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问题。(5分)①子曰:“里①人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里仁》)②子曰:“德②不孤,必有邻③。” (《里仁》)注:①里:居。②德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问题。(5分) ①子曰:“里①人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里仁》) ②子曰:“德②不孤,必有邻③。” (《里仁》) 注:①里:居。②德:有德的人。③邻:亲近。 孔子说:“无友不如己者。”(《学而》)意思是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请结合上面有关“择处”的选段,用100字左右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
答案
“择友”如“择处”,都是选择有益于仁德养成的外部环境。与修养高于自己的人交友,与友辅仁,见贤思齐,可以取友之长补己之短。 |
解析
从其他角度理解,言之成理亦可。 |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习题。(每题2分,共10分)。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群贤毕至,少长咸集(都) | B.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次序) | C.曾不知老之将至(竟) | D.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明白) | 小题2:下列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 B.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 | C.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 | D.固知一死生为虚诞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 小题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所指代的内容,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指兰亭) | B.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指上文提到的各种不同的人) | C.犹不能不以之兴怀(指上文所说的“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 D.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指这次兰亭集会的学士们) | 小题4:下列全是作者产生“痛”或“悲”等感慨的原因的一组句子是( ) ①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②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③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④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⑤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 ⑥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小题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主要叙述了兰亭集会的情形。其中“畅叙幽情”四个字,为下文抒发感慨埋下了伏笔。 | B.第二段写作者触景生情,乐极生悲,感慨于时光易逝,而自己不能建功立业。面对着生与死,发出了痛惜的感慨。 | C.第三段作者力斥“一死生”“齐彭殇”的荒诞,并点出了写作此文的缘由,发出了对生命永恒的思考。 | D.纵观全文,作者着眼死生二字,借一次集会宴游阐明人生哲理,表明了作者的深远立意。 |
|
阅读苏轼《石钟山记》完成下列各题 石 钟 山 记 苏轼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音,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箜箜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暮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款坎镗嗒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洪者,周景王之无射也;款坎镗嗒者,魏庄子之的、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如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适:往。 | B.至莫夜月明莫:通“暮”,晚上。 | C.舟人大恐舟人:坐在小船里的人。 | D.空中而多窍窍:窟窿。 | 小题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③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④微波人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A.两个“之”字相同,两个“焉”字相同。 | B.两个“之”字相同,两个“焉”字不同。 | C.两个“之”字不同,两个“焉”字相同。 | D.两个“之”字不同,两个“焉”字不同。 | 小题3:下面是对这篇文章的分析,最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趁着长子迈到饶州担任县尉的机会,探访了石钟山。 | B.作者到了绝壁之下,听到了栖鹘的叫声,老人的咳嗽声和笑声、水声。 | C.第二段中的两个“笑”字表达的意义不一样。前者表示怀疑和否定的“笑”,后来表现释疑以后轻松愉快的“笑” 。 | D.作者刻意渲染石钟山阴森可怕的环境,主要是用来吸引读者去亲自探访。 | 小题4:翻译三题文言文中划线的句子(10分) (1) 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 (4分)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3分)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3分)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19分) 包公祠记 【清】王概 始余闻孝肃祠在庐郡南城之香花墩。墩隆然水中,径以长桥,既隔尘嚣,复多高柳芙蕖之属。水木明葱,凫鱼上下,颇极林野之盛也。及客合州,冬晴多暇,遂一往谒,则旱已五载,水泉尽枯竭,竹树枯 赤者,桥半就圮。入顾,庭宇漫不扫除,一若终岁无人践履,因而慨叹者久之。 公殁且六百年,而犹霜凛冽。凡有祈祷,畏其太聪明正直,率诣他所,未敢挠触,则是神聪明正直尚且抵牾斯世,何况于人乎!顾余则有为公辩者,公以张方平故,致欧阳修有“蹊田夺牛”①之语,然终谓公孝行直节。公性囧峭直,心甚嫉恶,然未尝不推本忠恕。而世传诛合州妖僧,断嘉禾吏手,生埋少妇,力沉妖伎,皆包恢事。考宋有两包:一为孝肃;一为文肃,乃包恢。恢亦进直龙图,两公姓同官同,吏治刚正明察又同。《宋史》于孝肃纪载寥寥,而于文肃政纪特详,皆足悚人闻听。今则农夫红女知有考肃而不知有文肃者,岂非文肃意近于苛,孝肃心存乎忠恕,乃足传欤?又《宋名臣言行录》载孝肃公为京尹,杖吏宽囚,卒为吏所卖,是王可观仁以过欤!余斯言也,非为孝肃要闾里之祷祀,诳愚俗而致矫诬也。良以孝肃为古名臣,非仅搏激孤峻,有霜肃而无露滋者。窃恶后之君子未善学公,故特标举公之通体仁恕而扬厉中外,人果如是居心,公亦未尝不可并驾欤! 孝肃亲殁,庐墓终丧,犹不忍舍,为古孝子。乡之父老当稍加修茸其祠。每值朔望,就讲三纲以教于乡,谅亦孝肃之所乐闻。至来祷祀,惟民之于国、子之于亲,分所当为。而稍设私心者,幸悉如前之远望却步,无以余言视公过宽,恐公又不尔矣。 孝肃宅在郡城凤凰桥,墓逾城十五里,是盖其读书处云。 (选自《古人笔下的安徽胜迹》,有删节) 【注】①据《宋史·包拯传》,张方平为三司使,坐买豪民产,拯劾奏罢之。欧阳修言:“拯所谓牵牛蹊田而夺之牛,罚已重矣,又贪其富,不亦甚乎!”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庭宇漫不扫除漫:完全 | B.顾余则有为公辩者顾:考虑 | C.诳愚俗而致矫诬也致:达到 | D.良以孝肃为古名臣良:的确 |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因而慨叹者久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B.公殁且六百年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 | C.有霜肃而无露滋润者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 D.无以余言视公过宽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纳入那个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包拯生前性格峭直,嫉恶如仇,死后也令人畏惧,避而远之,但他能以忠恕为 本,有其宽和的一面。 | B.包拯与包恢同为宋代名臣,两人均有政绩,在当时有人对包拯的评价就有褒有 贬,后人也多有误传。 | C.文章以议论为主,记游为辅,作者阐明了自己对包拯的评价,字里行间也流露了 对包拯的敬仰之情。 | D.包拯为君之臣刚正严明,为人之子又极为孝行,所以作者在朝廷内外大力宣扬, | 让人们好好学习他。 小题4: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墩隆然水中,径以长桥,既隔尘嚣,复多高柳芙蕖之属。 ②岂非文肃意近于苛,孝肃心存乎忠恕,乃足传欤? ③每值朔望,就讲三纲以教于乡,谅亦孝肃之所乐闻。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小题。 乐恢字伯奇,京兆长陵人也。其父,为县吏,得罪于令,收将杀之。恢年十一,常俯伏寺门,昼夜号泣。令闻而矜之,即解出亲。恢长好经学,事博士焦永。永为河东太守,恢随之官,闭庐精诵,不交人物。后永以事被考,诸弟子皆以通关被系,恢独曒然不污于法,遂笃志为名儒。性廉直介立,行不合己者,虽贵不与交。信阳侯阴就,数致礼请恢,恢绝不答。 后仕本郡吏,太守坐法诛,故人莫敢往,恢独奔丧行服。归,复为功曹,选举不阿,请托无所容。同郡杨政数众毁恢,后举政子为孝廉,由是乡里归之。辟司空牟融府,会蜀郡太守第五伦代融为司空,恢以与伦同郡,不肯留,荐颍川杜安而退。诸公多其行,连辟之,遂皆不应。 后征拜议郎。会车骑将军窦宪出征匈奴,恢数上书谏争,朝廷称其忠。入为尚书仆射。是时河南尹王调、洛阳令李阜与窦宪厚善,纵舍自由。恢劾奏调、阜,并及司隶校尉。诸所刺举,无所回避,贵戚恶之。宪弟夏阳侯瑰欲往候恢,恢谢不与通。宪兄弟放纵,而忿其不附己。妻每谏恢曰:“昔人有容身避害,何必以言取怨?”恢叹曰:“吾何忍素餐立人之朝乎?”遂上疏谏曰:“臣闻百王之失,皆由权移于下。诸舅不宜干政王室,以示天下之私。政失不救,其极不测。方今之宜,上以义自割,下以谦自引。”书奏不省。 时窦太后临朝和帝未亲万机恢以意不得行乃称疾乞骸骨窦宪因是风厉州郡迫胁恢遂饮药死弟子縗絰挽者数百人庶众痛伤之后窦氏诛帝始亲事恢门生何融等上书陈恢忠节除子己为郎中。 (节选自《后汉书·乐恢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恢谢不与通谢:感谢 | B.令闻而矜之,即解出亲矜:怜悯 | C.诸公多其行,连辟之多:称赞 | D.得罪于令,收将杀之收:拘禁 |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请托无所容鱼,我所欲也 | B.恢以与伦同郡,不肯留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 | C.窦宪因是风厉州郡迫胁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 | D.后永以事被考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 小题3:下列句子分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乐恢“耿介”性格的一组(3分) ( ) ①后永以事被考,诸弟子皆以通关被系,恢独曒然不污于法 ②故人莫敢往,恢独奔丧行服 ③吾何忍素餐立人之朝乎 ④宪兄弟放纵,而忿其不附己 ⑤诸舅不宜干政王室,以示天下之私 ⑥恢以意不得行,乃称疾乞骸骨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乐恢为人至孝。父亲因得罪了县令而被关押,年幼的乐恢昼夜痛哭不已,他的行为让县令动了恻隐之心,最后父亲得以释放。 | B.蜀郡太守第五伦与乐恢是同郡,所以当第五伦取代牟融为司空时,乐恢在推荐了杜安之后,坚决请退,表现了他为人正直的一面。 | C.老师焦永“以事被考”后,乐恢“不污于法”,拒绝为他托关系找门路;窦宪兄弟放纵,乐恢恨他们不依附自己,故不与他们交往。 | D.河南尹、洛阳令与权贵窦宪相互勾结,为非作歹,乐恢不畏权贵,上书弹劾。乐恢还上书弹劾窦宪兄弟,因窦太后的庇护,劝谏不但没有成效,自己反而被迫害而死。 | 小题5:断句和翻译(10分) (1)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4分) 时窦太后临朝和帝未亲万机恢以意不得行乃称疾乞骸骨窦宪因是风厉州郡迫胁恢遂饮药死弟子縗絰挽者数百人庶众痛伤之后窦氏诛帝始亲事恢门生何融等上书陈恢忠节除子己为郎中 (2)翻译下面句子。(6分) ①永为河东太守,恢随之官,闭庐精诵,不交人物。(3分) ②会车骑将军窦宪出征匈奴,恢数上书谏争,朝廷称其忠。(3分) |
(每小题3分,共9分),) 苏武壮节 (苏)武字子卿,少以父任。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匈奴留汉使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天汉元年,且鞮侯单于初立,尽归汉使。武帝嘉其义,乃遣武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武与副张胜及常惠等百余人俱。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民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及卫律所降者,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吾母与弟在汉,幸蒙赏赐。”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单于出猎,独阏氏子弟在。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单于使卫律治其事。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虞常果引张胜。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琥气绝,半日复息。单于壮其节,而收系张胜。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见为?” (节选《汉书·苏武传》) 小题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虞常在汉时素与张胜相知,私候胜曰候:拜 | B.虞常果引张胜引:牵扯 | C.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当:应当 | D.而收系张胜收:逮捕 |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例句中“膏”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空以身膏草野A.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 | B.其一人夜亡 | C.单于壮其节 | D.欲因此时降武 | 小题3:下面是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武出使匈奴,是在汉与匈奴关系有所改善、两国矛盾有所和缓时期,本不应有危险,然而,由于张胜私下资助虞常等人的谋劫行动,导致苏武被匈奴扣留了19年。 | B.虞常沦落匈奴,但并没有忘记汉朝,他伏弩射杀卫律的行动,正是他爱国的具体体现。 | C.苏武的自杀举动,不仅表现了汉朝使节宁死不屈的凛然正气,而且赢得了敌国的尊敬。 | D.卫律使尽了威吓、利诱、逼迫等手段,但是始终未能动摇苏武对国家、对民族忠贞不二的崇高气节。 | 小题4:把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4分) 译文 (2)、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见为?(5分) 译文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