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刘翊字子相,颍川颍阴人也。家世丰产,常能周施而不有其惠。曾行于汝南界中,有陈国张季礼远赴师丧,遇寒冰车毁,顿滞道路。翊见而谓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刘翊字子相,颍川颍阴人也。家世丰产,常能周施而不有其惠。曾行于汝南界中,有陈国张季礼远赴师丧,遇寒冰车毁,顿滞道路。翊见而谓日: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刘翊字子相,颍川颍阴人也。家世丰产,常能周施而不有其惠。曾行于汝南界中,有陈国张季礼远赴师丧,遇寒冰车毁,顿滞道路。翊见而谓日:“君慎终赴义,行宜速迭。”即下车;与之,不告姓名,自策马而去。季礼意其子相也,后故到颍阴,还所假乘。翊闭门辞行,不与相见。
常守志卧疾,不屈聘命。河南种拂临郡,引为功曹,翊以拂①名公之子,乃为起焉。拂以其择时而仕,甚敬任之。阳翟黄纲恃程夫人权力,求占山泽以自营植。拂召翊问日:“程氏贵盛,在帝左右,不听则恐见怨,与之则夺民利,为之奈何?”翊日:“名山大泽不以封,盖为民也。明府听之,则被佞倖之名也。若以此获祸,贵子申甫②,则自以不孤也。”拂从翊言,遂不与之。乃举翊为孝廉,不就。
后黄巾贼起,郡县饥荒,翊救给乏绝,资其食者数百人。乡族贫者,死亡则为具殡葬,嫠独则助营妻娶。
献帝迁都西京,翊举上计掾。是时寇贼兴起,道路隔绝,使驿稀有达者。翊夜行昼伏,乃到长安。诏书嘉其忠勤,特拜议郎,迁陈留太守。翊散所握珍玩,唯余车马,自载东归。出关数百里,见士大夫病亡道次,翊以马易棺,脱衣敛之。又逢知故困馁于路,不忍委去,因***所驾牛,以救其乏。觿人止之,翊日:“视没不救,非志士也。”遂俱饿死。
(选自《后汉书•刘翊传》)
[注]①拂,暠之子。②申甫,拂之子。
1.对下对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季礼意其子相也          意:明白
B.常守志卧疾,不屈聘命    屈:屈意
C.不听则恐见怨            见:被
D.翊举上计掾              举:举荐
2.以下几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刘翊重义守德的行为一组是
①家世丰产,常能周施而不有其惠 ②君慎终赴义,行宜速达
③即下车,与之,不告姓名       ④翊救给乏绝,资其食者数百人
⑤翊夜行昼伏,乃到长安         ⑥视没不救,非志士也
A.①③⑤       B.①②④       C.③④⑤      D.②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在一件关系种拂生死福祸的事情上帮了大忙,所以种拂要举荐刘翊为孝廉,但刘翊推辞了,正直的他耻于利用这种事来获取功名。
B.后来发生战乱,当地的郡县发生饥荒,刘翊努力救济那些缺粮断粮的人,靠他而活下来的有几百人之多。
C.见人有难,能够没有私心,倾其所有予以帮助救济,即使失去性命也在所不惜,诠释了我们神传文化中讲的“舍生取义”。
D.刘翊坚守自己的志向,而不喜欢让人知道,不沽名钓誉,一直不肯接受朝廷的任命,表现了高尚的道德操守。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程氏贵盛,在帝左右,不听则恐见怨,与之则夺民利,为之奈何?  (5分)
译文:                                                              
(2)又逢知故困馁于路,不忍委去,因***所驾牛,以救其乏。(5分)
译文:                                                              
答案

1.A2.C3.D4.(1)程夫人的权势很大。她在帝的身边,不满足他们家就恐怕被他们怨恨,答应了他们家就是侵夺百姓的利益,怎么办呢?(2)又遇到以前认识的一个人在路上窘困饥饿.刘翊不忍心丢下他,便将驾车的牛又***了,用来解除这人的困乏。
【参考译文】
刘翊,字子相,是颍川颖阴人。家中世代产业丰足,经常救济他人而不愿他人报答。刘翊有一次在汝南旅行:陈国有位叫张季扎的人要到远方赶赴老师的丧礼,不料遇上寒冰,车子坏了,所以停滞在道路上。刘翊见到后说:“你千万要去参加丧礼,马上启程尽早到达。”立即下车,将自己的车子给了张季托,而且没有说自己的名字,骑上马便走了。张季扎猜想他可能就是传闻中重徳重义的刘翊,事后他专程来到颍阴,想要将车子还给刘翊.刘翊知道后关上门,让人说自己出去了,不同张季扎相见。
刘翊坚守自己的志向,称病卧床,不屈意接受朝廷的任命;河南种拂到颍阴任职,举荐为功曹,刘翊认为种拂是名公的儿子,接受了举荐。种拂清楚刘翊择时而出仕,非常的敬重他.阳翟黄纲倚仗程夫人的势力,想要把山泽占为己有。种拂召见刘翊.向他询问:“程夫人的权势很大,她在皇帝的身边,不满足他们家就恐怕被他们怨恨。答应了他们家就是侵夺百姓的利益,怎么办呢?”刘翊说:“不把名山大泽作为封地,就是为了百姓。郡守听从了他的要求,您就成为谄媚的人。如果因此而遭受灾祸,你的儿子申甫,将会得到更多的人的关爱。”种拂听从了刘翊的建议,于是没有给他。接着,举荐刘翊为孝廉,刘翊没有接受举荐。
后来生战乱,当地的郡县发生饥荒。刘翊努力救济那些缺粮断粮的人,靠他而活下来的有几百人。同乡及宗族人中贫穷的人家,死了就替他们筹备殡葬事宜,孀居或丧妻的就帮他们操办再嫁或再娶亭宜。
汉献帝(刘协)迁都西京后。刘翊被举荐为计掾。这时贼寇非常猖獗,交通阻隔,很难通过。刘翊就晚上出发,白天休息,终于到达长安。皇帝下诏表彰他的忠诚、勤勉,特任命为议郎,调任陈留太守。刘翊将自己手上持有的珍宝全部分给了他人,自己仅留下车马赴任去了。出了函谷关几百里地后,刘翊发现一位士大夫病死在路旁,刘翊于是用自己的马换了棺材,脱下自已的衣服将死者收敛了。走了一段路,又遇到以前认识的一个人在路上窘困饥饿,刘翊不忍心丢下他,便将驾车的牛又***了,用来解除这人的困乏。大家都曾劝阻他,刘翊说:“见死不救,这可不是有志之士。”后来,刘翊同那些人竟然都饥饿而死。
解析

1(“意”应为“猜测”)
2(并非一直不肯)
3(①是对刘翊品行的概括,②⑥是刘翊所说的语言,并非行动)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6题。)
太史慈,字子义,东莱黄人也。少好学,仕郡奏曹吏。会郡与州有隙,曲直未分,以先闻者为善。时州章已去,郡守恐后之,求可使者。慈年二十一,以选行,晨夜取道,到洛阳,诣公车门,见州吏始欲求通。慈问曰:“君欲通章耶?”吏曰:“然。”问:“章安在?”曰:“车上。”慈曰:“章题署得无误耶?取来视之。”吏殊不知其东莱人也,因为取章,慈已先怀刀,便截败之。吏踊跃大呼,言“人坏我章”!慈将至车间,与语曰:“向使君不以章相与,吾亦无因得败之,是为吉凶祸福等耳,吾不独受此罪。岂若默然俱出去,可以存易亡,无事俱就刑辟。”吏言:“君为郡败吾章,已得如意,欲复亡为?”慈答曰:“初受郡遣,但来视章通与未耳。吾用意太过,乃相败章。今还,亦恐以此见谴怒,故俱欲去尔。”吏然慈言,即日俱去。慈既与出城,因遁还通郡章。州家闻之,更遣吏通章,有司以格章之故不复见理,州受其短。由是知名,而为州家所疾。恐受其祸,乃避之辽东。
北海相孔融,闻而奇之,数遣人讯问其母,并致饷遗。时融以黄巾寇暴,出屯都昌,为贼管亥所围;慈从辽东还,母谓慈曰:“汝与孔北海未尝相见,至汝行后,赡恤殷勤,过于故旧,今为贼所围,汝宜赴之。”慈留三日,单步径至都昌。时围尚未密,夜伺间隙,得入见融,因求兵出斫贼。融不听,欲待外救,未有至者,而围日逼。融欲告急平原相刘备,城中人无由得出,慈自请求行。遂到平原,说备曰:“慈东莱之鄙人也与孔北海亲非骨肉比非乡党特以名志相好有分灾共患之义。今管亥暴乱,北海被围,孤穷无援,危在旦夕。以君有仁义之名,能救人之急。故北海区区,延颈恃仰,使慈冒白刃,突重围,从万死之中自托于君,惟君所以存之。”备敛容答曰:“孔北海知世间有刘备邪!”即遣精兵三千人随慈。贼闻兵至,解围散走。融既得济,益奇贵慈,曰:“卿,吾之少友也。”事毕,还启其母,母曰:“我喜汝有以报孔北海也。”
(节选自《三国志•太史慈传》)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 (4分)                 (   )
①吏然慈言,即日俱去   (        ) 
②北海相孔融,闻而奇之 (        )
③故北海区区,延颈恃仰 (        )  
④惟君所以存之         (        )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3分)             (   )
A.慈将至车间,与语曰             B.赡恤殷勤,过于故旧
C.夜伺间隙,得入见融       D.故北海区区,延颈恃仰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
A.吏殊不知其东莱人也,因为取章              
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
B.吾用意太过,乃相败章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C.出屯都昌北海相孔融,闻而奇之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D.时融以黄巾寇暴,
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4.下列句子的句式与“而为州家所疾”相同的一项是(3分)          (   )
A.太史慈,字子义,东莱黄人也       B.今管亥暴乱,北海被围   
C.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D.融欲告急平原相刘备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太史慈任郡奏曹吏时,朝廷因无法判断东莱郡太守与州官之间的是非曲直,就把先向朝廷上报情况的一方定为正确的。
B.太史慈以各种手段骗取并毁坏州吏的奏章,又哄骗州吏和他一起逃亡,出城后却又借机逃回郡里重新呈送郡守的奏章。
C.太史慈巧用计谋,使郡守在与州官的纷争中处于有利地位而扬名,却又因此得罪了州官,不得不远走他乡,避祸辽东。
D.太史慈冒死冲出重重包围,成功地劝说刘备出兵援助,解救了被黄巾起义军围困的孔北海,母亲对他的义举甚感欣慰。
6.断句与翻译。(9分)
(1)用“/”给文中划线的句子断句。(3分)
慈东莱之鄙人也与孔北海亲非骨肉比非乡党特以名志相好有分灾共患之义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君为郡败吾章,已得如意,欲复亡为?
②融既得济,益奇贵慈,曰:“卿,吾之少友也。”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吴、长洲二县,在郡治所,分境而治。而郡西诸山,皆在吴县。其最高者,穹隆.阳山.邓尉.西脊.铜井。而灵岩,吴之故宫在焉,尚有西子之遗迹。若虎丘.剑池及天平.尚方.支硎,皆胜地也。而太湖汪洋三万六千顷,七十二峰沉浸其间,则海内之奇观矣。
余同年友魏君用晦为吴县,未及三年,以高第召入为给事中。君之为县,有惠爱,百姓扳留之,不能得,而君亦不忍于其民。由是好事者绘《吴山图》以为赠。
夫令之于民,诚重矣。令诚贤也,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泽而有荣也;令诚不贤也,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殃而有辱也。君于吴之山川,盖增重矣。异时吾民将择胜于岩峦之间,尸祝于浮屠.老子之宫也,固宜。而君亦既去矣,何复于此山哉?昔苏子瞻称韩魏公去黄州四十馀年而思之不忘,至以为《思黄州》诗,子瞻为黄人刻之于石。然后知贤者于其所至,不独使其人之不忍忘而已,亦不能自忘于其人也。
君今去县已三年矣。一日,与余同在内庭,出示此图,展玩太息,因命余记之。噫!君之于吾吴有情如此,如之何而使吾民能忘之也!
(《震川先生集》卷十六)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七十二峰沉浸其间 沉浸:处于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
B.百姓扳留之扳留:挽留
C.子瞻为黄人刻之于石为:替
D.君之于吾吴有情如此于:对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官民关系融洽的一组是
①而君亦不忍于其民②由是好事者绘《吴山图》以为赠
③夫令之于民,诚重矣④韩魏公去黄州四十馀年而思之不忘
⑤君于吴之山川,盖增重矣⑥与余同在内庭,出示此图,展玩太息
A.①③⑥   B.①④⑤   C.②④⑥   D.②③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作者不直接从《吴山图》说起,而是极写吴县的山川形胜,而这些自然景观本身又极富文化积淀,显示出深广的历史文化内涵。
B.第二段先交待自己与《吴山图》主人的同年关系,再引出《吴山图》的故事,顺理成章地将一地的山川形胜与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贤能之士联系起来,同时也为下文的议论作了坚实的铺垫。
C.第三段先从县令的贤与不贤对老百姓的关系说起,又用苏轼和韩琦的故事为例,说明贤能之官吏自然会能得到当地百姓的深切怀念。最后又上升到真正的贤者是“不独使其人之不忍忘而已,亦不能自忘于其人也。”
D.全文结构巧妙,层次井然,抒情含蓄。作者紧扣官与民的关系来展开议论,同时也是借他人酒杯浇自家之块垒,真可谓运思良苦。
4.把下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国以贤兴,以谄衰;君以忠安,以佞危。此古今之常论,而时所共知也。然衰国危君继踵不绝者,岂时无忠信正直之士哉?诚苦其道不得行耳。 (节选自王符《实贡》)(6分)
译文:
⑵董叔将娶于范氏,叔向曰:“范氏富,盍已乎?”曰:“欲为系援①焉。”他日,董祁②愬于范献子曰:“不吾敬也。”献子执而纺③于庭之槐。叔向过之,曰:“子盍为我请乎?”叔向曰:“求系,既系矣;求援,既援矣。欲而得之,又何请焉?” (4分)
[注]①系援:(作为)绳梯攀援(上去)。这里指通过婚姻关系往上爬。②董祁:范献子妹妹,嫁给董叔后,改称董祁。③纺:系。
译文: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 5题。
自予初识贞甫,时贞甫年甚少,读书马鞍山浮屠之偏。及予娶王氏,与贞甫之妻为兄弟,时时过内家相从也。予尝入邓尉山中,贞甫来共居,日游虎山、西崦上下诸山,观太湖七十二峰之胜。嘉靖二十年,予卜居安亭。安亭在吴淞江上,界昆山、嘉定之壤,沈氏世居于此。贞甫是以益亲善,以文字往来无虚日。以予之穷于世,贞甫独相信,虽一字之疑,必过予考订,而卒以予之言为然。
盖予屏居江海之滨,二十年间,死丧忧患,颠倒狼狈,世人之所嗤笑,贞甫了不以人之说而有动于心,以与之上下。至于一时富贵翕吓,众所观骇,而贞甫不予易也。嗟夫!士当不遇时,得人一言之善,不能忘于心,予何以得此于贞甫耶?此贞甫之没,不能不为之恸也。
贞甫之为人伉厉,喜自修饰。介介自持,非其人未尝假以词色。遇事激昂,僵仆无所避。尤好观古书,必之名山及浮屠、老子之宫。所至扫地焚香,图书充几。闻人有书,多方求之,手自抄写,至数百卷。今世有科举速化之学,皆以通经学古为迂,贞甫独于书知好之如此,盖方进于古而未已也。不幸而病,病已数年,而为书益勤。予甚畏其志,而忧其力之不继,而竟以病死,悲夫!
初,予在安亭,无事,每过其精庐,啜茗论文,或至竟日。及贞甫没而予复往,又经兵燹之后,独徘徊无所之,益使人有荒江寂寞之叹矣。
其卒以嘉靖三十四年七月日,年四十有二。可悲也已!
铭曰:天乎命乎不可知,其志之勤而止于斯!
(归有光《沈贞甫墓志铭》)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以予之穷于世                    穷:贫穷
B.贞甫了不以人之说而有动于心      了:全然
C.而贞甫不予易也                  易:轻易
D.予甚畏其志                      畏:畏惧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其志之勤而止于斯                    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B.此贞甫之没,不能不为之恸也          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
C.予甚畏其志,而忧其力之不继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D.其卒以嘉靖三十四年七月日            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及予娶王氏,与贞甫之妻为兄弟         B.以予之穷于世,贞甫独相信
C.为人伉厉,喜自修饰                   D.又经兵燹之后,独徘徊无所之
4.下列对本文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归有光,明代后期散文家,他继承了西汉和唐宋散文的优良传统,反对当时浮饰雕琢的文风。本文和《项脊轩志》都显得文笔质朴简洁,情感真挚动人。
B.作者以自己同沈贞甫的交谊为线索,简要记叙两人从初识到交厚的过程,重点介绍贞甫的身世以及他的为人和为学。最后简介其卒年,并以铭文作结。
C.文章在平实质朴的记叙中,揭示了贞甫为人耿直,交友诚笃,鄙弃趋炎附势,抵制浮躁学风的性格特点。这正是平凡读书人的不平凡之处。
D.本文记叙和抒情紧密结合:自己狼狈不堪却受敬重,失知音,不能不恸;畏其志,忧其力,而竟以病死,不能不悲;昔同啜茗论文,今独处寂寞,不能不叹;最后赞其勤学不倦,至死方休的精神。
5.翻译与断句(8分)
(1)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①虽一字之疑,必过予考订,而卒以予之言为然。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士当不遇时,得人一言之善,不能忘于心,予何以得此于贞甫耶?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为下面一段话中划线处断句并加以恰当的标点。(3分)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登泰山记
薛福成
必置身高明之域,然后心与目不蔽于迩,有以发吾胸中闳廓俊迈之趣。所居弥峻,所涵弥远。昔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非谓人之目力能穷夫天下之大,盖以天下瑰敻①之境莫逾泰山,至此而襟怀超旷,与天无穷,虽极天下之大,不足以撄②吾虑也。
同治四年,福成参督师侯相曾公幕府事于徐州。其望则海内之所宗仰也。明年移驻济宁,以巡阅河防,纡道泰安,观形势,遂登泰山。余与李榕申甫皆从。四月既望,乘山轿,出郡北门三里入山。盘曲上登,将四十里,经名迹尤著者十数,皆纵览徘徊始去。越南天门,折而东行,有碧霞宫、东岳庙。又北上为岱顶,即天柱峰也。山之大势,桐城姚姬传先生尝记之。凡今登山,皆姚先生所循道也,僻不当道者俱不往。所历未逮兹山百一,然其景之淑气之灵,各擅胜概,意象迥殊,则状之不可胜状也,余故弗著。方余未至南天门时,级道陡耸,巍矗天半。仰睎岩隙,白云孤翱。历阶可升,不知所极。俯视则一线危磴,窈深莫测,目眩神骇,趑趄却顾。屏息释虑,鼓勇复前。俄登天门,道忽坦夷,异境顿辟,睹所未见,方自幸向之不遽止也。乃趋岱项,极目四眺。诸峰起伏环列,相背相依,若拱若蹲。汶水东来,蜿蜒似带。徂徕杰峙其上,高出群岫,其巅仿佛可及山半,而郡城踞原野,殆如方罫。遥睇穹碧,渺若无外。俯视云烟,瞬息变灭。然后知不登泰山之巅,不知众山之非高也。人之自立,何独不然?出埃坷之表,扫拘墟之见,斯万物不能为吾蔽。而物之殊形诡趣,莫遁于吾之所瞩。盖有形之高,不能常居,无形之高,不可斯须去也。
是夕宿碧霞宫。四更后趋岱顶东之日观峰,候日出。风雨骤至,寒甚,良久雨止。极东红光一缕,横亘凝云之下。俄而璀璨耀目,日轮晃漾,若自地面涌出。体不甚圆,色正赤,可逼视。其上明霞五色,如数百匹锦。顾视女墙,日景甚微,忽又不见。侯相以阴雨竟夕,未观日出,笑曰:“君等识之,天下事未阅历者,不可以臆测;稍艰难者,不可以中阻也。”
越三日,驰还济宁,遂为之记。        (文章有删改)
注:①敻,xiòng,远。②撄yīng扰乱,干扰。③罫guǎi,围棋上的方格子。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纡道泰安,观形势   形势:地势
B.所历未逮兹山百一   逮:达到
C.则状之不可胜状也   状:景色
D.而物之殊形诡趣   诡:奇异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是作者登山感悟的一组是
①虽极天下之大,不足以撄吾虑也②其景之淑气之灵,各擅胜概,意象迥殊
③异境顿辟,睹所未见④不登泰山之巅,不知众山之非高也 ⑤有形之高,不能
常居,无形之高,不可斯须去也  ⑥俄而璀璨耀目,日轮晃漾,若自地面涌出
A.①③④    8.②⑤⑥    C.②③⑥    D.①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笔下的泰山,雄奇壮丽,气象万千。山势险峻,道路崎岖,诸峰环抱,形态各异,如诗如画的美景令人沉醉。
B.作者认为,登高可以望远,可以使人心胸宽广,超越世俗。登上像泰山这样的地方,站在尘俗之外看清万物,可以使人不受蒙蔽。
C.文章首先以抒发登高望远的感慨开头,然后记叙了作者登山的缘由,描绘了奇异美丽的山景,最后集中抒写了作者登山的感悟。
D.文章的描写议论精当。形象生动的描写使我们如临其境,深感泰山的博大与壮美;深刻精辟的议论又使文章意蕴深厚,给人以丰富的启迪。
4.把l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俄登天门,道忽坦夷,异境顿辟,睹所未见,方自幸向之不遽止也。(5分)
译文:
(2)君等识之,天下事未阅历者,不可以臆测;稍艰难者,不可以中阻也。(5分)
译文: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1-4题。
潮州韩文公庙碑
苏轼
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天下法。是皆有以参天地之化,关盛衰之运。其生也有自来,其逝也有所为。故申、吕自岳降,傅说列为星,古今所传,不可诬也。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是气也,寓于寻常之中,而塞乎天地之间;卒然遇之,则王公失其贵,晋、楚失其富,良平失其智,贲、育其勇,仪、秦失其辩。是孰使之然哉?其必有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者矣。故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岳,幽则为鬼神,而明则复为人。此理之常,无足怪者。
自东汉以来,道丧文弊,异端并起。历唐贞观、开元之盛,辅以房、杜、姚、宋而不能救。独韩文公起布衣,谈笑而麾之,天下靡然从公,复归于正,盖三百年于此矣!文起八代之衰,而道貌岸然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岂非参天地、关盛衰、浩然而独存乎?
盖尝论天、人之辩,以谓人无所不至,惟天下不容伪。智可以欺王公,不可以欺豚鱼;力可以得天下,不可以得匹夫、匹妇之心。故公之精哉诚,能开衡山之云,而不得回宪宗之惑;能驯鳄鱼之暴,而不能弭皇甫镈,李逢吉之谤;能信于南海之民,庙食百世,而不能使其身安一日于朝廷之上。盖公之所以能者天也,其所不者人也。
始潮人未知学,公命进士赵德为之师。自是潮之士,皆笃于文行,延及齐民,至于今,号称易治。信乎孔子之言:“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潮人之事公也,饮食必祭,水旱疾疫,凡有求必祷焉。而庙在刺史公堂之后,民以出入为艰。前太守欲请诸朝作新庙,不果。元祐五年,朝散郎王君涤来守是邦,凡所以养士治民者,一以公为师。民既悦服,则出令曰:“愿新公庙者,听。”民欢趋之,卜地于州城之南七里,期年而成。
或曰:“公去国万里,而调于潮,不能一岁而归。没而有知,其不眷恋于潮也审矣!”轼曰“不然。公之神在天下者,如水之在地中,无所往而不在也。而潮人独信之深,思之至,‘焄蒿凄怆’,若或见之。譬如凿井得泉,而曰‘水专在是’,岂理也哉?”元丰七年,诏拜公昌黎伯,故榜曰:“昌黎伯韩文公之庙。”
潮人请书其事于石,因作诗以遗之,使歌以祀公。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不能弭皇甫镈、李逢吉之谤    弭:消除,制止
B.其不眷恋于潮也审矣            审:清楚
C.诏拜公昌黎伯,故榜曰          榜:文告
D.卒然遇之,则王公失其贵        卒:通“猝”突然,仓促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潮人之事公也,饮食必祭   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B.谈笑而麾之,天下靡然从公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C.君子学道则爱人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也
D.是孰使之然哉             然视其左右,来者已少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首先论述古代圣贤的伟大和死而不朽的原因,下笔洋洋洒洒,看似离题,却是将韩愈置于历史的长河中,在古今先贤的排序中给韩愈确定一个合适位置,从而为评价韩愈定一个基调。
B.碑记的传统写法是以叙事为主,而本文却是以议论为主,其间叙事均以议论出之。作者从“文”“道”“忠”“勇”四川方面盛赞韩愈的历史功绩,并将其归于韩愈具有“浩然之气”。
C.作者指出韩愈的成功是以在于合乎“天道“,因而他合普通老百姓的心,能够受到南海人民世世代代的祭祀。但韩愈却不能尽人事,因而他触怒宪宗,受到皇甫、李逢吉等到人的毁谤。
D.韩愈在潮州兴学,带来了潮州教育的发展。虽然潮州人不忘韩愈的政绩,十分信仰、缅怀他,但作者认为韩愈并眷恋潮州,所以在潮州不到一年就离开了。
4.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独韩文公起布衣,谈笑而麾之,天下靡然从公,复归于正,盖三百年于此矣!(5分)
(2)民既悦服,则出令曰:“愿新公庙者,听。”民欢趋之,卜地于州城之南七里,期年而成。(5分)
D项一是信息不全,二是绝对化,原文只是说“保证了建筑很高的避雷水平”。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