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8分)午枕王安石百年春梦去悠悠,不复吹箫②向此留。野草自花还自落,鸣鸠相乳亦相愁。旧蹊埋没开新径,朱户敧③斜见画楼。欲把一杯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8分)午枕王安石百年春梦去悠悠,不复吹箫②向此留。野草自花还自落,鸣鸠相乳亦相愁。旧蹊埋没开新径,朱户敧③斜见画楼。欲把一杯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8分)
午枕
王安石
百年春梦去悠悠,不复吹箫向此留。
野草自花还自落,鸣鸠相乳亦相愁。
旧蹊埋没开新径,朱户敧斜见画楼。
欲把一杯无侣伴,眼看兴废使人愁。
【注】①诗人一生从政,致力新法,但神宗去世后,新法被全部废除。②吹箫,《列仙传》萧史偕弄玉吹箫跨凤飞升,这里泛指神仙道术。③敧(qī),倾斜、歪向一边。
小题1:本诗的诗眼是什么,并试述诗歌的主旨。(4分)
小题2:诗人善于在逆境中用深刻的哲理开拓自己心胸,诗歌中间两联“表面上句句是景语,实际上句句是理语”,请作简要赏析。(4分)
答案

小题1:诗眼:“兴废使人愁”(2分),诗中主要通过梦醒后的所思所感,抒发兴废之愁。由于眼前的“兴废”不是除旧布新,而是除新布旧,诗人不能不感到寂寞与愁闷。(2分)
小题2:颔联写野草、鸣鸠表现欣欣向荣的勃勃生机,诗人从中汲取力量,并对此感到欣慰。颈联通过旧蹊开新径,朱户、画楼的兴废迭代,暗示旧事物必然会被新事物代替和富贵荣利的不足慕。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答题时,首先要答出本诗歌的诗眼,诗眼即诗歌的着重点。所以分析时,要结合着注释了解写作背景,反复品读,理解文意,然后再做判断诗眼。诗人一生从政,致力新法,由于新法的废除,使诗人心情愁闷,所以诗眼应为“兴废使人愁”。诗人通过运用典故和景物的渲染,把内心的寂寞与愁苦寄寓在了诗歌里面。
小题2:
试题分析:答题时,要先找到中间两联,颔联和颈联,从中找出关键词语,分析其写的内容和写作角度以及运用的表现手法。分析颔联时,要通过分析诗人对“野草”“鸣鸠”的描写,来体会诗人的感悟。颈联则要抓住“旧”“新”的变化来分析旧事物必然会被新事物代替的哲理性。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错  误
郑愁予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帏不揭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一句运用倒装的语序,使人感觉音韵和谐,“莲花开落”只是比喻等待时间之长。
B.本诗的第一节短句、长句交错,既暗示过客之匆匆,又暗示思妇等待之悠悠。
C.“向晚”与“紧掩”这些表示动态的词语倒装在后不仅加强了语言的变化,而且也更曲折地表现了思妇的怀人心理。
D.“不来”“不飞”“不响”“不揭”四个否定句在相对独立的位置上互相呼应,委婉地写出了女子的哀怨心情,有助于全诗音韵的和谐。
小题2:下面对这首诗歌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莲花”“柳絮”“窗扉”都是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意象,具有浓郁的古典文化气息。
B.第二节极力写少妇在春光时节的等待和期盼。因为心上人的未归而使春天失去了应有的光彩。
C.“美丽的错误”这一看似矛盾的诗句,是全诗的诗眼,它既能引人深思,又保持了全篇的婉约之美。
D.诗中多处运用拟人手法,把女子外表的美丽和内心的凄清、寂寞、惊喜失落表现得十分鲜明。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毛泽东的两首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甲】浪淘沙•北戴河
大雨落幽燕, 白浪滔天, 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 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 魏武挥鞭, 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乙】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小题1:下面各项准确概括了两词景物特色的一项是(   )(3分)
A.乙词描写妖娆的雪景,甲词描写滂沱的雨景。
B.乙词描写寒冷的冬景,甲词描写浩淼的水景。
C.乙词描写壮丽的雪景,甲词描写壮阔的海景。
D.乙词描写冬日的静景,甲词描写夏日的动景
小题2:甲乙两首词出于同一诗人笔下,虽然题材不同,但写法相近。(4分)
从表现的内容看,两词上阙都是          ,下阙都是         ,重在          
从表达方式看,两词都运用了                         。(每空1分)
小题3:两首词都有警策之语,使全词的“题外之远致”洋溢纸上。(2分)
【甲】词的警策之语是                  
【乙】词的警策之语是                  。(每空1分)
小题4:用简要的语言概括甲词的主题蕴涵。(3分)
答: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游黄山白岳不果
[明朝]汤显祖
序:吴序怜予乏绝①,劝为黄山、白岳之游,不果。
欲识金银气,多从黄白②游。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
注:①乏绝:潦倒,困穷。②黄白:即徽州境内的黄山、白岳山。明代中期,徽州商业兴盛,商贾富甲天下。
小题1:《尚书·尧典》说“诗言志”。“志”,就是思想、抱负、志向。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试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理解。(4分)
小题2:这首诗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试举一种手法作简要赏析。(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柳宗元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注】①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十年(815)柳宗元初任柳州刺史之时。柳宗元当时因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运动而遭贬。② (zhǎn):吹动。③共来:指与柳宗元一同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运动而同时被贬到漳州的韩泰、汀州韩晔、封州陈谏、连州刘禹锡。④百越文身地:指当时五岭以南各少数民族地区,即蛮荒之地。文身:身上刺花纹,是古时南方少数民族的一种习俗。
小题1:从全诗来看,诗人的茫茫愁思因何而起?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4分)
小题2:本诗颔联两句十分精妙,沈德潜对其评论是“言在此而意不在此”,请简要赏析。(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8分)
禹庙       杜甫
  禹庙空山里,秋风落日斜。荒庭垂桔柚,古屋画龙蛇。
  云气嘘青壁,江声走白沙。早知乘四载,疏凿控三巴。
    【注】禹庙:即大禹庙。
小题1:颈联写庙外之景,你认为那两个字用的最为传神?请结合诗句分析。(4分)
小题2:这首诗主要赞美了大禹怎样的精神?赞美英雄,感情基调多是昂扬向上的但诗人写景却用了"空山""荒庭""秋风""古屋"等荒凉的意象,有人说这与全诗的情感基调矛盾,你是怎样看待的?结合全诗加以分析。(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