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同步题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1.选出加粗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 ) A.圣人之所以为圣 B.余嘉其能行古道 C.小学而大遗 D.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2.作者对老师的职责与为什么要从师的道理,作了精辟论述,写出了千古名句。 ①作者界定的老师的职责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句式特点审视,这是个____________句。 ②人必须从师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指出了“从师”的对象。 ①这个对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在选择从师对象时,为什么不考虑年龄因素,作者揭示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段经过论证,形成了结论。 ①这个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参照题目,可以确认文段中的一个中心句。它也是统率全文的中心句,这个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1.D 2.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判断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3.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②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4.①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②古之学者必有师 |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 |
吏道 邓牧 |
与人主共理天下者,吏而已。内九卿、百执事,外刺史、县令,其次为佐,为史,为胥徒。若是者,贵贱不同,均吏也。/ 古者君民间相安无事,固不得无吏,而为员不多。唐虞建官,厥可稽已,其去民近故也。择才且贤者,才且贤者又不屑为。是以上世之士高隐大山深谷,上之人求之,切切然恐不至也。故为吏者常出不得已,而天下阴受其赐。后世以所以害民者牧民,而惧其乱,周防不得不至,禁制不得不详, 然后大小之吏布于天下。取民愈广,害民愈深,才且贤者愈不肯至,天下愈不可为矣。今一吏,大者至食邑数万,小者虽无禄养,则亦并缘为食以代其耕,数十农夫力有不能奉者,使不肖游手往 往入于其间,率虎狼牧羊豕,而望其蕃息,岂可得也? 天下非甚愚,岂有厌治思乱,忧安乐危者哉?宜若可以常治安矣,乃至有乱与危,何也?夫夺其食,不得不怒;竭其力,不得不怨。人之乱也,由夺其食;人之危也,由竭其力。而号为理民者,竭之而使危,夺之而使乱。二帝三王平天下之道,若是然乎? 天之生斯民也,为业不同,皆所以食力也。今之为民不能自食,以日夜窃人货殖,搂而取之,不亦盗贼之心乎?盗贼害民,随起随仆,不至甚焉者,有避忌故也。吏无避忌,白昼肆行,使天下敢怨而不敢言,敢怒而不敢诛。岂上天不仁,崇淫长奸,使与虎狼蛇虺均为民害邪? 然则如之何?曰:得才且贤者用之;若犹未也,废有司,去县令,听天下自为治乱安危,不犹愈乎?(选自《伯牙琴》) 1.对下列语句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固不得无吏,而为员不多/固:固然,虽然 B.择才且贤者,才且贤者又不屑为/才:人才 C.率虎狼牧羊豕,而望其蕃息/蕃息:滋生繁衍 D.以日夜窃人货殖/货殖:财物 2.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是作者对当时“吏道”的批评的一组是( ) ①上之人求之,切切然恐不至也 ②禁制不得不详 ③取民愈广,害民愈深 ④竭之而使危,夺之而使乱 ⑤以日夜窃人货殖,搂而取之 ⑥随起随仆,不至甚焉者 A.①③④⑤ B.②④⑤⑥ C.①②③⑥ D.②③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远避尘世而隐居在大山深谷中的上世之士之所以不肯出山做官,是因为官吏榨取百姓越来越多,危害百姓越来越深。 B.从一般人的本意而言,他们愿意过安定的生活,但是国家仍会出现动乱的情况,这是因为有些人的日常生活无法得到保障。 C.作者站在当时官吏的对立面上,言辞激烈地批判他们仗势欺人无所顾忌肆意掠取,是鱼肉百姓的祸害,比强盗还要厉害。 D.作者认为民众所以作乱,是因为“由夺其食”“由竭其力”,作者能够从经济角度来分 析造成社会不安定的因素。 4.把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与人主共理天下者,吏而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之乱也,由夺其食;人之危也,由竭其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天之生斯民也,为业不同,皆所以食力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下面的题。 (甲)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乙)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周礼》,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 ,而老可以问幼,惟道之所成而已矣。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 1.在下面两组选择中,分别选出正确的答案,依次选择正确的选项为( ) (1)A.甲中的“是故”与甲中的“所以”同义。 B.甲中的“是故”与乙中的“是故”同义。 C.甲中的“所以”与乙中的“是故”同义。 (2)A.甲中的“贵”“贱”与乙中的“贤”“不肖”同义。 B.乙中的“贤可以问不肖”的“贤”与乙中的 “贤之”的“贤”词性相同。 C.乙中的“贤”“不肖”在甲中找不到同义词。 2.对“夫子贤之”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夫子很尊敬孔文子。 B.夫子认为他是贤能的人。 C.孔文子认为他有贤才。 D.那您很尊敬他了。 3.上面两段文字阐述的观点基本相同,对这个相同点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都强调了古今求学的人都必须有老师。 B.都说明了古代的圣人是不耻下问的,而圣人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所以我们也要不耻下问。 C.都强调了有了疑难问题要“问”,而问的对象不必管他贵贱,而只看他是否懂得“道”。 D.都批判了那种以问为耻的作风。 |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的题。 蒙恬者,其先齐人也。恬父武为秦禆将军。攻楚,大破之,***项燕,虏楚王。始皇二十六年,蒙恬为秦将,攻齐,大破之,拜为内史,而弟毅位至上卿。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于是渡河,据阳山,逶蛇而北。暴师于外十余年,居上郡。是时蒙恬威振匈奴。始皇甚尊宠蒙氏,信任贤之。时中车府令赵高有大罪,秦王令恬弟毅法治之。毅不敢阿法,当高罪死,除其宦职,帝赦之,复其官爵。 始皇三十七年冬,行出游会稽。道病,至沙丘崩,秘之,群臣莫知。是时丞相李斯、中车府令赵高从。高雅幸于公子胡亥,欲立之,又怨蒙毅法治之而不为己也,因有贼心,乃与丞相李斯、公子胡亥阴谋,立胡亥为太子。太子已立,遣使者以罪赐公子扶苏、蒙恬死。扶苏已死,蒙恬疑而复请之。使者以蒙恬属吏,囚于阳周,而系蒙毅于代。丧至咸阳,已葬,太子立为二世皇帝。赵高欲灭蒙氏,日夜毁恶蒙氏,求其罪过,举劾之。二世乃遣御史曲宫赐蒙毅死,又上使者之阳周,令蒙恬曰:“君之过多矣,而卿弟毅有大罪,法及内史。”蒙恬喟然太息曰:“我何罪于天,无过而死乎?”良久,徐曰:“恬罪固当死矣。起临洮属之辽东,城堑万余里,此其中不能无绝地脉乎?此乃恬之罪也。”乃吞药自***。 太史公曰:吾适北边,行观长城亭障,堑山堙谷,固轻百姓力矣。夫秦之初灭诸侯,天下之心未定,痍伤者未痊,而恬为名将,不以此时强谏,振百姓之急,养老存孤,而阿意兴功此其兄弟遇诛不亦宜乎何乃罪地脉哉?(节选自《史记·蒙恬列传》) 1.下列加粗词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其先齐人也②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B.①据阳山,逶蛇而北②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C.①暴师于外十余年②虽又槁暴,不复挺者, 使之然也 D.①吾适北边②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2.下列各组加粗虚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①蒙恬疑而复请之②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B.①至沙丘崩,秘之②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往往有得 C.①乃与丞相李斯、公子胡亥阴谋②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D.①因有贼心②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3.对文章内容分析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蒙氏家族为秦统一天下立下了赫赫战功,蒙恬蒙毅兄弟也曾得高爵显位,但最终兄弟俩均遭秦始皇***害。 B.秦始皇让蒙毅审判犯罪的赵高,蒙毅不违背法律,判了赵高死罪,因而被革掉官职,后来秦始皇赦免了蒙毅,又恢复了他的官职。 C.秦始皇外出巡游,在沙丘病死,赵高和李斯拥立太子胡亥在沙丘做了皇帝,这就是二世皇帝。 D.面对处死自己的命令,蒙恬起初对当权者还抱有幻想,要向皇上请求复核,后来又自己归罪为修长城挖断了地脉,这反映了他的愚忠和迷信。 4.翻译下列句子。 ①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高雅幸于公子胡亥,欲立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用“/”为文末加线的文字断句。 而阿意兴功此其兄弟遇诛不亦宜乎何乃罪地脉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 |
谏说之难 洪 迈 |
韩非作《说难》,而死于说难,盖谏说之难,自古以然。至于知其所欲说,迎而拒之,然卒至于言听而计行者,又为难而可喜者也。 秦穆公执晋侯,晋阴饴甥往会盟,其为晋游说无可疑者。秦伯曰:“晋国和乎?”对曰:“不和。小人曰必报仇,君子曰必报德。”秦伯曰:“国谓君何?”曰:“小人谓之不免,君子以为必归。以德为怨,秦不其然。”秦遂归晋侯。 秦伐赵,赵求救于齐,齐欲长安君为质。太后不肯,曰:“复言者老妇必唾其面。”左师触龙愿见,后盛气而胥之入,知其必用此事来也。左师徐坐,问后体所苦,继乞以少子补黑衣之缺。后曰:“丈夫亦爱怜少子乎?”曰:“甚于妇人。”然后及其女燕后,乃极论赵王三世之子孙无功而为侯者,祸及其身。后既寤,则言:“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于是后曰:“恣君之所使。”长安遂出质。 范雎见疏于秦,蔡泽入秦,使人宣言感怒雎,曰:“燕客蔡泽,天下辩士也。彼一见秦王,必夺君位。”雎曰:“百家之说,吾既知之,众口之辩,吾皆摧之,是恶能夺我位乎?”使人召泽,谓之曰:“子宣言欲代我相,有之乎?”对曰:“然。”即引商君、吴起、大夫种之事。雎知泽欲困己以说,谬曰:“***身成名,何为不可?”泽以身名俱全之说诱之,极之以闳夭、周公之忠圣。今秦王不倍功臣,不若秦孝公、楚越王,雎之功不若三子,劝其归相印以让贤。雎竦然失其宿怒,忘其故辩,敬受命,延入为上客。卒之代为秦相者,泽也。 秦始皇迁其母,下令曰:“敢以太后事谏者***之。”死者二十七人矣。茅焦请谏,王召镬将烹之。焦数以桀、纣狂悖之行,言未绝口,王母子如初。吕甥之言出于义,左师之计伸于爱,蔡泽之说激于理,若茅焦者真所谓劘①虎牙者矣。范雎亲困穰侯而夺其位,何遽不如泽哉!彼此一时也。(《容斋随笔》) 【注】①注:音mó,“磨”的意思。 1.下列各句中,加粗实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知其必用此事来也/用:因为 B.蔡泽入秦,使人宣言感怒雎/感:感动 C.后既寤/寤:醒悟 D.焦数以桀、纣狂悖之行/数:数落 2.下列各组加粗虚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韩非作《说难》,而死于说难/甚于妇人 B.泽以身名俱全之说诱之/今以钟磬置水中 C.卒之代为秦相者,泽也/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D.然后及其女燕后/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3.下列有关文章内容的概括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秦穆公俘获了晋惠公,晋国的阴饴甥前去会盟,他巧妙地运用君子和小人对待此事的不同态度来游说秦穆公,从而让秦穆公不得不放晋惠公回国。 B.触龙为了劝说赵太后让长安君到齐国作人质,从家常小事入手,延伸到国家社稷,善于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终赵太后答应让长安君到齐国作人质。 C.范雎最初在听说蔡泽要取代自己的相位时,并没有打算让给他,后来通过当面交谈,接受了蔡泽的意见,蔡泽最终取代范雎成了秦国的宰相 。 D.作者通过众多的历史故事,阐述了“谏说之难”的观点,而文中的进谏者为了达到谏说的目的,都善于抓住问题的核心,委婉巧妙地展开劝谏,给人启发良多。 4.把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卒至于言听而计行者,又为难而可喜者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雎竦然失其宿怒,忘其故辩,敬受命,延入为上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范雎亲困穰侯而夺其位,何遽不如泽哉!彼此一时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 林类①年且百岁,底春被裘,拾遗穗于故畦,并歌并进。孔子适卫,望之于野,顾谓弟子曰:“彼叟可与言者,试往讯之。”子贡请行。逆之垅端,面之而叹曰:“先生曾不悔乎?而行歌拾 穗?”林类行不留,歌不辍。子贡叩之不已,乃仰而应曰:“吾何悔邪?”子贡曰:“先生少不勤行,长不竞时,老无妻子,死期将至,亦有何乐而拾穗行歌乎?”林类笑曰:“吾之所以为乐,人皆有之,而反以为忧。少不勤行,长不竞时,故能寿若此。老无妻子,死期将至,故能乐若此。” 子贡曰:“寿者人之情,死者人之恶。子以死为乐,何也?”林类曰:“死之与生, 一往一反。故死于是者,安知不生于彼?故吾安知其不相若矣?吾又安知营营而求生非惑乎?亦又安知吾今之死不愈昔之生乎?”子贡闻之,不喻其意,还以告夫子。夫子曰:“吾知其可与言,果然;然彼得之而不尽者也。” 子贡倦于学,告仲尼曰:“愿有所息。”仲尼曰:“生无所息。”子贡曰:“然则赐②息无所乎?”仲尼曰:“有焉耳。望其圹③,则知所息矣。”子贡曰:“大哉死乎!君子息焉,小人伏焉。”仲尼曰:“赐!汝知之矣。人胥④知生之乐,未知生之苦;知老之惫,未知老之佚;知死之恶,未知死之息也。晏子曰:‘善哉,古之有死也!仁者息焉,不仁者伏焉。’死也者,德之徼⑤也。古者谓死人为归人。夫言死人为归人,则生人为行人矣。行而不知归,失家者也。一人失家,一世非之;天下失家,莫知非焉。有人去乡土、离六亲、废家业、游于四方而不归者,何人哉?世必谓之为狂荡之人矣。又有人钟贤世、矜巧能、修名誉、夸张于世而不知已者,亦何人哉?世必以为智谋之士。此二者,胥失者也,而世与一不与一。唯圣人知所与,知所去。”(选自《列子⑥·天瑞》) 【注】①林类:古代隐士,事迹不详。②赐:子贡之名。③圹:坟墓。④胥:皆,都。⑤徼:求取。⑥列子:战国时期郑国人,学说属于道家之流。《列子》为道教经典之一。 1.下列语句中加粗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年且百岁,底春被裘/被:穿着 B.子贡闻之,不喻其意/喻:明白 C.一人失家,一世非之/非:不是 D.有人钟贤世、矜巧能 矜:自夸 2.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都属于古人对待死亡的达观认识的一组是( ) ①死期将至,亦有何乐 ②老无妻子,死期将至,故能乐若此 ③死之与生,一往一反 ④死于是者,安知不生于彼 ⑤知生之乐,未知生之苦 ⑥死也者,德之徼也 A.①④⑤ B.②④⑥ C.①③④ D.③⑤⑥ 3.对原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列子用林类的故事告诉人们,以求生为快乐,也许正是人们忧虑的根源;超越生与死来看待人生,也许才能像林类那样充满快乐。 B.人们恋生惧死是因为留恋这属于自己的唯一一次生命,而在林类看来,人人都会死,死后还会在别处重生,所以死亡没有什么可怕的。 C.列子用子贡倦于学的故事告诉人们,生命是与辛劳相伴的,唯有死亡才是彻底的休息和解脱,才能使人回到和谐安宁的状态之中。 D.孔子认为,无论“狂荡之士”还是“智谋之士”都是有所失的,只有圣人才知道要赞扬其中的哪一种人,反对其中的哪一种人。 4.将下面的句子翻译。 ①林类年且百岁,底春被裘,拾遗穗于故畦,并歌并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子贡闻之,不喻其意,还以告夫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此二者,胥失者也,而世与一不与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