必须依靠民族精神的引导,除此之外,没有其他好的办法。这种认识,导致他对马克思主义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中国共产党所信奉的马克思主义是西方的理论,不是中华民族土生土长的东西,留在大陆接受这种理论的改造,必然要放弃先前的追求和主张,必然要放弃所持的民族文化立场,这是他不愿面对和接受的。白璧微瑕,大师认识上的局限与直白,让我们看到了他率真的一面,为我们消解遗憾找到了理由,也为我们解读他为何在大陆解放的前夜,而客居香港办学,最后客死台湾,找到了由头。   
晚年的钱穆在怀旧与展望的时空里踽踽前行。和他同居一岛的余光中先生,早年以《乡愁》一诗名播海内外,他的“乡愁”在煎熬了近半个世纪后,终于有了登上大陆化解离愁的机会。而那“一湾浅浅的海峡”之于钱穆先生,却只能梦里神游,魂里飞渡,乡愁至死未曾消融。他在《八十忆双亲》里,情真意笃,尽情怀恋和追忆早年时光;他在《丙寅新春看时局》等文章里,情系大陆,为两岸和平统一助威呐喊;他在最后完成的《中国文化对人类未来可有的贡献》一文里,用毕生体悟,对“天人合一”提出新解,认为“天人合一”观,是中国古代文化最古老最有贡献的一种主张,认为此下世界文化之归趋,恐必将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宗主。1990年8月30日,钱穆带着对故乡的依恋,带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敬意,在台北无疾而终,享年96岁。1992年1月9日,钱穆的灵骨越过海峡,安葬在他曾经生活和工作过的地方——苏州。
钱穆走了,他一生以历史人物为主要研究和著述对象,他最终也走进了这个不朽的队列里。他用一千多万个汉字为中国文化划出了一道羌丽的钱氏弧线,一步一步地到达了中国二十世纪的文化峰顶,他是继朱子之后,又一位可以跨越时代、可以名垂思想文化史河的集大成者。
历史是生活的老师,文化是生活的情人。在这个世界上,人跳不出历史,更离不开文化。长寿的即使如同钱穆,也终究要沉睡于地下,但沉睡的意义有所不同,有的化作一把黄土,从此无声无息;有的则结成思想和精神的颗粒,在岁月的留痕上,镌刻着人类自我意识的一次次觉醒。
2005年我专程来到苏州吴县西山俞家渡,拜谒钱穆先生的墓地。在西南太湖的这片浩淼烟波里,那块风景秀丽的石坡地成为钱穆先生魂归大陆的最后归宿。站在写有“无锡七房桥钱穆先生之墓”的墓碑前,千言万语竞不知从何说起。那就对钱先生的坟冢深深地叩个头吧,在我弯下身子的一刹那,我看到,那条从坟冢曼延开去的小路,宛如一条铺满鲜花的神道,从二十世纪一直通向先秦诸子。
(取材于胡正良《钱穆——一个历史世纪的文化背影》)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钱穆先生的苦学,像国画大师李可染的苦学一样,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成为“一代宗师”,令世人敬仰。
B.钱先生以中学肄业的学历,直至登上世界讲坛的高峰,其苦可想而知,但他很少提起,可见其内敛沉潜。
C.钱先生在当时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意义的误解,是大师思想认识上的—大局限,但也表现了他的率真。
D.钱先生爱家乡,但思想认识上的局限让他离开了故乡,让人不解,也让他自己承受了浓郁乡愁的煎熬。
E.本文通过对钱穆相关事迹的描述,表现了一位学者的挚爱祖国、执着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伟大人文情怀。
小题2:钱先生执着于中国传统文化,却“在大陆解放的前夜,而客居香港办学,最后客死台湾”。这是为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3:文中写余光中及其《乡愁》有什么作用?简要分析。(6分)
小题4:钱先生一生可圈可点之处甚多,但就节选片段来看,可圈可点至少有三,即“苦学”“执着”“乡愁”。请就你对这三个方面的理解,任选一个方面,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答案



解析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9分,每小题3分)
现代道德是复杂的系统构成:它既有不同领域中道德性质(政治道德、经济道德、公共道德、职业道德、家庭伦理道德等等)的区分,又有不同层次的道德规范(常德、美德、圣德)划分。
近年来,尽管道德建设的“标准”放低了许多,但在实际倡导中,依然是崇高“主义”多、常德楷模少。即便是常德行为,被舆论树标并号召学习后,也变成了无私奉献的先模人物。在这种道德教育背后,实际上隐含着用先进道德提高全民道德水平的理念:只要人人学先模,个个像雷锋,这全社会的道德水平不就提高了吗?其实,这恰恰是一种伦理学误区。
圣德与常德的关系是复杂的。一般说来,它们之间不存在一个统辖关系,不能笼统视为先进道德与一般道德的区分。实践圣德需要牺牲个人利益;它是建立在理想信仰基础上依赖意志行为的道德规范,是一种非常态社会环境中的人格品行。实践常德则一般并不损害个人利益;它是依赖感性或理性觉悟的道德规范,往往表现为习惯性的个人品行。它主要存在于常态社会环境中。需要牺牲自我的圣德不是人人都具备的,因此,它可能具有崇高的审美价值。但那些能凭借高尚觉悟和超人意志实践圣德的英雄,却未必具备依赖感性或理性觉悟的道德规范,能在日常行为中实践常德,譬如自觉遵守交通规则,譬如不办关系案等等。特别是现代常德,是个人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是“有我”的道德。如果缺少甚或没有公私概念的区分,那么,那些能在特殊环境中“忘我”而实践圣德的人,是有可能在世俗生活中从“大公无私”滑向“大公皆私”的泥沼的。
还应特别提及的是,常德作为人类的共同道德规范,在实践中一般不存在价值取向的对立与冲突。在各种游戏规则面前,人人自律守法,人人都能从游戏中获益。任何违反常德的行为,都是公认的缺德行为。而圣德则不同了,它经常存在于阶级民族的政治道德领域中。这时,不同圣德的价值取向是对立或冲突的。因此,如果其信仰、追求和实践的价值理想出了问题,视死如归的"圣战英雄"极可能成为文明社会的公敌—9·11事件中的恐怖分子,实践的不都是“圣德”吗?可见,圣德即便普及了,常德也未必进步,道德腐败现象也难以遏制。反之,常德普及了,社会文明程度则肯定提高了,甚至会涌现出许多平凡的实践圣德的英雄。2003年抗击“非典”第一线上的不少医护人员便是例证。支持他们成为英雄的,不是别的,正是作为常德的职业道德。几乎所有医护人员接受采访时,反反复复说的都是一句话:“我是医生”,“我是护士”。一位医生曾如此表白:我不认为自己是一个高尚的人,但我是一个有职业道德的人。
一些青年学人偏执崇高,将崇高理想绝对化,恰恰也步入了思想误区。实际上,一个社会涌现几十个视死如归的英雄并不难,难的是要让全体公民遵守公德。在和平年代,假如所有公民都能守住常德,诚信自律友善,不偷不抢不贪,真正实现夜不闭户,路不拾遗,人人心情舒畅,家家安居乐业,试问,这难道不正是我们所追求的理想社会吗?反之,假如仍时时需要英雄挺身而出、见义勇为,则很可能是由于车匪路霸横行无忌,社会治安严重恶化。这样的“英雄辈出”时代,恰恰是最不理想的社会。因此,我们宁肯不要造就这样英雄的环境,而希望通过常德普及,换来一个长治久安的现代文明社会。
(摘编自杨曾宪《文明失范、道德腐败与常德缺位》)
小题1:下列关于“常德”和“实践常德”的解说,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常德是最低层次的道德,它是一种“有我”的个人品行,它不需要什么“崇高”, 但人人都需要具备和遵守。
B.常德实际上就是常态社会环境中的“良民”、“好人”的道德, 诚信自律友善、不偷不抢不贪是它的基本要素。
C.实践常德具有感性或理性觉悟的特质,它并不损害个人利益,其中包括既不损害自我的利益,也不损害他人的利益。
D.实践常德能够使每个人从中获益,如果全社会人人都能自觉遵守职业道德,整个社会也将变得稳定有序、和谐美好。
小题2:下列关于“圣德”和“实践圣德”的解说,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圣德是最高层次的道德规范,是一种“忘我”的道德,它具有“把一切献给革命”,“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先模”风范。
B.圣德是非常态社会环境中的人格品行,是“先模”和英雄才具有的人格品行。但它的价值取向往往具有对立或冲突的特点。
C.实践圣德是在理想信仰基础上依赖意志的一种行为,它未必需要依赖感性或理性觉悟,但它需要觉悟高尚、意志超人的英雄去完成。
D.实践圣德需要牺牲个人利益,它具有崇高的审美价值。但是,那些做出了牺牲壮举的英雄却往往极有可能成为文明社会的公敌。
小题3:根据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分析,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实践常德,从其“有我”的角度来看,可以这样理解:只要做好自己的事就可以了,完全不用去考虑别人。
B.道德规范中的美德是介于常德和圣德之间的一种道德,在实践美德时,既“有我”,但有时也“忘我”。
C.现代道德系统是由常德、美德、圣德三个层次构成的,这三个层次呈金字塔形构建应该是最为理想的。
D.在和平年代,试图用美德或圣德取代社会常德的做法,对社会的稳定有序、和谐美好不是明智的选择。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25分)
半 裸    高敏
  几乎每天高峰期,他都在超市里溜达几圈。远远的望着货架上名牌“梦露”胸罩,那是他媳妇想了很长时间的。因为贵,一直没有舍得买,他答应媳妇如果给自己生个儿子,就亲自给买。如今儿子有了,他却拿到了下岗证。住院生孩子的费用是他积攒的私钱,也差不多用光了。男子汉,吐个唾沫就是个坑。他决定实现妻子的愿望。
  这个周末,他谎称去上班,早早的就去了超市。往常工厂里的这个时间也正是他车间忙碌的时候,他会把一切工作安排得很紧凑,然后挨个的检查工人们在岗和工作的情况。今天的他和那时是一样的状态,只是地点换了,角色也换了,虽然也来回的看每件商品和来往的人。这次他督察的目标是内衣部的售货员。他希望她打盹或者心不在焉,哪怕象厂子里那些偷懒的女工们似的聊天也好。一群少妇靠近了内衣部,他也跟着靠近了,并且用那安装了十来年螺丝的手,很机灵的就把一粉色胸罩装进了怀里,转身找了个角落,卸去了拧在内衣上的紧扣,一切顺利而自然。他有些兴奋了,多日来,老婆眼里无能的他今天也可以风光一次了。肯给媳妇花260元买个内衣,这在四邻街坊是让媳妇露脸的事,那些看不起他在厂子上班的,责怪媳妇找错了男人的长舌妇们,眼红吧。妻子那半裸着身躯穿着名牌内衣高兴的神情,他简直有些飘飘然。
  出口处,警报器在他右脚尖一踏出的瞬间鸣响了!这时,和自己并肩的女人拔腿跑得没有了人影。他慌张得先是一愣,接着就被请进了保安室。他想起了厂子下班的时候,他带领着保安检查偷纸的人,女工们把卫生纸掖在腋下或裤腰,季节还没有到冬天,可是她们就已经有冬天厚重的扮相了。他也不管别的车间怎样,就在女人们的唾液和叫骂声中,命令她们把风衣里的东西统统拿出来。别人都说他太拿豆包当干粮了,厂子大大小小的领导不知道用各种藏着掖着的动作拿走了多少,兜售出去,一来二去的转换成了“实用经济”。所以厂子被扒得几乎精光。
  这回在别人的断喝声中,他已经被命令着翻开了所有的口袋,而且还被命令着脱去外衣,他想这动作怎么难受的这么熟悉啊,可怎么就落网了呢?他想到了别人劝说他一块偷运厂子机器的场景,结果人家得逞了几次,后来漏了馅,愣把个丈二和尚似的他扯了进去。白白被泼了一身脏水,恼得他差点去黄河洗洗。眼见着好好维护的厂子就这么的说散就散了,黄包车自己不愿意蹬,打地摊自己丢不了那人,自己成了没有饭碗的下岗工人……这时,他上身很快要被戳穿了,事业单位工作的媳妇给他买的休闲内衣紧身而有弹性,健美的胸肌就丰鼓鼓地勾勒出来,保安的眼珠子看得就要突出来,正纳闷怀疑眼前的这位是副乳发达?还是健美教练?他真的绝望了,自己象个动物似的几乎半裸着站立着,他决定坦白从宽,他本来就决定在这次得手后找个合适的钳工活,挣钱养家的,并告诉这里的人为他保密,别气着月子里的媳妇。一时的困窘,失去单位的困惑无助!他为自己开脱。他这样的想。
  这时,内衣部的售货员急急跑了来,向保安说刚才跑的那女人偷走了内裤,并说她是这里的惯偷,这位先生是无辜的。接着,把他慌忙中丢失的钱包和带着相片的下岗证归还他。他终于睁开眼睛,上身火辣辣的疼。忽然地,他想跑,象那个女人似的,不!应该比她更快,象饿狼似的最好!越远越好。现在时兴裸奔,他想彻底痛快一次,他知道这个时髦。
(首届山水杯全国校园文学大赛一等奖)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他”原来所在的工厂,经营管理十分糟糕,就连厂里的许多领导干部都把厂里的东西偷出去卖。
B.小说主人公“他”原来是一家工厂的干部,他主要的工作职责就是检查工人们在岗和工作的情况。
C.小说中的那家超市虽然装备了一些现代化的监控设备,但管理人员的素质却还是需要努力提高的。
D.“他” 的媳妇是在事业单位工作的,“想了很长时间”的一个名牌胸罩竟然都舍不得买,这也太吝啬了。
E.是下岗之后的经济落差、困惑无助和现实社会的大环境等综合因素,使“他”一步步走上了灵魂的堕落。
小题2:随着情节的发展,最后小说主人公“他”那卑微的灵魂早已裸露得一丝不挂了,那么小说为什么还要用“半裸”为标题?(6分)
小题3:小说结尾处这样写道:“现在时兴裸奔,他想彻底痛快一次,他知道这个时髦。”你怎样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6分)
小题4:你是怎样理解“他”这个人物的典型意义的?(8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身心融入自然,实现审美人生
朱志荣
中国美学中的人生境界是天人合一,人生境界首先要和自然万物、天地精神和谐合一。审美人生是儒家精神的体悟。它不仅在于乐天知命、对自然之道的能动顺应,有立德、立功、立言的人生贡献,更要有大公无私的伟大胸襟和感化社会的深远影响。
我们日常语言中,真、善、美这三个词常常是并提的。仔细寻思后不难发现:自然的根本性质是真,人生的根本意义表现为善,艺术的根本价值在于美。如此看来,真、善、美之间似乎并没有直接的联系,但是在审美的意义上,自然于潜移默化中感发和激荡着人的情性与思绪,也安顿和抚慰着人的心灵;通过审美的思维方式达到情景交融、物我统一的和谐境界。可以说,一片自然山水就是一个人诗意栖居的心灵寓所与精神家园
《诗经》说,“鸢飞唳天,鱼跃于渊。”意思是鸟儿自由飞翔但离不开天空,鱼儿快乐遨游但离不开大海,这便是在顺应自然中自得其乐。因此,顺应自然是实现审美人生的前提条件。
儒家关于“天人合一”的人生境界的重要讨论,体现在孔子和他弟子共论人生理想境界那段对话中。弟子曾点以沐浴在大自然春风之中的人生情调为至高理想,在孔子看来,在生命畅达的大好春光里,在闲适的生活中,生命与宇宙生命沟通起来,这是一种顺情适性,得自然之趣的人生态度。人生境界在一定程度上是自然境界及其自然之道的表现。
在道家,“天人合一”是他们的最高人生境界。这时,我们马上就能想到两个著名的例子:鱼乐之辩和庄周梦蝶。在鱼乐之辩中,庄子首先感慨游鱼之乐,惠施马上反驳他,你不是鱼,又怎么知道鱼之乐呢?庄子又巧妙地借用惠施的逻辑角度回击了他,你又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之乐呢?显然,惠施的态度是科学的,强调物与物、人与物之间的客观分别。庄子的态度是审美的,虽然万物之间存在着分别,然而人却可以超越这种分别而达到物我相通,最后与天合一。这种思想也体现在“庄周梦蝶”之中,庄子梦见了他化成了蝴蝶,醒来后,庄子陷入了困惑之中,到底是庄子梦见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梦见化成了庄子?他称这种现象为“物化”,就是超越物我的界限实现圆融。
儒道都主张自然与人的和谐,那么如何做到领悟自然,体会大道呢?对此,儒道则各有见解,但最终殊途同归。孔子认为人的天性本来相差无几,人生境界的提高,与后天的习得和内省有关。通过观察外物、修行自身,普通人也能体味到天地生命的根本精神,达到拓展和升华人生境界的目的。孟子主张“善养吾浩然之气”,即通过自觉的身心修养,养凛然正气。老庄则讲求由觉悟而返本,使人生回归自然,从人的本真中领悟到宇宙的生命之道,使自我超越现实的羁绊,以赤子之心映照万物,而后彻悟自身,将个体的生命融汇到无限的宇宙生命之中。
(选自2011年1月12日《新华日报》,有删节)
小题1:解析“一片自然山水就是一个诗人栖居的心灵寓所与精神家园”的含义。(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简析第5段的论证思路以及它在文中的作用。(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儒道两家在“如何做到领悟自然,体会大道”方面的见解有何不同?请作概述。(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简答题(10分)
(1)哈姆雷特决心为父复仇,并要“负起重整乾坤责任”,简要分析他有意装疯的原因。(6分)
                                                                          
(2)《三国志·吴书·陆逊传》载:“舟船器械,水步军资,一时略尽。尸骸漂流,塞江而下。”这是《三国演义》中的哪一次战役?概述此次战役的经过。(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归纳要点,分析问题(15分)
信,还是不信,这是个问题。
  北京“漂白蘑菇”调查、浙江钱云会案,种种网络热点都正在成为地方政府和新闻媒体公信力的一面镜子。即使有些猜测事后证明不过是一场谣言,但民众当初一边倒的怀疑仍在隐隐透露着一些信息。
今天,这种“不相信”的情绪,已然渗透进多数中国人的生活:住,我们有楼倒倒、楼脆脆、楼歪歪、楼薄薄;吃,我们得小心假烟、假酒、假鸡蛋、假牛奶、地沟油、人造脂肪、美容而成的大米、药水泡大的豆芽、洗衣粉炸出的油条;出门,我们要提防推销的、碰瓷的、钓鱼(执法)的;上医院,我们担心假药、无照行医、被过度治疗。此外,我们还要面对假票、假证、假中奖、假老虎、假新闻等等。
  我们曾经对一切都充满信任,对领袖、对革命、对资本主义的必将灭亡和共产主义的光明未来……但我们现在却似乎什么都不信——不相信地方政府的表态,不相信媒体的报道,不相信身边人——尤其是,“政府说什么都加以怀疑,这已经成为多数人的习惯”。有人说,幸福感源自相信。而当怀疑一切成为整个人群的集体意识,中国人与幸福的距离又该有多远?
不相信其实未见得比相信糟糕,怀疑有时候是一种进步,说明信息渠道多了,社会开放程度增强了。
  需要焦虑和担心的或许不只是政府官员。今天的中国,让我们不相信的土壤几乎随处可见且都相当肥沃。
  我们活在两个世界。现实中,我们不相信一切陌生人。我们明哲保身,安安稳稳做沉默的大多数;家家都安防盗门,低层住户都装防盗网;我们不敢让小孩自己上下学,学校门口有警察维持治安;我们对陌生人充满警惕,人口普查遭遇入户难。虚拟世界里,网络是一件神奇的衣服,把大家全变成了蜘蛛侠。现实到了网络就完全调了个儿:发言者陷入沉默,沉默者开始发言;权贵默默退后,草民成了主角。
今天的什么都不信和几十年前的盲信是一枚硬币的正反面。信任不是单纯的道德问题,而关系到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的生死存亡。
小题1:如何理解文段中划线句子“怀疑有时候是一种进步”的内涵?(4分)
                                                                          
小题2: 联系全文,请概括国人的“不信任”的主要表现。(4分)
                                                                          
小题3:作者说,“当怀疑一切成为整个人群的集体意识,中国人与幸福的距离又该有多远?”我们的政府如何重建公信力,才能使国人生活的幸福?请谈谈你的看法。(7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