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妇与鹜昔皖南有一农妇,于河边拾薪,微闻禽声,似哀鸣,熟视之,乃鹜①也,妇就之,见其两翅血迹斑斑,疑其受创也。妇奉之归,治之旬日,创愈。临去,频频颔之。似谢。月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农妇与鹜 昔皖南有一农妇,于河边拾薪,微闻禽声,似哀鸣,熟视之,乃鹜①也,妇就之,见其两翅血迹斑斑,疑其受创也。妇奉之归,治之旬日,创愈。临去,频频颔之。似谢。月余,有鹜数十来农妇园中栖,且日产蛋甚多。妇不忍市之。即孵,得雏成群。二年,农妇家小裕焉,盖创鹜之报也。 [注释]①鹜:野鸭子。 小题1:下列句子加线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A.妇不忍市之(卖) | B.似哀鸣,熟视之(仔细) | C.频频颔之(点头) | D.频频颔之,似谢(道歉) |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的意思相同的两项是(4分)A.疑其受创也安求其能千里也 | B.于河边拾薪不戚戚于贫贱 | C.且日产蛋甚多盖余之勤且艰苦此 | D.熟视之,乃鹜也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 小题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意思。(4分) (1)妇就之,见其两翅血迹斑斑,疑其受创也。 (2)二年,农妇家小裕焉,盖创鹜之报也。 小题4:从这则短文中你得到了哪些启示?请结合文中内容作简要分析。(4分) |
答案
小题1:D 小题2:AC 小题3:(4分)(1)妇人走近鹜(野鸭),看见它的双翅血迹斑斑,怀疑它是受了伤。 (2)过了两年,农妇家发了笔小财,这大概就是那受了伤的野鸭的报答吧。 小题4:(4分)多做善事,必会得到回报。妇人救了那野鸭,野鸭日后率领一群鸭来到农妇家,报答她的救命之恩。(启示2分,事例2分) |
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似谢的谢应是告辞的意思。 点评:要确定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不仅要靠平时的积累,还要在积累的基础上掌握一些推断词义的方法。还要注意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现象。 小题2:试题分析: A.都是代词,他 B.在/被C.况且/并且D.都是于是,就的意思。 点评:近年来,一词多义仍是文言文阅读的主要考点之一。考查方式为解释或辨析,题型以填空和选择为主。对于这类题目的解答,一要靠平时的积累,将文言文中常见的一词多义现象进行归纳,并理解记忆。二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判断。 小题3:试题分析:(1)就:走近,靠近。(2)小裕:发了笔小财,盖:原来是,大概是。创:受了伤。报:回报。 点评: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时,既要注意顾及全篇,又要字斟句酌,还注意落实一些重点词语。特别要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翻译的句式要和原文一致。 小题4:试题分析:文章讲了妇人救了那野鸭,野鸭日后率领一群鸭来到农妇家,报答她的救命之恩的故事。说明多做善事,必会得到回报。 点评:抓住文章写作的主要内容和表现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谈启示要结合文章内容来谈。 |
举一反三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小题1:解释下面加线的词语(4分) (1)可爱者甚蕃( )(2)亭亭净植( )(3)不蔓不枝( )(4)濯清涟而不妖( ) 小题2:下加线字的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权谓吕蒙曰 B.陶后鲜有闻 芳草鲜美 C.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其纹理皆有可观者 D.未果,寻病终 果如鹤立云端 小题3:翻译下面句子(6分)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2)莲,花之君子者也 。 (3)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 小题4:本文主要写的是“莲之爱”,为什么还要写“菊之爱”、“牡丹之爱”呢?(3分) , 。 小题5:文中作者把莲比作君子,那么作者认为君子应该是怎样的人? (2分)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甲)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 时河南程颢与弟颐讲孔、孟绝学于熙、元之际,河、洛之士翕然①师之。时②调官不赴,以师礼见颢于颍昌,相得甚欢。其归也,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四年而颢死,时闻之,设位哭寝门,而以书赴告③同学者。至是,又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④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一尺矣。 【注释】①翕然:一致。②时:即杨时。③赴告:报丧。④游酢:人名,北宋文人。 (选自《宋史·杨时传》)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A.走送之(跑) | B.致书以观(得到) | C.翕然师之(老师) | D.以书赴告同学者(信) |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4分) A 于藏书之家 见颢于颍昌 B.乡之先达 于熙、元之际 C.俟其欣悦 其归也 D.致书以观 以书赴告 小题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1)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2)以师礼见颢于颖昌,相得甚欢。 小题4:甲乙两文都写了天气的寒冷,其写作目的是否相同?为什么?(4分) |
【甲】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选自《聊斋志异·狼》) 【乙】 两牧竖①入山至狼穴,穴中有小狼二。谋分捉之,各登一树,相去数十步。少顷,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竖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大狼闻声仰视,怒奔树下,号且爬抓。其一竖又在彼树致小狼鸣急。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跑②号如前状。前树又鸣,又转奔之。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既而奄奄③僵卧,久之不动。竖下视之,气已绝矣!(选自《聊斋志异·牧竖》) 【注释】①牧竖:牧童。竖,童仆。②跑:兽类用足扒土。同“刨”。 ③奄奄:气息微弱的样子。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线字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其一犬坐于前(狗) | B.顾野有麦场(往旁边看) | C.谋分捉之,各登一树(捕捉) | D.意甚仓皇(神情) | 小题2:下列句子中意思和用法都相同的两项是(4分)A.后狼止而前狼又至而顷刻两毙 | B.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盖以诱敌 | C.乃悟前狼假寐乃舍此趋彼 | D.而两狼之并驱如故久之不动 |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2)竖下视之,气已绝矣! 小题4:同是人与狼的较量,屠户与牧竖对狼的做法,你更赞同哪一种?为什么?(4分) |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 义犬(蒲松龄) 周村有贾某,贸易(1)芜湖,获重资,赁舟将归,见堤上有屠人缚犬倍价赎之豢养舟上。舟人固积寇也,窥客装丰,荡舟入莽(2),操刀欲杀。贾哀赐全尸,盗乃以毡裹置江中。犬见之,哀鸣投水;口衔裹具,与共浮沉。流荡不知几远,浅搁乃止。 犬泅出,至有人处,狺狺哀鸣。或以为异,从之而往,见毡束水中,引出,断其绳。客固未死,始言其情。复哀舟人载还芜湖将以伺盗船之归。登舟失犬,心甚悼(3)焉。 抵关三四日,估楫如林,而盗船不见。 适有同乡贾(4)将携俱归,忽犬自来,望客鸣嗥,唤之却走。客下舟趁之(5)。犬奔上一舟,啮人胫股,挞之不解。客近呵之,见所啮即前盗也。衣服与舟皆易(6),故不得而认之矣。缚而搜之,则曩金犹在。呜呼!一犬也,而报恩如是,世无心肝者,其亦愧此犬也夫! (选自《聊斋志异》) 【注释】(1)贸易:做生意。(2)莽:芦苇丛。(3)悼:难过。(4)贾(gǔ):商人。(5)趁之:追它。(6)易:换。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线的字词。(4分) (1)屋舍俨然: (2)悉如外人: (3)或以为异,从之而往: (4)适有同乡贾将携俱归: 小题2:翻译下列句子。(4分)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客近呵之,则所啮即前盗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给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划两处)(2分) 见堤上有屠人缚犬倍价赎之豢养舟上。 小题4:甲文中通过_______________及和平的社会环境等方面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而乙文则通过犬勇救被扔入江中的主人和_______________两件事表达了犬的“义”举。(2分) 小题5:乙文中,作者发表议论的是哪一句?从该句中,我们可获得怎样的启迪。(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谢枚琼的《清香飘远》。(20分) ①农历三月三,地菜煮鸡蛋。这天大清早,母亲便盘算开了,对我说,中午要煮上12个鸡蛋,你姐夫值班没回来,把你堂姐喊过来吃吧,每人吃两个,再留两个给俺孙子橹橹晚上吃,今天礼拜六,他下午会从学校回家。 ②母亲从来都把三月三吃鸡蛋当成一件郑重的事情对待。她说着就忙开了,当然还不忘分派父亲干活,二老默契分工,父亲负责去煮鸡蛋,剥壳,准备姜片、红枣、枫球子、路边荆之类中草药配料。鸡蛋自然要是那种青壳蛋,早早就托乡下亲戚捎过来了。母亲呢,则将买回来的地菜放入水池清洗,那是个细致活儿,因为采自田野山间的地菜难免掺杂着泥沙,需仔细才能洗净,还得把黄叶去掉了,地菜从根到籽都是可以一起煮的,择好洗净然后扎成一把煮;一把新鲜的地菜,青青翠翠,缀着些碎碎的白色的小花朵,仿如会眨眼睛的星子一不小心跌落在一汪清水里边。 ③每每其时,我是帮不上忙的,而且母亲也从不吩咐我哪怕是打个下手什么的。我且袖手旁观吧,看着看着,我似乎就闻到了一缕清香正在房间里袅袅地飘散开来。母亲那专注的样子,仿佛正在享受一个惬意的过程。 ④正当我无所事事颇感无聊之际,有朋友邀我一聚,便趁机出来。择一茶馆落座胡扯,随意间即聊到三月三的话题,友人猛然记起一般告诉我,今年的地菜不能吃。见他不像玩笑的神情,我有些不解了,忙追问原委,他一本正经地说,听说已经发生了食地菜中毒的好几例事件,有些还很严重,原因嘛,据说是今年雨水太多,地菜生长缺乏光合作用,所以有毒了。说得有板有眼,而可怜我自己对于这方面的知识贫乏,只听得睁大了眼睛。赶紧就掏出手机给母亲打电话。母亲显然听得也是一头雾水,连连追问个中原因,我又怎么说得清呢,便有些不耐烦地对她说,吃不得别吃了就是了,不就是一把地菜子煮几个鸡蛋吗?母亲沉吟了一下,就听到她在电话里面冲父亲嚷嚷,快别煮蛋了,中毒呢。而父亲肯定已将地菜和鸡蛋一锅子煮下了,我又听到母亲明显气急的话语,她在对父亲发着牢骚,平日里做事从不上紧,今日倒是手脚飞快的。老人家当然要心疼那十来个不能吃的鸡蛋了。事后回想起来,我轻描淡写的一句“吃不得就不吃了,多大的事啊”,对母亲来说却是让她倍感惊愕的,除了浪费了一锅清香四溢的地菜煮鸡蛋,她内心的失落感可想而知了,几十年来的一个习俗,今天却不得不因为意外而放弃,她为之精心的准备,以及那份隆重的心情,也随着那一缕地菜鸡蛋的清香而一点点飘走。可以想见,此时,一个老人那无奈的眼神仿佛伸出了手指,要去抓住那正在一点点淡了又淡的清香的影迹。 ⑤民间有“阳春三月三,荠菜赛灵丹”的谚语,还流传着“春食荠菜赛仙丹”的说法,据说可以去风湿、清火,腰腿不痛,“中午吃了腰板好,下午吃了腿不软”。地菜即“荠菜”,不仅是佳肴一碟,更是灵药一方。地菜生长于田野、路边及庭园,叶嫩根肥,具有独特诱人的清香,想想吧,在春光明媚的三月初三,踏着一地暖暖的阳光,去旷野地采一把新鲜的地菜回家,煮上鲜美的鸡蛋,细细品尝着春天的气息,也将一年的健康吃了下去,何其快意。 ⑥今年的地菜煮鸡蛋却由于一个不知始于何因且真假莫辨的传言而“鸡飞蛋打”了。一时之间,我因为母亲的怅惘而亦觉得心有不甘,于是打探起来,一时听说那纯粹是谣言,一时听说是某地受了污染而致使地菜不能食用。我和友人探究,他根本不相信什么雨水太多,地菜生长缺乏光合作用,所以有毒的说法,反诘道,那么所有的蔬菜都有毒了吗?直弄得我觉得自己简直就像一稚童了。潜意识里面,那句“无风不起浪”的说法左右着我,我寻思着还是因为污染而使地菜不可食用的传言具有一定的可信度。在我们身边时不时地上演的一出出环境污染造成的悲剧,已经司空见惯。空气,水,土地,这些一切生命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正被不断地腐蚀,生态环境的严峻问题看似离我们很远,其实无时不刻不在逼近我们每个人,说不定在哪个近之又近的时点就将在我们自己身上得到印证。酸雨淋在我们头上,地沟油摆上了我们的餐桌,污水就在我们身边横流。面对一桌看似丰饶的菜肴,我们都有过慨叹,味同嚼蜡不提,连“吃个放心”似乎都已成了奢望。什么时候那丝丝缕缕醉人的清香已飘得越来越远了呢?不知不觉地我们的视野里沉积了厚厚一层尘埃。 ⑦清香已然远去,在我心中烙下一片挥之不去的惆怅。 小题1:阅读文章①~④小节,说说母亲在“地菜煮鸡蛋”这件事情中有哪些情感变化。(4分) 小题2:结合语境,说说下列划线词语或画线句子的含义。(6分) (1)一个老人那无奈的眼神仿佛伸出了手指,要去抓住那正在一点点淡了又淡的清香的影迹。(3分) (2)不知不觉地我们的视野里沉积了厚厚一层尘埃。 小题3:选文第⑤小节能否去掉?为什么?(4分) 小题4:将下列文字与文章第①小节进行比较,同是写民俗传统,两段文字的写作内容、写作目 的各有怎样的侧重。(6分) 端午日,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任何人家到了这天必可以吃鱼吃肉。大约上午11点钟左右,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饭。把饭吃过后,在城里住家的,莫不倒锁了门,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河街有熟人的,可到河街吊脚楼门口边看,不然就站在税关门口与各个码头上看。 ——沈从文《端午日》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