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每题3分,共9分)方山子①传[宋]苏轼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每题3分,共9分)方山子①传[宋]苏轼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每题3分,共9分)
方山子①传
[宋]苏轼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岐下,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欤
[注]①方山子:即宋陈慥,字季常。晚年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苏轼在任凤翔签判时,与其相识。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闾里之侠皆之宗:尊奉
B.晚乃于光、黄间遁:隐居
C.余既然异之耸:通“怂”,惊讶
D.见方山子两骑从:跟随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方山子是个隐士,晚年隐逸光州、黄州一带,自得其乐。文中几次写他的一些旧时往事,作者有意识地通过前后两种生活的对比来丰富其形象。
B.作者描写自己与方山子一起射猎和论兵的情景,旨在表现方山子并非真正的隐逸之士,随时准备驰骋于当世。
C.末段以光、黄间其他“阳狂垢污”的异人来衬托方山子,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方山子及其同类异人的生活的向往。
D.作者与方山子之间有微妙的情感联系,“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一句与苏轼被贬黄州相照应。本文也可以说折射了作者在黄州的一种心态。
小题3: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
B.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
C.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
D.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4分)
(2)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3分)
(3)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欤?(5分)
答案

小题1:D
小题1:B
小题1:A
小题1:(1)渐入壮年,他改变了过去的志向而去读书,想借此在当时的社会上有一番作为,但是始终没有机遇。
(2)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儿奴仆都显出怡然自乐的样子。
(3)我听说光州、黄州一带有很多奇人逸士,常常假装疯癫,衣衫破旧,但是无法见到他们。方子山或许能见到他们吧?
解析

小题1:从:带领,使……跟从。
小题1:“旨在表现……当世”错误
小题1:此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结合句意进行断句。
小题1:(1)“稍”“折节”“以”“遇”(2)“萧然”“而”“自得”(3)“多”“ 阳”“ 而”“ 傥”“ 往往”
参考译文:
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为人,乡里的游侠之士都尊奉他。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以此来驰名当代,但是一直没有交上好运。到了晚年才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住茅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生衣帽,徒步来往于山里,没有人认识他。人们见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的且又很高,就说:“这不就是古代乐师戴的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子吗?”因此就称他为“方山子”。
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我说:“啊哟,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怎么会住在这里的呢?”方山子也惊讶地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我把原因告诉了他,他低头不语,继而仰天大笑,请我住到他家去。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儿奴仆都显出怡然自乐的样子。
我对此感到十分惊异,就回想起方山子年轻的时候,曾是个嗜酒弄剑,挥金如土的游侠之士。十九年前,我在岐下,见到方山子带着两名骑马随从,身藏两箭,在西山游猎。只见前方一鹊飞起,他便叫随从追赶射鹊,未能射中。方山子拉紧韁绳,独自跃马向前,一箭射中飞鹊。他就在马上与我谈论起用兵之道及古今成败之事,自认为是一代豪杰。至今又过了多少日子了,但是一股英气勃勃的神色,依然在眉宇间显现,这怎么会是一位蛰居山中的人呢?
方山子出身于世代功勋之家,例应有官做,假如他能厕身官场,到现在已得高官荣名了。他原有家在洛阳,园林宅舍雄伟富丽,可与公侯之家相比。在河北地方还有田地,每年可得上千匹的丝帛收入,这些也足以使生活富裕安乐了。然而他都抛开了,偏要来到穷僻的山沟里,这难道不是因为他独有会心之处才会如此的吗?
我听说光州、黄州一带有很多奇人逸士,常常假装疯颠、衣衫破旧,但是无法见到他们。方山子或许能遇见他们吧。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22分)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①,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②,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注释:1“齐桓、晋文之事”指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
2“觳觫”(hú sù):因恐惧而发抖。
小题1:下列划线字释义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百姓皆以王为也 (吝啬)B.仲尼之徒无桓、文之事者 (道理)
C.若无而就死地 (归罪)D.王若其无罪而就死地(隐藏)
小题2:下列句式与例句句式一致的是  (     )3分
例: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B.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C.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D.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小题3:下列划线虚词与例句虚词用法与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例句:宜乎百姓谓我爱也。
A.牛何B.仲尼徒无道桓、文之事者
C.王无异于百姓以王为爱也D.填然鼓,兵刃既接
小题4: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3分
A.孟子看透了齐宣王的真实想法,用“称王”来诱导齐宣王实行“仁政”。
B.齐宣王以牛易羊,不忍心看到牛觳觫,孟子认为他是假仁义。
C.齐宣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说明齐宣王真正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D.孟子用“君子远庖厨也”形象地说明了“仁”的内涵。
小题5:将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4分)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3分)
(3)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9分,每小题3分)
阎典史传       邵长蘅
崇祯十四年,阎应元迁江阴县典史。始至,有江盗百艘,张帜乘潮阑入内地,将薄城。应元带刀鞬出,跃马大呼于市曰:“好男子,从我杀贼护家室!”一时从者千人,然苦无械。应元又驰竹行呼曰:“事急矣,人假一竿,值取诸我。”千人者,布列江岸,矛若林立,士若堵墙。应元往来驰射。贼连毙者三,气慑,扬帆去。巡抚状闻,以钦依都司掌徼巡县尉,得张黄盖,拥纛,前驱清道而后行。非故事,邑人以为荣。
豫王大军渡江,弘光帝寻被执。诸生欲奉新尉陈明选主城守。明选乃夜驰骑往迎应元。应元投袂起,夜驰入城。是时城中兵不满千,又饷无所出。应元至,则料尺籍,治楼橹,令户出一男子乘城,余丁传餐。令曰:“输不必金,出粟、菽、帛、布及他物者听。”
时大军薄城下者已十万,乃驾大炮击城,城垣裂。应元命用铁叶裹门板,取空棺实以土,障溃处。会城中矢少,应元乘月黑,束藁为人,人竿一灯,兵士伏垣内,击鼓叫噪,若将缒城斫营者。大军惊,矢发如雨。比晓,获矢无算。
帅刘良佐拥骑至城下。刘良佐者,故弘光四镇之一,封广昌伯,降本朝总兵者也。遥语应元:“弘光已走,江南无主,君早降,可保富贵。”应元曰:“某明朝一典史耳,尚知大义。将军为国重镇,不能保障江淮,乃为敌前驱,何面目见吾邑义士民乎?”良佐惭退。
应元性严毅,号令明肃。轻财,赏赐无所吝。伤者手为裹创,死者厚棺殓,酹而哭之。与壮士语,必称好兄弟,不呼名。
贝勒面缚两降将,跪城下说降。应元骂曰:“败军之将,被禽不速死,奚喋喋为!”又遣人谕令:“斩四门首事各一人,即撤围。”应元厉声曰:“宁斩吾头,奈何杀百姓!”叱之去。
贝勒既觇知城中无降意,攻愈急。应元慷慨登陴,意气自若。旦日,城俄陷,大军蜂拥而上。应元率死士百人,驰突巷战者八,所当杀伤以千数。应元度不免,踊身投前湖,水不没顶。见贝勒,挺立不屈。一卒持枪刺应元贯胫,胫折踣地。俄而,应元死。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巡抚状闻:使听到
B.令户出一男子城乘:登
C.输不金必:一定
D.若将缒城营者斫:砍
小题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阎应元足智多谋的一组是( )
①应元带刀鞬出,跃马大呼于市      ②应元至,则料尺籍,治楼橹
③取空棺实以土,障溃处            ④应元乘月黑,束藁为人……击鼓叫噪
⑤与壮士语,必称好兄弟,不呼名    ⑥宁斩吾头,奈何杀百姓
A.①②⑤B.①③⑥C.②③④D.④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阎应元刚任职,江盗猖獗。紧急关头,他挺身而出,号召民众抵抗,从者千人,布列江岸,击退江贼,为民除害。
B.清兵过江,十万士兵包围江阴城,诸生拥戴陈明选守城。城中兵不足,粮饷无着落。阎应元动员百姓捐物捐钱做好守城准备。
C.刘良佐是弘光朝的总兵,投降清朝后,来劝降阎应元。阎应元深明大义,不为荣华富贵所诱,以忠诚之心拒绝投降。
D.城破时,阎应元率领百名敢死队,英勇杀敌,临死毫无畏惧,坚贞不屈,和降将刘良佐对比更显浩然正气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事急矣,人假一竿,值取诸我。(3分)
(2)伤者手为裹创,死者厚棺殓,酹而哭之(4分)
(3)驰突巷战者八,所当杀伤以千数(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19分)
朝鲜王满者,故燕人也。自始全燕时尝略属真番、朝鲜,为置吏,筑鄣塞。秦灭燕,属辽东外徼。汉兴,为其远难守,复修辽东故塞,至浿水为界,属燕。燕王卢绾反,入匈奴,卫满亡命,聚党千馀人,魋结蛮夷服而东走出塞,渡浿水,居秦故空地上下鄣,稍役属真番、朝鲜蛮夷及故燕、齐亡命者王之,都王险。
 会孝惠、高后时天下初定,辽东太守即约满为外臣,保塞外蛮夷,无使盗边;诸蛮夷君长欲入见天子,勿得禁止。以闻,上许之,以故满得兵威财物侵降其旁小邑,真番、临屯皆来服属,方数千里。
 天子募罪人击朝鲜。其秋,遣楼船将军杨仆从齐浮渤海;兵五万人,左将军荀彘出辽东:讨右渠。右渠发兵距险。左将军卒正多率辽东兵先纵,败散,多还走,坐法斩。楼船将军将齐兵七千人先至王险。右渠城守,窥知楼船军少,即出城击楼船,楼船军败散走。将军杨仆失其众,遁山中十馀日,稍求收散卒,复聚。左将军击朝鲜浿水西军,未能破自前。
 天子为两将未有利,乃使卫山因兵威往谕右渠。右渠见使者顿首谢:“原降,恐两将诈杀臣;今见信节,请服降。”遣太子入谢,献马五千匹,及馈军粮。人众万馀,持兵,方渡浿水,使者及左将军疑其为变,谓太子已服降,宜命人毋持兵。太子亦疑使者左将军诈杀之,遂不渡浿水,复引归。
 左将军素侍中,幸,将燕代卒,悍,乘胜,军多骄。楼船将齐卒,入海,固已多败亡;其先与右渠战,因辱亡卒,卒皆恐,将心惭,其围右渠,常持和节。左将军急击之,朝鲜大臣乃阴间使人私约降楼船,往来言,尚未肯决。左将军数与楼船期战,楼船欲急就其约,不会;左将军亦使人求间郤降下朝鲜,朝鲜不肯,心附楼船:以故两将不相能。左将军心意楼船前有失军罪,今与朝鲜私善而又不降,疑其有反计,未敢发。天子曰将率不能,前使卫山谕降右渠,右渠遣太子,山使不能剸决,与左将军计相误,卒沮约。今两将围城,又乖异,以故久不决。使济南太守公孙遂往之,有便宜得以从事。遂至,左将军曰:“朝鲜当下久矣,不下者有状。”言楼船数期不会,具以素所意告遂,曰:“今如此不取,恐为大害,非独楼船,又且与朝鲜共灭吾军。”遂亦以为然,而以节召楼船将军入左将军营计事,即命左将军麾下执捕楼船将军,并其军,以报天子。
 左将军已并两军,即急击朝鲜。遂定朝鲜。
                                                (选自《史记·朝鲜列传》)
小题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稍役属真番役属:役使
B.多还走,坐法斩坐法:犯法被杀
C.今见信节,请服降信节:表示诚信的符节
D.有便宜得以从事从事:跟从做事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汉兴,其远难守卒相与欢,刎颈之交
B.朝鲜蛮夷及故燕、齐亡命者王夫晋,何厌
C.今与朝鲜私善又不降信也,吾兄之盛德夭其嗣乎
D.使者及左将军疑为变围之不继,吾还也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汉朝建国后,因为朝鲜离得远,难以防守,所以重新修复辽东郡从前的那些关塞,一直到浿水为界,属燕国管辖。后来卫满称王,,建都在王险城。
B.汉朝天子下令分两路攻打朝鲜。楼船将军渡过渤海进攻,左将军荀彘率兵从辽东郡进攻。结果楼船将军的军队失败,杨仆将军攻击驻守浿水西边的朝鲜军队,也未能从前面攻破敌军。
C.天子因为两将军没能取得军事胜利,就派卫山明谕右渠。右渠就派遣太子去汉朝谢罪,太子怀疑汉朝使者和左将军要欺骗和杀害自己,就不再渡河,又回去了。
D.左将军多次约楼船将军进攻朝鲜,楼船将军想与朝鲜达成降约,所以不派兵与左将军会合。公孙遂就用符节召楼船将军来命令捉拿楼船将军,并把他的军队合并到左将军手下,终于平定了朝鲜。
小题4: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会孝惠、高后时天下初定,辽东太守即约满为外臣,保塞外蛮夷,无使盗边. (4分)
(2)右渠城守,窥知楼船军少,即出城击楼船,楼船军败散走。(3分)
(3)今如此不取,恐为大害,非独楼船,又且与朝鲜共灭吾军。(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19分)
赵广汉,字子都,涿郡蠡吾人也,故属河间。少为郡吏、州从事,以廉洁、通敏、下士为名。举茂材,平准令①。察廉为阳翟令。以治行尤异,迁京辅都尉,守京兆尹。会昭帝崩,而新丰杜建为京兆掾,护作平陵方上②。建素豪侠,宾客为奸利,广汉闻之,先风告。建不改,于是收案致法。中贵人豪长者为请无不至,终无所听。宗族宾客谋欲篡取,广汉尽知其计议主名起居,使吏告曰:“若计如此,且并灭家。”令数吏将建弃市,莫敢近者。京师称之。
  是时,昌邑王征即位,行淫乱,大将军霍光与群臣共废王,尊立宣帝。广汉以与议定策,赐爵关内侯,迁颍川太守。郡大姓原、褚宗族横恣,宾客犯为盗贼,前二千石莫能禽制。广汉既至数月,诛原、褚首恶,郡中震栗。先是,颍川豪桀大姓相与为婚姻,吏俗朋党。广汉患之,厉使其中可用者受记③,出有案问,既得罪名,行法罚之,广汉故漏泄其语,令相怨咎。又教吏为缿筩④,及得投书,削其主名,而托以为豪桀大姓子弟所言。其后强宗大族家家结为仇雠,奸党散落,风俗大改。吏民相告讦,广汉得以为耳目,盗贼以故不发,发又辄得。一切治理,威名流闻,及匈奴降者言匈奴中皆闻广汉。
本始二年,从军还,复用守京兆尹,满岁为真。
广汉为人强力,天性精于吏职,见吏民,或夜不寝至旦。尤善为钩距⑤,以得事情。钩距者,设预知马贾,则先问狗,已问羊,又问牛,然后及马,参伍其贾,以类相准,则知马之贵贱不失实矣。唯广汉至精能行之,它人效者莫能及也。富人苏回为郎,二人劫之。有顷,广汉将吏到家,自立庭下,使长安丞龚奢叩堂户晓贼,曰:“京兆尹赵君谢两卿,无得杀质,此宿卫臣也。释质,束手,得善相遇,幸逢赦令,或时解脱。”二人惊愕,又素闻广汉名,即开户出,下堂叩头,广汉跪谢曰:“幸全活郎,甚厚!”送狱,敕吏谨遇,给酒肉。至冬当出死,豫为调棺,给敛葬具,告语之,皆曰:“死无所恨!”
广汉奏请,令长安游徼狱吏秩百石,其后百石吏皆差自重,不敢枉法妄系留人。京兆政清,吏民称之不容口。长老传以为自汉兴以来治京兆者莫能及。
地节三年七月,司直萧望之核奏:“广汉摧辱大臣,欲以劫持奉公,逆节伤化,不道。”宣帝恶之。广汉竟坐要斩。广汉虽坐法诛,为京兆尹廉明,威制豪强,小民得职。百姓追思,歌之至今。      (节选自《汉书·赵广汉传》)
注:①举茂材,平准令:茂材,即“秀才”,汉代选举科目之一。平准令:官名,管理物价。
②平陵方上:平陵,汉昭帝陵墓。方上,陵墓的方顶。
③受记:得知公文的内容。
④缿筩:(xiàng tǒng):形似筒的密告箱。 ⑤钩距:从事物关系中寻找线索。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迁京辅都尉,京兆尹守:暂时代理
B.广汉闻之,先告风:同“讽”,劝告,警告
C.参伍其贾,以类相准:准确
D.京兆尹赵君两卿,无得杀质谢:劝告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最能表明赵广汉精于吏职的一组是(  )
① 若计如此,且并灭家           ② 广汉以与议定策,赐爵关内侯
③ 吏民相告讦,广汉得以为耳目   ④ 及匈奴降者言匈奴中皆闻广汉
⑤ 豫为调棺,给敛葬具,告语之   ⑥ 长老传以为自汉兴以来治京兆者莫能及
A.① ② ④B.① ③ ⑤
C.② ④ ⑥D.③ ⑤ 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赵广汉年轻时就做官并因廉洁、通达、敏捷、谦虚待士而有名气,并因此升迁为京辅都尉和京兆尹。
B.杜建的门客作奸犯科,杜建拒不改错,被赵广汉立案法办,虽然有权势的宦官和有声望的豪绅为之说情,赵广汉最终也没有同意,于是杜建的门客想要劫狱。
C.赵广汉在京兆尹一职上,利用挑拨离间之策惩办了原、褚两大家族,改变了那里官员之间的相互勾结的恶俗。
D.赵广汉曾奏请朝廷上调全国游徼狱吏的俸禄等级,也因此使得这一级别的官员比较自重,秉公执法,让官吏百姓们一并赞不绝口。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吏民相告讦,广汉得以为耳目,盗贼以故不发,发又辄得。(5分)
(2)广汉虽坐法诛,为京兆尹廉明,威制豪强,小民得职。(5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李白,字太白,山东人。母梦长庚星而诞,因以命之。十岁通五经,自梦笔头生花,后天才赡逸,名闻天下。喜纵横,击剑为任侠,轻财好施。更客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居徂徕山中,日沉饮,号“竹溪六逸”。
天宝初,自蜀至长安,道未振,以所业投贺知章,读至《蜀道难》,叹曰:“子,谪仙人也!”乃解金龟换酒,终日相乐,遂荐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时事,因奏颂一篇。帝喜,赐食,亲为调羹,诏供奉翰林。尝大醉,上前草诏,使高力士脱靴,力士耻之,摘其《清平调》中飞燕事,以激怒贵妃,帝每欲与官,妃辄沮之。白益傲放,与贺知章、李适之、汝阳王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饮酒八仙人”。恳求还山,赐黄金,诏放归。白浮游四方,欲登华山,乘醉跨驴经县治,宰不知,怒,引至庭下曰:“汝何人,敢无礼!”白供状不书姓名,曰:“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天子门前,尚容走马;华阴县里,不得骑驴?”宰惊愧,拜谢曰:“不知翰林至此。”白长笑而去。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舟中,傍若无人。
禄山反,明皇在蜀,永王璘节度东南,白时卧庐山,辟为僚佐。璘起兵反,白逃还彭泽。璘败,累系浔阳狱。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曾救其死罪。至是,郭子仪请官以赎,诏长流夜郎。白晚好黄、老,度牛渚矶,乘酒捉月,遂沉水中。初,悦谢家青山,今葬在焉。有文集二十卷,行世。或云:白,凉武昭王暠九世孙也。
(选自《唐才子传·李白》)
小题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因以之命:命名
B.妃辄之沮:通“阻”,阻止
C.宰惊愧,拜曰谢:感谢
D.为僚佐辟:征召
小题2:下列句中弧线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3分)
A.解金龟换酒B.所业投贺知章
驱所掠牛羊辎重缓驱而行将何治天下乎
C.帝喜,赐食,亲调羹D.白长笑
将,信必不留             有德于天惠于民
小题3:下列句中补充的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白)使高力士脱靴
B.(白)恳求还山
C.怒,引(白)至庭下曰
D.见郭子仪,(郭子仪)奇之
小题4: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直接表现李白“豪放不羁”的一组是(3分)
①十岁通五经,自梦笔头生花 ②尝大醉,上前草诏,使高力士脱靴
③白长笑而去              ④白时卧庐山,辟为僚佐
⑤乘醉跨驴经县治          ⑥著宫锦袍坐舟中,傍若无人
A.①③⑤B.②③⑥C.①④⑤D.②④⑥
小题5:下列的分析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贺知章读到李白诗作《蜀道难》时,赞叹李白是贬谪到人间的仙。
B.李白不畏权贵作诗《清平调》来讽刺杨贵妃,从而得罪了贵妃。
C.唐玄宗每每想要赐官于李白,却因杨贵妃的记恨而被阻止。
D.李白曾救过郭子仪,当李白受难时,郭子仪想尽办法帮助他。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