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奇斗艳的局面。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别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层或者本集团的利益要求,对宇宙对社会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基础。
[ ]
[ ]
韩非子 | 华佗 | 祖冲之 | 蔡伦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道(同“导”,治理、引导之意)之以政,齐(“整治、约束”之意)之以刑,民免(“避免犯罪”之 意)而无耻(“羞耻之心”之意);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正”之意)。 | |||
一一引自《论语·为政》 | |||
材料二 严家无悍虏,而慈母有败子,吾以此可以知威势,可以禁暴,而厚德之不足以止乱。 | |||
——引自《韩非子·显学》 | |||
材料三 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政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 | |||
——引自《苟子·性恶论》 | |||
材料四 民之以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度陷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贤君必恭俭礼下,取于民有制。 | |||
——引自《孟子·滕文公上》 | |||
材料五 在中国的王道(用礼仪治天下).看上去虽然好象是和霸道(用刑法、武力、权势治天下)相 对立的东西,其实却是兄弟。 | |||
——引自鲁迅《关于中国的二三事》 | |||
请回答: (1)上述材料主要讨论了一个什么问题?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2)孔子、韩非子、苟子、孟子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3)概括材料一、二在目的上的相同点和方式途径上的不同点。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4)材料四说明了什么?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5)简要说明产生材料一至四的各种观点的社会根源。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 ①中央集权的强化 ②思想控制的加强 ③思想大一统局面形成 ④儒家以外学派的消亡 | |||
[ ] |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 |||
苏州的穹窿山地处姑苏西部,为苏州第一名山,素有“吴中之巅”之称。此山气势雄伟,山色秀美,历史悠长,人文景观丰富。经考证,穹窿山正是当年孙武的隐居地,并在此完成了一部被誉为“天下第一兵书”的著作,那么这部书就是 | |||
[ ] | |||
A、《孙武传》 B、《孙子兵法》 C、《战国策》 D、《孙膑兵法》 |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以来,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的局面。 材料二 泉城广场齐鲁文化长廊中有12尊山东历史名人雕像,其中有四人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他们是孔丘、孙武、墨翟、孟轲。 | |||
(1)材料一中“社会急剧变化”主要指什么?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2)请从材料二中找出战国时期的儒家学派思想家,并说出其主张有哪些。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 |||
材料一:孟子日: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
(1)材料一反映了孟子什么观点,据此,孟子提出什么主张?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材料二: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 |||
——《荀子》 | |||
(2)材料二中,荀子为什么会提出“舟水之喻”?后世不少统治者以此为鉴,举出一个典型事例。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其反映的主要思想。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孙子兵法》是春秋时期的军事家______________写的一部军事著作,《孙膑兵法》是______________时期的军事家______________写的一部军事著作。 | |||
“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孟子提出不要过分捕捞鱼鳖,要按时令进山伐树,这一观点符合今天的 | |||
[ ] | |||
A.发展的观点 B.保护环境的观点 C.休渔政策 D.“仁政”的观点 | |||
阅读下列材料: | |||
材料一 墨子说,如果要使天下都富起来,丢掉贫穷;要使天下太平,丢掉混乱,就应当互爱互利、互相帮助。 材料二 墨子认为,进行战争,春季破坏老百姓种庄稼,秋季破坏了老百姓的收割……(这样一来),老百姓因饥饿、寒冷而死去的就不可胜数了。 | |||
(1)两则材料的思想核心是什么?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2)简要分析这些思想的积极意义。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下列对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学术繁荣局面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
[ ] | |||
A、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B、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 C、各学派相互辩论 D、各学派的思想后来发展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