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①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  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诗》云②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①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  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诗》云②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期中题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
  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诗》云:‘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王在灵囿,麀鹿攸伏⑤,麀鹿濯濯,白鸟鹤鹤。王在灵沼、于牣鱼跃。’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汤誓》曰:‘时日害丧,予及女(同“汝”)偕亡。’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
  [注释] ①沼(zhǎo):水池。②《诗》:即《诗经》,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本只称诗,儒家列为经典,故称《诗经》,大抵是周初至春秋中期的作品,共三百零五篇,分为风、小雅、大雅、颂四类。此章所引为《大雅·灵台》。 ③勿亟:是说文王不加督促。④子来:是说百姓就如同子女来为父母出力一样。⑤麀(yōu):雌鹿。攸伏:是说母鹿安于它原来所在的地方,没有被惊动。 ⑤女:同“汝”,你。⑥濯濯:肥大而毛有光泽的样子。 ⑦鹤鹤:形容洁白的样子。⑧牣:充满。 ⑨《汤誓》:《尚书》中的一篇。《尚书》是我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上古事迹著作的汇编,是儒家经典之一。《汤誓》这一篇,记载商汤讨伐暴君夏王桀的誓词。传说,夏桀曾自比太阳,说太阳灭亡他才灭亡。此章所引是百姓诅咒夏桀的话。⑩时:这。害:同“曷”,何时的意思。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孟子》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梁惠王站在池塘边上,一面顾盼着鸿雁麋鹿等飞禽走兽,一面问孟子,贤人是不是也以拥有珍禽异兽为乐。     
B.孟子回答梁惠王说,正因为是贤人才能够以拥有珍禽异兽为乐,不贤的人就拥有这些东西,也不能够快乐。
C、周文王虽然用了老百姓的劳力来修建高台深池,可是老百姓非常高兴,因为周文王能与民同乐,所以能真正快乐。
D.如果国君不能与民同乐,老百姓恨不得与你同归于尽,但如果拥有高台深池、珍禽异兽,也是一辈子能享受到快乐。
2.上面选文中,梁惠王和孟子的话题是什么?孟子从中得出什么主张结论?你从现代的视角会得出什么新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D
2.⑴梁惠王和孟子的话题是“贤人也以此(鸿雁麋鹿等飞禽走兽)为乐吗?” 
  ⑵孟子从中得出了当政者应“与民同乐“的民本思想主张。
  ⑶人与自然万物和谐同乐才是人类的未来与快乐。(意对即可)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赵奢者,赵之田部吏也。收租税而平原君家不肯出租,奢以法治之,***平原君用事者九人。平原君怒,将***奢。奢因说曰:“君于赵为贵公子,今纵君家而不奉公则法削。法削则国弱,国弱则诸侯加兵,诸侯加兵是无赵也,君安得有此富乎?以君之贵,奉公如法则上下平,上下平则国强,国强则赵固,而君为贵戚,岂轻于天下邪?”平原君以为贤,言之于王。王用之治国赋,国赋大平,民富而府库实。
  秦伐韩,军于阏与(阏yù与:古邑名,在今山西和顺西北)。王召廉颇而问曰:“可救不?”对曰:“道远险狭,难救。”又召乐乘而问焉,乐乘对如廉颇言。又召问赵奢,奢对曰:“其道远险狭,譬之犹两鼠斗于穴中,将勇者胜。”王乃令赵奢将,救之。
  兵去邯郸三十里,而令军中曰:“有以军事谏者死。”秦军军武安西,秦军鼓噪勒兵,武安屋瓦尽振。军中侯有一人言急救武安,赵奢立斩之。坚壁,留二十八日不行,复益增垒。秦间来入,赵奢善食而遣之,间以报秦将,秦将大喜曰:“夫去国三十里而军不行,乃增垒,阏与非赵地也。”赵奢既已遣秦间,乃卷甲而趋之,二日一夜至,令善射者去阏与五十里而军。军垒成,秦人闻之,悉甲而至。军士许历请以军事谏,赵奢曰:“内之。”许历曰:“秦人不意赵师至此,其来气盛,将军必厚集其阵以待之。不然,必败。”赵奢曰:“请受令。”许历曰:“请就斧质之诛。”赵奢曰:“胥(通‘须’)后令邯郸。”许历复请谏,曰:“先据北山上者胜,后至者败。”赵奢许诺,即发万人趋之,秦兵后至,争山不得上,赵奢纵兵击之,打破秦军。秦军解而走,遂解阏与之围而归。赵惠文王赐奢号为马服君,以许历为国尉。赵奢于是与廉颇、蔺相如同位。 (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1.对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平原君用事者九人——用事者:主事的人
B.王用之国赋——治:管理
C.秦军鼓噪勒兵——鼓噪:击鼓呐喊
D.赵奢既已秦间——遣:派遣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
A.赵奢者,赵之田部吏——故以羊易之
B.又召乐乘问焉——无恒产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C.将军必厚集其阵待之——而蔺相如徒口舌为老
D.先据北山上胜——古之学必有师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赵奢“胆识谋略不凡”的一组是(     )
①奢以法治之,***平原君用事者九人。
②国赋太平,民富而府库实。
③奢对曰:“其道远险狭,譬之犹两鼠斗于穴中,将勇者胜。”
④军中候有一人言急救武安,赵奢立斩之。
⑤坚壁,留二十八日不得,复益增垒。
⑥赵奢许诺,即发万人趋之。
A.①②④      
B.②⑤⑥   
C.①③⑤     
D.③④⑥
4.将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君于赵为贵公子,今纵君家而不奉公则法削。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令善射者去阏与五十里而军。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是年冬,余为友人作中保所累,家庭失欢,寄居锡山华氏。
  明年春,将之维扬而短于资,有故人韩春泉在上洋幕府,因往访焉。衣敝履穿,不堪入署,投札约晤于郡庙园亭中。及出见,知余愁苦,概助十金。园为洋商捐施而成,极为阔大,惜点缀各景,杂乱无章,后叠山石,亦无起伏照应。归途忽思虞山之胜,适有便舟附之。时当春仲,桃李争妍,逆旅行踪,苦无伴侣,乃怀青铜三百,信步至虞山书院。墙外仰瞩,见丛树交花,娇红稚绿,傍水依山,极饶幽趣。惜不得其门而入,问途以往,遇设篷瀹茗者,就之,烹碧罗春,饮之极佳。询虞山何处最胜,一游者曰:“从此出西关,近剑门,亦虞山最佳处也,君欲往,请为前导。”余欣然从之。出西门,循山脚,高低约数里,渐见山峰屹立,石作横纹,至则一山中分,两壁凹凸,高数十仞,近而仰视,势将倾堕。其人曰:“相传上有洞府,多仙景,惜无径可登。”余兴发,挽袖卷衣,猿攀而上,直造其巅。所谓洞府者,深仅丈许,上有石罅,洞然见天。俯首下视,腿软欲堕。乃以腹面壁,依藤附蔓而下。其人叹曰:“壮裁!游兴之豪,未见有如君者。”余口渴思饮,邀其人就野店沽饮三杯。阳乌将落,未得遍游,拾赭石十余块,怀之归寓,负笈搭夜航至苏,仍返锡山。此余愁苦中之快游也。(节选自《浮生六记》)
1.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衣敝履穿,不堪入——署:官署
B.投约晤于郡庙园亭中——札:书信
C.攀而上,直造其巅——猿:猿猴
D.邀其人就野店饮三杯——沽:买
2.下列句子中,全部直接表现作者游玩之兴的一组是(     )
①墙外仰瞩,见丛树交花,娇红稚绿,傍水依山,极饶幽趣
②询虞山何处最胜
③余欣然从之。出西门,循山脚
④余兴发,挽袖卷衣,猿攀而上,直造其巅
⑤俯首下视,腿软欲堕。
⑥其人叹曰:“壮裁!游兴之豪,未见有如君者。”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④     
D.②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为朋友做担保受到连累,令父母生气致使失去了家庭的欢欣,寄居,谋生,盘缠短缺,本文记叙的是作者陷于愁苦中的快乐的游历。
B.城隍庙园是由外国商人捐资建成的,极其开阔宏大,可惜作者认为各种景物的点缀,杂乱无章,后园叠造的假山石,也没有起伏照应。
C.时令正当仲春,桃李争艳;作者逆旅行踪,游玩了虞山景色最好的地方。
D.作者爬到山的巅峰,他的朋友赞叹他“真壮观呀!还没见过像您这样豪迈的游客”。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惜不得其门而入,问途以往,遇设篷瀹茗者,就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所谓洞府者,深仅丈许,上有石罅,洞然见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怀之归寓,负笈搭夜航至苏,仍返锡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怡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夫! 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1.下列加粗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或寄所托。 因:因为。
B.虽世事异。  殊:不同。
C.文嗟悼。      临:面对。
D.其所述。      录:记下。
2.下列加粗词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
A.放浪形骸之外
B.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C.夫人之相与
D.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3.比较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思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及其所既倦。
②情随事迁,感慨系矣。
③犹不能不之兴怀。
④引为流觞曲水。
A.两个“之”字相同,两个“以”字也相同。
B.两个“之”字相同,两个“以”字不同。
C.两个“之”字不同,两个“以”字相同。
D.两个“之”字不同,两个“以”字也不同。
4.下列句子翻译错误的一项是 (      )
A.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 译文) 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拘束,放纵无拘地生活。
B.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 译文) 面对古人那些文章我总是感叹悲伤,可总是不能表达出来。
C.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己为陈迹。
( 译文) 原先高兴的,转眼之间,已成为旧迹。
D.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 译为) 本来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
5.下列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
A.这一部分文字,王羲之着眼“死生”二字行文。
B.本段段首,承上文“乐”字而来,谈“欣”,谈“怡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然后急转,谈得意总有尽头,人生总有尽头,从而逼出本文正题“死生”二字。
C.转入“死生”这一正题后,作者否定了在当时的士大夫中很有市场的庄子的“一死生”“齐彭殇”的观点,很有积极意义。
D.文章的结尾处,作者以旷达的话作结,有无穷逸趣。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1~5题。
  (甲)《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响若洪钟,因受其称。有幽栖者,寻纶(钓鱼)东湖,沿澜穷此。遂跻崖穿洞,访其遗踪。次于南隅,忽遇双石,欹(q ī, 倾斜的意思)枕潭际影沦(倒映)波中,询诸水滨(的人),乃曰:“石钟也,有铜铁之异焉。”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枹止响腾余歇(余韵徐歇)。若非潭滋其山,山涵其英,联气凝质,发为至灵,不然,则安能产兹奇石乎?乃知山乃石名,归矣。如善长(郦道元字善长)之论,则濒流庶(众多)峰,皆可以斯(这,指“石钟”)名贯之。聊刊前谬,留遗将来。贞元戊寅岁七月八日白鹿先生记。(李渤《辨石钟山记》)
  (乙)石钟山之片石寸草,诸将皆辨识,上钟岩与下钟岩其下皆有洞,可容数百人,深不可穷,形如覆钟,彭侍郎玉麟于钟山之顶建立昭忠祠。乃知钟以形言之,非以声言之,郦氏、苏氏所言,皆非事实也。选自曾国藩(《石钟山名考异》)
1 .下列加粗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有幽栖者,寻纶东湖        幽栖者:隐居的人
B.于南隅                            次:临时住宿
C.南声函,北音清越函    胡:重浊而模糊
D.聊前谬                            刊:刻印
2.甲文中的“幽栖者”“白鹿先生”与李渤三者是什么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石钟山记》中与甲段文字意思相应的句子。
①与“枹止响腾余歇”相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与“如善长之论”相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按下列问题要求用有关原文回答。
①李渤探访石钟山遗踪所得的结论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李渤对郦道元的观点持何态度,在甲文中他是怎样表明这种态度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曾国藩关于石钟山命名原因的观点是什么?他的根据是什么?
答: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苏轼在《石钟山记》中写道: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你对这种说法有什么认识?请就此问题分小组讨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君子之自行也,动必缘义,行必诚义。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以为养。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今说景公,景公未之行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亦甚矣。”令弟子趣驾,辞而行。孔子布衣也,官在鲁司寇。万乘难与比行,三王之佐不显焉,取舍不苟也夫!
        荆人与吴人将战,荆师寡,吴师众,荆将军子囊曰:“我与吴人战,必败。败王师,辱王名,亏壤土,忠臣不忍为也。”不复于王而遁。至于郊,使人复于王曰:“臣请死。”王曰:“将军之遁也,以其为利也。今诚利,将军何死?”子囊曰:“遁者无罪,则后世之为王将者,皆依不利之名而效臣遁。若是则荆国终为天下桡。”遂伏剑而死。王曰:“请成将军之义。”乃为之桐棺三寸,加斧锧其上。人主之患,存而不知所以存,亡而不知所以亡,以存亡之所以数至也。荆之为荆,四十二世矣,其时有臣如子囊欤?子囊之节,非独厉一世之人臣也。
        荆昭王之时,有士焉,曰石渚。其为人也,公直无私,王使为政廷。有***人者,石渚追之,则其父也,还车而返,立于廷曰:“***人者,仆之父也。以父行法,不忍;阿有罪,废国法,不可。失法伏罪,人臣之义也。”于是乎伏斧锧,请死于王。王曰:“追而不及,岂必伏罪哉?子复事矣。”石渚辞曰:“不私其亲,不可谓孝子。事君枉法,不可谓忠也。君令赦之,上之惠也。不废法,臣之行也。”不去斧锧,殁头于王廷。正法枉必死,父犯法而不忍,王赦之而不肯,石渚之为人臣也,可谓忠且孝矣。 (选自《吕氏春秋》)
        【注】①桡:弱。②桐棺三寸:《墨子·节葬下》云:“(禹)葬会稽之山,衣衾三领,桐棺三寸,葛以缄之。”后以“桐棺三寸”代指质地朴素的棺木。③政廷:执法官。
1.对下列各句中加粗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动必缘义,行必义       诚:同“成”
B.令弟子趣驾,而行       辞:拒绝
C.有罪,废国法               阿:阿附
D.不其亲,不可谓孝子   私:私欲
2.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岂人主之子孙则不善哉
       追而不及,岂伏罪哉
B.若是则荆国终天下桡
       若佣耕,何富贵也
C.今诚利,将军
       夫子哂由也
D.父行法,不忍
       子之矛陷子之盾
3.以下文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文中有关人物“动必缘义,行必诚义”的一组是(      )
A.①景公致廪丘以为养。孔子辞不受
       ②正法枉必死
B.①万乘难与比行,三王之佐不显焉
       ②至于郊,使人复于王曰:“臣请死。”
C.①遂伏剑而死
       ②于是乎伏斧锧,请死于王
D.①不去斧锧,殁头于王廷
       ②石渚之为人臣也,可谓忠且孝矣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
A.景公很欣赏孔子的政治主张,因此把廪丘赠送给孔子,但是孔子认为景公不是很了解自己,就没有接受。
B.子囊认为擅自撤军有罪伏剑而死,荆王追悔莫及,就赐他一具桐木棺材,来表示歉疚之意。
C.石渚迫于忠孝不能两全而“伏斧锧”请死,按封建伦理来论,可以说是古代既忠且孝的楷模。
D.本文写孔子、子囊和石渚的事迹,意在表现儒家“廉耻”、“忠孝”的思想观念,这种思想观念与我们今天的法治精神是完全一致的。
5.把下列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复于王而遁。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主之患,存而不知所以存,亡而不知所以亡,以存亡之所以数至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正法枉必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语言运用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