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当历史成为消费品人们在荧屏前津津有味地“消费历史”的时候,又不知不觉地被这种“荧屏历史”所消费,它不仅影响着人们对过去的看法,甚至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当历史成为消费品人们在荧屏前津津有味地“消费历史”的时候,又不知不觉地被这种“荧屏历史”所消费,它不仅影响着人们对过去的看法,甚至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当历史成为消费品
人们在荧屏前津津有味地“消费历史”的时候,又不知不觉地被这种“荧屏历史”所消费,它不仅影响着人们对过去的看法,甚至还影响着人们对今天和明天的看法
“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史之外无有语言焉,史之外无有文字焉,史之外无有人伦品目焉”。由此可见,在中国的主流观念中,历史一直有着崇高甚至神圣的位置。“春秋笔法”也是中国文人在政治高压下指陈时弊的惯常手法,因此历代统治者对历史的写法也就极其敏感。
但另一方面,由于中国历史悠久、充满惊心动魄的故事,因此连村夫野老都喜欢谈古论今,种种稗官野史又成为茶余饭后的谈资,而且传统戏剧很少与现实生活有关,几乎都是“历史剧”。所以老老少少对历史又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历史”成为重要的休闲物。因此,时下“历史剧”在荧屏的热播、吸引大量观众,确非偶然。
在民间,“历史剧”随着社会巨变,经历了从消失、复活到现在火爆异常的几个阶段。“历史”从来是中国大众日常生活中娱乐消闲的重要部分,从曲艺说书,到戏剧小说,无不如此。但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个人生活方式被认为是“阶级斗争的重要方面”,所以时时刻刻要警惕“封建腐朽”或“资产阶级”生活方式,“消闲”也被认为是有阶级性的,这个领域是“教育人民、打击敌人的主要战场”。因此,要用新编“革命故事”和“革命样板戏”取代民间传统的“历史话语”,在“文革”中只有“八个样板戏”,民间传统休闲的“历史话语”几乎完全消失。
二十余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私人生活”的存在得到承认,对个人生活的干预越来越少,不再把“生活方式”与“政治”完全等同,允许一种精神“消闲品”的存在。在销声匿迹数十年后,市民文化、消闲文化迅速兴起。而且,这种社会变化与电视这种最强有力的大众传媒在中国的普及几乎同步,“看电视”成为最普遍的消闲方式。
但数十年的“休闲文化”的断层,已使人们对那种充满市民气息和商业化的消费文化的再生产,心有余而力不足。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前,大陆也拍了一些力图“消闲”的历史剧,都不成功,收视率平平,对大众明显缺乏吸引力。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引进的香港电视剧《戏说乾隆》,一炮而红,风靡大江南北,全国数十个电视台同时播映此片,一时蔚为大观。内地观众和影视从业者第一次知道,“历史”竟能如此书写或曰如此编造!
《戏说乾隆》无疑是大陆这类“消闲历史剧”的“教科书”,也是大陆大众文化史上的标志性事件。可以说,后来荧屏热播的《康熙微服私访记》《宰相刘罗锅》《铁齿铜牙纪晓岚》等大陆自己拍摄的“戏说”,实际都以《戏说乾隆》为师。如果说琼瑶的“言情剧”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大陆“言情剧”的启蒙老师,那《戏说乾隆》则可说是大陆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一直到现在仍乐此不疲的“历史戏说”的发蒙老师。中国民间“消费历史”的传统,在新时代终于找到了“电视”这个最佳载体。
荧屏戏说历史的勃兴除了传统文化因素,还有现实的原因。相对现实题材,拍摄历史题材时影视人员发挥自己才华的空间要大得多,因此“历史剧”自然更吸引观众。反过来,历史剧的观众越多,制作人的利润也更多,对历史剧的投入则更多,越要千方百计适应观众的口味,拍出的片子当然更好看,无形中又进一步影响、强化了观众对历史剧的兴趣,塑造了观众的品位。这样,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便形成了一种彼此促进的互动,二者的“共谋”形成了荧屏“消费历史”的繁荣局面。
对中国以往一代又一代绝大多数受众来说,“历史”过去是由《三国演义》《水浒》这类“小说家言”书写;现在,在这个所谓信息社会的新时代,“历史”则开始由近在咫尺的荧屏书写!然而,人们在荧屏前“消费历史”的时候,又不知不觉地被这种“荧屏历史”所“消费”,它不仅影响着人们对过去的看法,甚至还影响着人们对今天和明天的看法。君不见,一些“戏说”在美化皇帝时还某种程度上有对皇帝的“调侃”,而一些所谓“历史正剧”却只有对皇上的歌颂、崇拜!
因此,对“历史剧”的生产者来说,剧中的“史观”问题其实格外重要,其责任之重大,恐怕连生产者自己也想象不到。
1.根据文意,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春秋笔法”是中国文人书写历史的一种惯常写法,与史家记录方式无异。
B.时下“历史剧“在电视荧屏热播,吸引大量观众,是有其历史渊源的。
C.在“历史成为消费品”的发展过程中,曾经历了由“消失”到“复活”的阶段。
D.消闲历史剧《戏说乾隆》开创了中国民间“消费历史”的新形式。
E.在信息社会的新时代,“历史”开始由近在咫尺的荧屏书写。
F.从“历史正剧”的角度看,戏说历史电视剧中对皇帝的调侃纯属编造。
2.下列各项不能作为证据证明“历史成为消费品”的是(3分)(   )
A.民间曲艺说书             B.电视剧《宰相刘罗锅》
C.革命样板戏                D.小说《三国演义》
3.文中说“人们又不知不觉地被这种‘荧屏历史’所‘消费’”,作者说这句话的意图是什么?(4分)
答:                                                                                    
4.历史成为消费品的原因是什么?请根据文意分条阐述。(4分)
答:                                                                                   
答案

1.A  E
2.C
3.①表明人们对历史的看法,甚至对现实、对未来的看法深受荧屏历史剧的影响。(或“突出了荧屏历史剧的影响大,影响着人们对过去、对今天、对明天的看法。”)
②提醒荧屏历史剧的生产者要认识到书写历史方式的重要性,以及历史观的重大责任。
4.①传统文化因素:中国历史悠久,历史故事和取材于历史的传统戏剧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②时代因素:社会开放,允许私人生活和精神消闲品存在。③媒体因素:消费历史的传统与大众传媒相结合。④现实因素:历史剧制作投入多、演员发挥空间大,使电视剧更加好看。
解析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完美与残缺
从维熙
①天上的月亮有圆有缺。当月圆时,有“花好月圆”之美词;当月残时,又有“一镰钩月”之雅说.笔者常想,如果地球上没有月残,而只有月圆;或只有月残,而无一轮圆月,那将失去多少风景?如果把这一美学概念,引申到振兴中华民族的宏观话题之内,那就不仅仅是单纯的审美情趣问题,而是一个事关民族心态的问题了。
②几年前,一位台湾的摄影家,要拍一幅圆明园的夜色写真,我陪他选择月圆之夜前往,但是到了圆明园之后,面对那断垣残壁的历史沧桑,我们忽然意识到月圆下的圆明园,拍出来虽然好看,但不如一钩残月下的圆明园,更富有含金量。因为我们面对的不是令人开心的风景,而是中国百年国耻的纪念园。虽然这比在月圆下拍摄,要艰难许多,最终他还是等到了乱云遮月—圆月被吞噬到只剩下一弯残月的更深时分,才重新开动了摄影机。
③笔者所以要重温这段往事,实因重新修复圆明园与保留其历史原貌之争,既是关联到建筑的问题,又是超出了建筑学本身——关联到民族心态建筑的一个大问题。我们是个有着几千年历史文明的古国,珍惜历史的完美,是人之常情,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如何面对历史残缺,并珍惜这种残缺,却始终是个没有解决好的大课题。重建圆明园的历史辉煌与反对重建圆明园之争,典型地反映出我们民族心灵上的顽疾。之所以这么说,是有充分依据的:本来圆明园是国耻的标本,留下这个活标本的原貌,使国人牢记“火烧圆明园”的悲凉往事,不仅符合历史真实,而且有利于民族奋发图强;但是偏偏有一些清史学者,难以割舍中华民族的“圆月情结”,慷慨激昂地反对保留历史残缺,倡导投人大量人力物力,再现圆明园昔日的风华。这里,姑且不说“克隆”出来的圆明园,其本身就是赝品;就是再现圆明园的全部辉煌,也无助于中华民族的明天——正好相反,它将让子孙后代淡化国耻,并瓦解消融民族务实的心灵建筑。
④为了说明问题,笔者仅以德国科学严谨之风,与国人中假凤虚凰的心态,作一个对比:在德国西部莱茵河和美茵河的汇合口有个科布伦茨小城,这儿曾经耸立着威廉大帝的雕像。威廉大帝何许人也?他是将德意志统一成一个国家的大帝,被德国人称之为德意志之祖。人们为了缅怀他将东西南北中的日耳曼人,缔造成一个强大的德国,在科布伦茨两条美丽河流的汇合口,铸成了一座巍高的青铜纪念碑,以纪念他的历史功绩。但是,当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尾声,苏联从德国西部强渡莱茵河、围歼希特勒军团时,一发炮弹正好落在这座青铜雕像上,从此这位策马张弓的德意志之祖肖像消失了。待我去那块圣地朝圣时,那儿只留下一座空空的墩台。当时正是深秋,墩台上飘满了黄色的落叶和白色的鸟粪,让每个来这儿的游者,无不感到凄切和悲凉。这是其一。其二,在德国柏林最热闹的裤档大街,昔日曾经耸立着一座著名的尖顶教堂,苏联红军攻克柏林时,那座教堂的顶部正好被炮火自上而下地劈去了一半,多少年过去了,那教堂也没有重建和修复,赤裸地站在繁华的大街上,向世界展示它的历史沧桑。对此我曾以中国人的心态,询问过德国友人和德国民众,他们的回答几乎是一致的:我们必须精心地保存这些历史残缺,让子孙后代不忘德国发动二战的罪恶。
⑤当年,德国是发动二次世界大战的罪魁祸首,还在千方百计地保留历史残缺;而我们在近代史中是被弱肉强食的民族,倒反而不惜花费重金,克隆往日的历史辉煌,这种南辕北辙的心态,距离究竟有多远?恐怕世界上还找不到一种量器,能丈量出这种距离。但是这两种思维模式,到底哪个更能符合民族自强的内在逻辑?哪个更富有时代的前瞻性?哪个更能“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仰以德国而论,它今天的经济实力,不要说再建起一座青铜雕像,就是在科伦布茨再竖起十尊百尊威廉大帝的金像,并不是什么难事;但是他们知道那是遮盖民族的耻辱,是万万不能做的事情。难道我们这个不断被列强肢解和侵略的民族,就能遮其自家之丑,重新修建圆明园(实质为“克隆”),来淡化昔日被列强瓜分的国耻?前不久,党中央明确提出“求真务实”和“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这更让笔者感到投人大量资金、全面修建圆明园之举有待商榷。且不说我们还有几千万农村人口生活在贫困水平线上;就是有一天我们从发展中国家进人了全面富足的国家行列,我们也不能淡化昔日之国耻。
⑥中国有句古话,似可当此文的结论:
⑦假凤虚凰者误国,卧薪尝胆者兴邦!
(选自《2004年中国随笔精选》)
1.对文章题目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完美”是一种美,“残缺”不是美,残缺的圆明园就是要显示过去列强的罪行。
B.“残缺”是为了衬托“完美”的,没有“残缺”就没有“完美”。
C.“完美”与“残缺”两者都是美,它们是对立统一的,反映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审美对象的美。
D.“完美”与“残缺”一般来说都是一种美,但文中说的圆明园的残缺决不能称为美。
2.下列选项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6分)(   )(   )
A.“但不如一钩残月下的圆明园,更富有含金量”中的“含金量”在文中的含义是“与残月下的圆明园废墟相一致,更能突出圆明园作为国耻纪念园的意义”。
B.“乱云遮月—圆月被吞噬到只剩下一弯残月的更深时分”才去拍摄,其用意是与圆明园废墟协调一致。
C.“圆月被吞噬”象征帝国主义列强对圆明园的吞噬。
D.“我们民族心灵上的顽疾”是指“圆月情结”。
E.德国保留“历史残缺”和中国重修圆明园这两种思维模式,都符合民族自强的内在逻辑。
3.简要概述第④段中作者提到的两个例子及其作用。(4分)
答:                                                                                     
4.作者的观点是反对重建圆明园,文中共讲了哪几点理由?请分条列出。(5分)
答: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2008年韶关二模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谈古论今说“领导挨骂”
马九器
①俗话说得好,“谁人背后无人骂?”人无完人,自古以来,掌握权力的官员,少不了被人说三道四、指桑骂槐,尤其是权力地位越显赫,好比圆越大和外界接触面越广一样,就越容易遭人非议。一些领导挨骂后,怒不可遏,比如那个月厉王,有的是办法让骂他的人吃不了兜着走或者闭嘴,目的是达到了:人人都成了哑巴,见面也只是“道路以目”,可结果呢?不出三年,他就被赶下台流放了。有的领导即使挨骂,也常常能冷静地从“骂”中取长补短,比如魏征常年犯颜直上,就算唐太宗气得吹胡子瞪眼,终究还是能察纳雅言。
②可以这么说:一个人如何对待“挨骂”,体现了他的胸襟肚量;一个官员领导如何对待“挨骂”,则体现了他的政治道德水平。
③从去年到今年,全国陆陆续续发生了一系列“官员领导挨骂”的新闻,远的如重庆的“彭水诗案”、山西“稷山文案”、海南“儋州网案”,近的如“陕西志丹的短信黄段子案”。除了“彭水诗案”得到善终外,其余都以“骂人者被严惩”而告终。
④如果放在古代,小小百姓敢拿官老爷开涮,别说老爷治你罪没人喊冤,就是百姓们自己也要奚落你一番:官尊民微,天经地义,向来如此。不过、现在是21世纪了,经历了“五四”时期的反封建与科学民主洗礼,经历了30年改革开放的法治、自由、宪政等普世价值观熏陶,闻听此事,笔者感到万分惋惜,不是为那些胆大包天的“骂人小吏小民”,而是为挨骂的那些个领导:一次多好的展现现代政治胸襟与风采的机会,竟然不幸被几缕封建式的做派所糟蹋。
⑤我不知道前述动辄对“骂领导者”举起诽谤大棒的官员领导们是否博览群书,是否读史,想来作为为官一方的政治精英,不从浩瀚的历史里攫取安邦惠民的从政规律,不明史知兴替正衣冠,说不过去吧。那不妨和他们一起唠唠历史。
⑥春秋战国时,郑国有国人聚集议论政府的“乡校”,大概是百姓言辞犀利毫不留情,如同现在网民议政时的肆无忌惮,所以有官员恼羞成怒要关闭“乡校”。郑国丞相子产知道后是这么看这件事情的:“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翻译成经典白话文就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⑦子产先生的政治道德很有现代味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实用类文本,完成15~17题。(9分)
外交强人沙祖康
刘 巍
“秘书长先生,我这个人比较直,讲话比较冲,很多朋友说我这个风格要改改,您的意见如何?”沙祖康对现任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称自己是农民外交家,性格坦率,不喜欢绕弯子。潘基文则回答说:“千万别改,联合国需要这样的风格。”
2007年7月1日,曾服务于中国外交37年的沙祖康,在纽约联合国总部正式就任联合国负责经济和社会事务的副秘书长。
以往,在国际外交界,中国外交官面带笑容、温文尔雅的仪态,常给人以东方人特有的神秘感。而“不太相信外交辞令”的沙祖康,却被美国报纸称为“令人震惊的坦白”。
沙祖康从小就喜欢读武侠小说,在中学因为在课堂看小说,曾被老师多次抓到,这一行为甚至还被写进了操行评语。
沙祖康当时读的是中国传统的武侠小说,而最常被提及的一本书是《三侠五义》。这本沙祖康最喜欢的武侠小说叙写了宋朝清官包拯在侠客、义士的帮助下,审奇案、平冤狱、除暴安良的故事。大学老师蒋克记得沙祖康有一次对她讲,他“当干部一定要当包公”。
多年以后,沙祖康并没有实现他最初的愿望,成为审官判案的铁面“包公”,而是进入了外交部,成为一名致力于建立国与国之间友好关系的职业外交官,但这并没有影响沙祖康侠义精神的显现。在充满矛盾与冲突的外交场合,为捍卫国家利益,沙祖康常给人言辞强硬的印象。2006年,他接受BBC采访,在回答美国对中国增加军费的指责时,他说:“美国人最好在这个问题上闭嘴!”此话在美国传媒界引起震动。很多人认为这会成为中美外交的一个“事件”,但美国外交官们却不以为然,因为他们太熟悉沙祖康的言辞方式了,也就是在国际外交界所谓的“沙氏风格”。
沙祖康在一次讲演中说,外交工作和个人的行侠仗义是可以挂起钩来的。现在国际秩序并不公正,很多事情不公道。作为中国的外交官,作为大国的外交官,至少应该主持正义。他说,大家都不主持正义的话,恐怕有的歪风邪气就要横行霸道了,那是不能允许的。
沙祖康的正直不仅表现在大事上和外交上,就是对亲人也是如此。
沙祖康的小妹沙益芬,身体不好,在老家生活也比较困难。在大哥沙祖康赴纽约就任联合国副秘书长的这一个夏天,小妹沙益芬仍然在宜兴市里卖西瓜。
一次,二妹沙益英给哥哥的办公室打电话,由于是长途,要求哥哥拨回来,沙祖康执意这样通话……因为办公室的电话是公费,说她花的钱,沙租康个人给她报销。沙益英说,大家能体谅大哥,也对大哥的正直表示钦佩。
沙祖康经常称自己是“农民外交家”,在强调自己言行具有农民风格的同时,他也经常说,自己要回到家乡当……他的家乡古城宜兴正是当年苏东坡晚年居住的地方,苏东坡曾在这里读书讲学、买田卜居。渴望在此终老。
(选自《新世纪周刊》2007年第20期刘巍的《外交强人沙祖康》,全文有删节)
15.文章以沙祖康向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征求要不要改变自己的风格开头,有何好处?
(3分)
16.作为外交官,沙祖康具有侠义心肠,依据原文,其侠义心肠形成的原因有哪些?其侠义心肠体现在哪些方面? (4分)
17.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2分)
A.沙祖康虽然是一名出色的外交官,但在他的身上具有农民的许多特征。
B.沙祖康在外交事务上有时给人以神秘感,表现出严肃的态度和强硬的言辞。
C.沙祖康为人正直,对自己的亲人严格要求,不因自己的工作谋私利。
D.沙祖康不忘自己是农民出身,始终保持农民的淳朴特征,一直向往农村生活。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3题。
银河系发现长尾巴的恒星
天文学家最近表示,他们发现了一颗巨大的濒于“死亡”的恒星,以每秒130公里的速度穿越我们的银河系。而在其身后留下了一条长达13光年的尾巴,让这颗红巨星看上去很像是一颗在太空中飞奔的“超级”彗星。
时下,科学家已利用美国宇航局的“星系演化探测器”对这颗恒星进行了探测,他们表示,在此之前从没观察到一颗恒星出现过任何类似的现象。星系演化探测器是一个绕轨道运行的太空望远镜,可在紫外光条件下对浩瀚的宇宙进行观察。
这条长达13光年的“超级尾巴”是在名为“Mira”的恒星身后发现的,Mira位于鲸鱼星座,距离地球350光年。位于加州帕萨迪那的华盛顿卡内基研究院天文台的研究人员、天文学家马克·赛伯特说:“这颗拖着‘尾巴’的恒星位于鲸鱼星座的尾部。”(1光年相当于6万亿英里左右,指的是光在1年内所走的路程。)
Mira正以每秒80英里(每秒130公里)的速度穿越我们的银河系,这一速度要超过一颗飞行的子弹。科学家认为,它在飞行过程中“吐”出的物质可能再次形成新的恒星、星星甚至于生命。加州理工学院天文学家、研究论文执笔人之一克里斯托弗·马丁说:“我们相信这条‘尾巴’是由Mira脱落的物质构成的,这颗恒星的温度正在不断升高,随后又旋回这条湍流尾迹。”
Mira是一颗所谓的“红巨星”,现在的它正处在生命的尽头。天文学家相信,我们的太阳也将在40到50亿年内成为一颗类似的红巨星,但能否出现一条类似的大“尾巴”,他们却表示怀疑,毕竟太阳的运行速度无法与Mira相比。
就职于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和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的迈克尔·沙拉指出:“此次发现让我们有机会见识到恒星的‘死亡’以及再生的过程,它们的再生很有点凤凰涅磐的味道——遗骸重新回聚到一起形成下一代恒星。”沙拉说,随着这个望远镜继续在紫外光条件下探测宇宙——这在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其它类似的恒星可能也会走进人们的视线。“宇宙中一定发生着很多这样的事情。”
美国宇航局的图片显示,这条超级“尾巴”是一条炽热的淡蓝色物质流,构成物质包括氧、碳和氮。科学家说,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物质会逐渐脱离Mira——年代最久远的大约是在3万年前释放的——当时这颗恒星的死亡之旅已经上演,脱离的物质足以形成至少3000颗地球大小的行星。
对于Mira出现的这种独一无二的现象,天文学家感到十分惊讶,自16世纪以来,他们便对这颗著名的恒星进行了研究。“Mira”这个词来源于拉丁语,有“令人惊奇”的意思。赛伯特说,尽管拥有和太阳相同的质量,但Mira的体积却在不断膨胀,现在的个头已超过400多个太阳,这也就意味着地心引力在保持它的完整性方面已经表现得力不从心。
Mira的超级“尾巴”长达13光年,相当于数千个太阳系的长度。恒星“半人马座”与地球之间的距离为4光年,也是距离我们人类最近的一颗恒星。虽然外形上类似一个彗星,但恒星与彗星却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天体。太阳系中的彗星体积相对较小,由岩石、灰尘和冰构成,同时拖着一条由气体和灰尘组成的“尾巴”。
与“孤独”的太阳有所不同的是,Mira是一颗双子星,在太空中穿行时身边总有一个“伴侣”紧随左右,这个“伴侣”据信就是一颗恒星的已燃尽的死核,也就是所说的白矮星。科学家认为,Mira将最终放射所有的气体,产生一个彩色的“外衣”——行星状星云,但美丽的星云也将逐渐“枯萎”,并藏身于一颗白矮星之后。
(选自07年8月17日新浪科技)
5.小题1:对于“‘超级’彗星”特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超级”彗星是一颗巨大的濒于“死亡”的、以每秒130公里的速度穿越银河系的恒星。
B.“超级”彗星是一颗所谓的“红巨星”,温度在不断升高,现在的它正处在生命的尽头。
C.“超级”彗星拖着‘尾巴’,位于鲸鱼星座尾部,是距离我们人类最近的一颗恒星。
D.“超级”彗星是一颗双子星,在太空中穿行时身边总有一个“伴侣”——白矮星紧随左右。
6.小题2:下列对“这种独一无二的现象”的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Mira身后留下了一条长达13光年的尾巴,使这颗红巨星看上去很像是一颗在太空中飞奔的“超级”彗星。
B.Mira的质量和太阳相同,体积却不断膨胀,已超过400多个太阳,地心引力在保持其完整性方面已显得力不从心。
C.Mira正以每秒80英里(每秒130公里)的速度穿越我们的银河系,这一速度要超过一颗飞行的子弹。
D.太阳系中的彗星体积相对较小,由岩石、灰尘和冰构成,同时拖着一条由气体和灰尘组成的“尾巴”。
7.小题3:依据原文,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Mira这颗恒星是科学家利用美国宇航局的“星系演化探测器”探测到一颗在太空中飞奔的“超级”彗星。
B.Mira是一颗炽热的淡蓝色恒星,它由氧、碳和氮等物质构成,并且可能再次形成新的恒星、星星甚至于生命。
C.华盛顿卡内基研究院天文台的研究人员、天文学家马克·赛伯特认为这颗拖着‘尾巴’的恒星位于鲸鱼星座的尾部。
D.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和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的迈克尔·沙拉认为此次发现让我们见识到恒星的‘死亡’以及再生的过程。

题型:单选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为了终止堂吉诃德的骑士生涯,参孙学士是怎样计划的?(5分)答: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