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9分每小题3分)鼎性廉不欺,尝任其子,族人欲增年以图速仕,鼎不可。父死,分诸子以财,鼎悉推与其弟。尝知临邛县,转运使选摄新繁,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9分每小题3分)鼎性廉不欺,尝任其子,族人欲增年以图速仕,鼎不可。父死,分诸子以财,鼎悉推与其弟。尝知临邛县,转运使选摄新繁,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9分每小题3分)

鼎性廉不欺,尝任其子,族人欲增年以图速仕,鼎不可。父死,分诸子以财,鼎悉推与其弟。尝知临邛县,转运使选摄新繁,新繁多职田,斗粟不以自入。奉使契丹,得千缣,散之族人,一日尽。所至不扰,唯市饮食日用物,增直以偿。事继母孝,教育孤侄甚至,自奉养俭约。当官明敏,强直不可挠。所荐士多知名,有终身不识者。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五十九》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择诸路使者令按举不法按:追查查究B.不肯偿所逋逋:迟延
C.强直不可挠挠:屈服D.前使者多渔市南物渔:掠夺、骗取
小题2:以下各组中,全都表明王鼎“刚正清廉”的一组是(3分)
①鼎为条教禁止  ②父死,分诸子以财,鼎悉推与其弟   ③鼎一无所市     ④与转运使杨纮、判官王绰竞擿发吏,至微隐罪无所贷  ⑤斗粟不以自入   ⑥治奸赃益急,所劾举,不避贵势 
A.①②④B.①④⑥C.②③⑤D.③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鼎任提点江东刑狱期间,与转运使杨纮、判官王绰,积极揭发、严肃处理贪官污吏,招致了属下的怨恨,被他们称为“三虎”。后因范仲淹等人被罢免,王鼎也遭贬。
B.王鼎的忠直耿介,弹劾检举官员,不回避权贵和有势力的官员。他坚持反对内侍杨永德沿汴河置铺挽漕舟的主张,他的意见最终被皇帝接受。
C.针对漕运出现的弊端,他计算出漕运路途的远近、确定运期的先后,并制订为规章制度,这样各地劳逸均等,下级官吏责任再也没有轻重之分了。
D.王鼎为官明智敏捷,坚强正直,生平廉洁俭约。父亲死后,他把遗产全部推给了弟弟。他对继母孝顺,教育孤侄周到。他所推荐的士人中有许多人很知名,有些人王鼎终身不认识他们。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永德横猾,执政重违其奏,乃令三司判官一员将永德就鼎议,发八难,永德不能复。(5分)
(2)所至不扰,唯市饮食日用物,增直以偿。(5分)
答案

小题1:B
小题1:D
小题1:C
小题1:(1)

(2) (5分)王鼎所到之处不扰民,只买一些饮食日用物品,并且加价来补偿他们。
解析

小题1:

小题1:

小题1:

小题1:(1)

(2)译出大意给2分;关键字“所至”、“市”“增直”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所至:所字结构翻译为“所到之处”,“市”为“购买”,增直,加价,“直”通“值”。
参考译文:

过了二年,王鼎被任命为使者。先前,使者大多索取购买南方的特产,趁着到京城述职,就拿着这些特产赠送权贵。王鼎一样特产也没买,独自全心全意去精心处理政事,事情无论大小,一定自己亲自处理。凡是调发负责成批运输货物的官员,王鼎估计漕路的远近,确定运期的先后,制订成规章制度,因此劳逸均等,官员不能肆意妄为。官船禁止私人搭载物品,舟兵不能养活自己,就偷官船上的米来干坏事。有舟兵贩米养活自己,买米的人抓住他们违法的把柄,不肯偿还拖欠的米。王鼎就发文书要州县监督偿还,舟人有办法自给了,就不再干坏事了,而所运的米也不曾短缺了。
王鼎生性廉洁不欺骗人,曾经任用过他的儿子,族人想让他给儿子虚报年龄来谋求早点做官,王鼎不允许。王鼎的父亲死了,就把他的遗产分给儿子们,王鼎把遗产全部分给他的弟弟。他曾经担任临邛县知县,转运使选择在新繁办公,新繁有很多官田,但王鼎一斗粟也不拿回家。他奉命出使契丹,得到一千匹缣,就把它散给族人,一天就送光了。所到之处不扰民,只买一些饮食日用物品,并且加价来补偿他们。他事奉继母很孝顺,教导哺育孤侄很周到,自身的奉养十分节俭。当官明智敏捷,坚强正直不可屈服。他所推荐的士人中有许多人很知名,其中有些人王鼎终身不认识他们。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9分每小题3分)
赵煚①,字贤通。煚少孤,养母至孝。年十四,有人盗伐其父墓中树者,煚对之号恸,因执送官。及长,深沉有器局,略涉书史。周太祖引为相府参军事。
闵帝受禅,迁陕州刺史。时周人于江南岸置安蜀城以御陈,属霖雨数旬,城颓者百余步。蛮酋郑南乡叛,引陈将吴明彻欲掩安蜀。议者皆劝煚益修守御,煚曰:“不然,吾自有以安之。”乃遣使说诱江外生蛮向武阳,令乘虚掩袭所居,获南乡父母妻子。南乡闻之,其党各散,陈兵遂退。明年,吴明彻屡为寇患,煚勒兵御之,前后十六战,每挫其锋。获陈裨将覃冏、王足子、吴朗等三人,斩首百六十级。寻从上柱国于翼率众数万,自三雅道以伐陈,克陈十九城而还。以谗毁,功不见录,除益州总管长史。煚与宗伯斛斯徵素不协,徵后出为齐州刺史,坐事下狱,自知罪重,遂逾狱而走。帝大怒,购之甚急。煚上密奏曰:“徵自以负罪深重,惧死遁逃,若不北窜匈奴,则南投吴越。徵虽愚陋,久历清显,奔彼敌国,无益圣朝。今者炎旱为灾,可因兹大赦。”帝从之。徵赖而获免,煚卒不言。
及践阼,拜相州刺史。朝廷以煚晓习故事,征拜尚书右仆射。视事未几,以忤旨,寻出为陕州刺史,俄转冀州刺史,甚有威德。煚尝有疾,百姓奔驰,争为祈祷,其得民情如此。尝有人盗煚田蒿者,为吏所执。煚曰:“此乃刺史不能宣风化,彼何罪也。”慰谕而遣之,令人载蒿一车以赐盗者。盗者愧恧②,过于重刑。其以德化民,皆此类也。
开皇十九年卒,时年六十八。
注释:①煚jiǒng  ②恧nǜ,惭愧。
(节选自《隋书•赵煚传》)
小题1:

小题2:下列句子编为四组,表现赵煚“有勇有谋、与人为善”的一项是
①对之号恸,因执送官;   ②引陈将吴明彻欲掩安蜀;
③令乘虚掩袭所居,获其南乡父母妻子;④勒兵御之,前后十六战,每挫其锋;
⑤上密奏,徵赖而获免;   ⑥令人载蒿一年以赐盗者
A.①③④⑥B.②③④⑤C.③④⑤⑥D.②④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煚孝顺父母,又精通知识,所以后来周太祖、闵帝都非常信任他,分别让他担任了重要职务。
B.赵煚与人为善,宽大为怀,绝不因为个人恩怨而加害他人。
C.赵煚为官,非常得民心,常常反躬自问,以自己的行动教育感化了老百姓。
D.赵煚打仗有勇有谋,在陈将即将攻打安蜀城的情况下,巧用计谋,不战而退人之兵。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以谗毁,功不见录,除益州总管长史。
②视事未几,以忤旨,寻出为陕州刺史,俄转冀州刺史,甚有威德。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薛仁贵,绛州龙门人。贞观末,太宗亲征辽东,仁贵谒将军张士贵应募,请从行。
至安地,有郎将刘君昂为贼所围甚急,仁贵跃马径前,手斩贼将,贼皆慑伏。及大军攻安地城,仁贵自恃骁勇,欲立奇功,乃异其服色,著白衣,握戟,腰鞬张弓,呼而驰,贼尽披靡却走。太宗遥望见之,遣使驰问先锋自衣者为谁,特引见,赐马两匹、绢四十匹,擢授游击将军。及军还,太宗谓曰:“朕旧将并老,不堪受阃外1之寄,每欲抽擢骁雄。朕不喜得辽东,喜得卿也。”寻迁右领军郎将。
永徽五年,高宗幸万年官,甲夜,山水暴至,冲突玄武门,宿卫者散走。仁贵曰:“安有天子有急,辄敢惧死?”遂登门桄叫呼,以惊宫内。高宗遽出乘高,俄而水入寝殿,上使谓仁贵曰:“赖得卿呼,方免沦溺,始知有忠臣也。”
苏定方讨贺鲁,仁贵上疏曰:“臣闻兵出无名,事故不成,明其为贼,敌乃可服。今泥熟2不事贺鲁,为其所破,虏系妻子。王师有于贺鲁部落转得其家口者,宜悉取以还,使百姓知贺鲁为暴而陛下至德也。”帝纳之,遂还其家属,泥熟请随军效死。
显庆四年,领兵击九姓突厥于天山。时九姓众十余万,令骁骑数十来挑战,仁贵发三矢,辄***三人,于是虏气慑,皆降。仁贵虑为后患,悉坑之。军中歌曰:“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士长歌入汉关。”九姓遂衰,不复更为边患。
咸亨元年,吐蕃入寇,以仁贵为行军大总管,率将军郭待封等以击之。待封耻在仁贵之下,多违节度。军至大非川,仁贵谓待封曰:“大非岭上足堪置栅,辎重等并留栅内。”待封不从仁贵之命,领辎重继进。比至乌海,军粮及辎重并为贼所掠,吐蕃又益众四十余万来拒战,王师大败。有诏免仁贵死,除名为庶人。
(节选自《唐书·薛仁贵传》)
1. 阃外:指统兵在外。  2. 泥熟:人名。
小题1:下列各句中划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乃其服色异:不同的
B.贼皆伏慑:恐惧,害怕
C.高宗出乘高遽:快速地
D.待封在仁贵之下耻:以……为耻辱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字的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有郎将刘君昂贼所围甚急遣使驰问先锋白衣者
B.腰鞬张弓,呼驰有怠欲出者
C.登门桄叫呼,惊宫内率将军郭待封等击之
D.明其为贼,敌乃可服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小题3:下面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仁贵谒将军张士贵应募,请从(之,代张士贵)行
B.(太宗)遣使驰问先锋白衣者为谁,特引见
C.宜悉取(贺鲁的妻子儿女)以还
D.仁贵虑(归降的俘虏)为后患,悉坑之
小题4:下列各句中,全部能从侧面表现薛仁贵骁勇善战的一组是(  )
①跃马径前,手斩贼将              ②朕不喜得辽东,喜得卿也。
③赖得卿呼,方免沦溺,始知有忠臣也 ④贼尽披靡却走
⑤仁贵发三矢,辄***三人            ⑥九姓遂衰,不复更为边患
A.①④⑤B.②③④C.②④⑥D.②⑤⑥
小题5:下面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薛仁贵在攻打安地城的战斗中勇猛***敌,大败敌军,唐太宗亲自接见他,赐给他马匹,并当即封他为右领军郎将。
B.在玄武门受到山水冲击时,其他守卫都四散逃走,是薛仁贵登高呼叫,使唐高宗得以及时逃脱。
C.在苏定方征讨贺鲁时,薛仁贵上疏献策,皇帝采纳了他的意见。正因为皇帝彰显了自己的仁德,才使泥熟甘愿效死。
D.抗击吐蕃的战争最终失败,其重要原因就是郭待封经常不听薛仁贵的调度。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课内文言文
小题1:对划线字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2分)
①纵一苇之所(往)           ②而吾与子之所共(享有)
崖石有阁曰松风阁(靠近)   ⑤若无罪而死地(走向)
为小渠(渐渐地)           ⑥王若其无罪而就死地(隐瞒)
⑦天下之欲其君者……(憎恨) ⑧此惟救死而恐不(供养)
A.①③⑤⑦B.③④⑥⑧C.①②⑤⑥D.②④⑦⑧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2分)                                
A.B.
C.D.
小题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
A.B.
C.D.
小题4:下列对“以”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2分)
①余光绪己亥四月         ②周缭垣
吾一日长乎尔           ④毋吾
⑤则何哉                 ⑥吾力足举百钧
⑦明教我                 ⑧申之孝悌之义
A.①②相同,⑤⑥不同B.③④相同,⑥⑦不同
C.②⑤相同,③⑥不同D.①③不同,⑥⑧不同
小题5:下列都含有通假字的一组是(2分)
①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②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③其状如鸡而小,有文采     ④渐行渐豁,斗见天光
⑤鼓瑟希,铿尔             ⑥莫春者,春服既成
⑦刑于寡妻,至于兄弟       ⑧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A.①②④⑤⑥B.①④⑥⑦⑧
C.②④⑥⑦⑧D.②③④⑤⑦
小题6: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活用方式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舞幽壑之潜蛟
A.望武昌B.顺流而
C.侣鱼虾而麋鹿D.兴甲兵,士臣,构怨于诸侯
小题7:下列句式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A.客有吹洞箫者
B.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C.百姓之不见保
D.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
小题8:翻译。(4分)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划线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蜀之士曰黎生、安生者(称赞)
B.以顾余(羞辱)
C.为笑于里人(担忧)
D.遂以赠二生(写下)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B.
C.D.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既得之于心矣,乃将以言相求于外邪
已经在心里了解了,还需要用语言表达出来吗
B.今生之迂,特以文不近俗,迂之小者耳
现在你们迂阔,特别是文章不接近流俗,不过是小迂罢了
C.且重得罪,庸讵止于笑乎
这样将会更加冒犯乡人,岂只是讥笑呢
D.生其无急于解里之人惑,则于是焉必能择而取之
你还是不要急于解除乡人的迷惑吧,你们对此一定能加以选择而有所采纳
小题4:下列句子全都能表现不迎合世俗会带来非议的一组是(3分)
①而苏君固可谓善知人者也
②里之人皆笑以为迂阔
③此余所以困于今而不自知也
④谓予之迂为善,则其患若此
⑤有以同乎俗,必离乎道矣
A.①②⑤B.③④⑤C.②③④D.①③④
小题5: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轼与曾巩是同年考中进士的好友,苏轼向曾巩推荐了两位蜀地的学生。
B.览读黎生、安生的文章,曾巩认为他们确实有才情,文字奔放,事理剖析透彻。
C.黎生临别恳求赠言,引发曾巩对“迂”的感慨,抒发了满腔的抑郁悲愤之情。
D.曾巩委婉地劝勉二生不要因为怕别人讥笑就迎合世俗,而是要做出自己的选择。
小题6:用“/”给下面文言文断句。(5分)
古 之 所 谓 豪 杰 之 士 者 必 有 过 人 之 节 人 情 有 所 不 能 忍 者 匹 夫见 辱 拔 剑 而 起 挺 身 而 斗 此 不 足 为 勇 也 天 下 有 大 勇 者 猝 然 临 之 而 不 惊 无 故 加 之 而 不 怒 此 其 所 挟 持 者 甚 大 而 其 志 甚 远 也。(选自苏轼《留侯论》)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选择题每题2分)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苏洵《六国论》)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苏辙《六国论》)

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不减始皇二世,然当是时百姓无一叛者;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其力耕以奉上,皆椎鲁无能为者,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苏轼《六国论》)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赂秦耶率:都,皆。
B.始祸焉速:加快。
C.且燕赵处秦革灭尽之际殆:几乎
D.皆椎鲁无能为者椎鲁:愚钝。
小题2:下列划线虚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洎牧谗诛 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
B.赢而不助五国也较秦之所得,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C.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斯用兵之效
D.子孙视不甚惜以凡民秀杰者
小题3:下列句子中,全都属于六国灭亡原因的一组是(    )
①赂秦而力亏
②六国互丧
③以地事秦
④可谓智力孤危
⑤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⑥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
A.①③⑤B.②④⑥C.②③⑤D.①④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苏洵《六国论》的中心论点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其中“非兵不利,战不善”为两个分论点之一。
B.苏洵对齐、燕、赵三国的态度是不同的:对齐国是谴责;对燕、赵两国则是同情,认为两国“智力孤危”,灭亡是无可奈何的事。
C.苏洵《六国论》除了运用道理论证和事实论证外,还运用了对比、比喻、衬托等论证方法,有时几种论证方法结合使用,很有逻辑力量。
D.苏轼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则是“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他们的残暴与秦始皇、秦二世不相上下,这与杜牧《阿房宫赋》的观点是相同的。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3分)
(2)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