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做题)阅读下文,完成问题。脚印王鼎钧  乡愁是美学,不是经济学。思乡不需要奖赏,也用不着和别人竞赛。我的乡愁是浪漫而略近颓废,带着像感冒一样的温柔。  你该

(选做题)阅读下文,完成问题。脚印王鼎钧  乡愁是美学,不是经济学。思乡不需要奖赏,也用不着和别人竞赛。我的乡愁是浪漫而略近颓废,带着像感冒一样的温柔。  你该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期末题
(选做题)阅读下文,完成问题。脚印
王鼎钧
  乡愁是美学,不是经济学。思乡不需要奖赏,也用不着和别人竞赛。我的乡愁是浪漫而略近颓废,带着像感冒一样的温柔。
  你该记得那个传说:人死了,他的鬼魂要把生前留下的脚印一个一个都拣起来。为了做这件事,他的鬼魂要把生平经过的路再走一遍。车中、船中、桥上、路上、街头、巷尾,脚印永远不灭。纵然桥已坍了,船已沉了,路已翻修铺上柏油,河岸已变成水坝,一旦鬼魂重到,他的脚印自会一个一个浮上来。
  有时候,我一想起这个传说就激动,有时候,我也一想起这个传说就怀疑。这个传说跟别的传说怎样调和呢?末日大限将到的时候,牛头马面不是拿着金牌和锁链在旁等候出窍的灵魂吗?以后是审判,是刑罚,他哪能有时间去拣脚印;以后是喝孟婆汤,是投胎转世,他哪能有能力去拣脚印。好,古圣先贤创设神话,今圣后贤修正神话,我们只有拆开那个森严的故事结构,容纳新的传奇。
  我想,拾脚印的情节恐怕很复杂,超出众所周知。像我,如果可能,我要连你的脚印一并收拾妥当。我要拣回来的不只是脚印。那些歌,在我们唱歌的地方,四处有抛掷的音符,歌声冻在原处,等我丢吹一口气,再响起来。那些泪,在我流过泪的地方,热泪化为铁浆,倒流入腔,凝成铁心钢肠,旧地重临,钢铁还原成浆还原成泪,老泪如陈年旧酿。人散落,泪散落,歌声散落,脚印散落,我一一仔细收拾,如同向夜光杯中仔细斟满葡萄美酒
  也许,重要的事情应该在生前办理,死后太无凭,太渺茫难期。也许拣脚印的故事只是提醒游予在垂暮之年做一次回顾式的旅行,镜花水月,回首都有真在。若把平生行程再走一遍,这旅程的终站,当然就是故乡。
  人老了,能再年轻一次吗?似乎不能,所有的方士都试验过,失败了。但我想有个秘方可以再试,就是这名为拣脚印的旅行。这种旅行和当年逆向,可以在程序上倒过来实施,所以年光也仿佛倒流。以我而论,我若站在江头、江尾想当年名士过江成鲫,我觉得我二十岁。我若坐在水穷处、云起时看虹,看上帝在秦岭为中国人立的约,看虹怎样照着皇宫的颜色给山化妆,我十五岁。如果我赤足站在当初看蚂蚁打架、看鸡上树的地方,让泥地由脚心到头预感动我,我只有六岁。
  乡间父老讲故事,说是两个旅行的人住在旅店里,认识了,闲谈中互相夸耀自己的家乡有高楼。一个说,我们家乡有座楼,楼顶上有个麻雀窝,窝里有几个麻雀蛋。有一天,不知怎么,窝破了,这些蛋在半空中孵化,幼雀破壳而出,还没等落到地上,新生的麻雀就翅膀硬了,可以飞了。所以那些麻雀一个也没摔死,都贴地飞,然后一飞冲天。你想那座楼有多高?愿你还记得这个故事,你已遗忘了太多的东西,忘了故事,忘了歌,忘了许多人名地名。怎么可能呢?那些故事,那些歌,那些人名地名,应该与我们的灵魂同在,与我们的人格同在。你究竟是怎样使用你的记忆呢?
  ……那个旅客说:你想我家乡的楼有多高?另一个旅客笑一笑,不温不火:我们家乡也有一座高楼,有一次,有个小女孩从楼顶上掉下来了,到了地面上,她已长成一个老太太。我们这座楼比你们那一座,怎么样?
  当年悠然神往,一心想奔过去看那样高的楼,千山万水不辞远。现在呢,我想高楼不在远方,它就是故乡。我一旦回到故乡,会恍然觉得当年从楼顶跳下来,落地变成了老翁。真快,真简单,真干净!种种成长的痛苦,萎缩的痛苦,种种期许,种种幻灭,生命中那些长跑、长考、长年煎熬、长夜痛哭,根本没有时间也没有机会发生,“昨日今我一瞬间”,时间不容庸人自扰。
  [注]王鼎钧(1927—),山东临沂人,台湾著名作家。本文有删节。
1.下面是对这篇抒情散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散文开篇点题:“乡愁是美学。”意思是,所谓拣脚印的传说包容的是一种“乡愁”,而乡愁是人的情感的一种历练,它属于美学。
B.拣脚印的故事一般中国人都熟悉,作者平平道来,读之令人亲切,让人感受到这拣脚印就是人人心中都有的对生的留恋。
C.作品结尾说“"昨日今我一瞬间",时间不容庸人自扰。”卒章显意,警示我们,种种传说都在提醒我们珍惜生命。
D.两个旅行的人各自夸耀家乡高楼的故事,虽情节近乎荒诞,但都突出说明了人们乡思情结的深厚。
E.“人老了,能再年轻一次吗?”对这一设问,作者作了明确的否定回答“似乎不能”,引导读者对生活进行更深刻的思考。
2.下面的句子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在文中有什么表达作用?
人散落,泪散落,歌声散落,脚印散落,我一一仔细收拾,如同向夜光杯中仔细斟满葡萄美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为“拣脚印”的故事容纳了哪些“新的传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仔细阅读文章后三段,简要分析作者引用两个旅人说家乡高楼的故事并发表感慨,有什么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DE
2.运用了排比、反复、比喻的修辞手法。这些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人生旅途中的欢乐以及痛苦的回忆,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眷恋。
3.(1)不仅拣自己的脚印,而且拣他人的脚印。(2)不仅拣脚印,而且拣歌、拣泪等。(3)拣脚印就是在垂暮之年作一次回顾式的旅行。
4.(1)高楼是故乡的象征,表达了对故乡的热爱、赞美和向往之情。(2)对于旅人而言,一旦身心回到故乡,个人的种种痛苦、磨难根本算不了什么,突出了“乡恋”之情的浓郁。
举一反三
(选做题)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黄河大合唱》的震撼
李岚清
  《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杰出的代表作。他很早就有一个宏愿:用音乐表现中华民族的苦难、挣扎和奋斗,对自由幸福的追求和最终取得胜利的信心。《黄河大合唱》的诞生,正是作曲家孕育已久的创作冲动的必然结果。
  1938年10月,诗人光未然首次乘木船渡过黄河,奔赴山西吕梁山抗日根据地。当他见到黄河的惊涛骇浪、壶口瀑布的壮观景象,不禁被这大自然的奇观惊呆了。万山丛中游击健儿的抗敌英姿,更强烈地震撼着诗人的心弦。在这些震撼的感召下,1939年初,诗人开始酝酿创作一部长篇朗诵诗。不久,光未然因行军时不慎摔伤,回延安住院治疗。冼星海与他在上海时就认识,得知消息后前去看望。见面后光未然谈起创作朗诵诗的构想,冼星海听后十分兴奋,希望他把它写成歌词。稍后,光未然再也按捺不住创作的冲动,躺在病床上,一连五天口述了400多行诗句,经人协助笔录,终于完成了《黄河吟》,这也就是后来《黄河大合唱》的歌词。
  1939年春的一天,抗敌演剧队第三队在延安的一个宽大的窑洞里举行晚会,光未然和冼星海都应邀参加。光未然带病一气呵成地朗诵了自己的这部新作。冼星海听完朗诵后,一把将诗稿抓在手里,激动不已地说:“这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史诗。我要把它写成一部代表中华民族伟大气魄的大合唱。这将是中国第一部新形式的大合唱。我有把握把它谱好!我一定及时为你们赶出来!”
  冼星海于3月26日开始了大合唱的创作,到3月31日,《黄河大合唱》的八首歌曲就完成了,仅用了六天时间!这虽然还只是歌曲旋律的初稿,但已为这部巨作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冼星海不愧为是作曲大师!
  在钦佩冼星海的才华的同时,我们还要看到他为创作这部作品付出的艰辛劳动。实际上,在拿到歌词后的一个多月里,他做了一系列的准备工作,不仅为收集创作素材作了细致的调查,而且为写作大型作品进行了先期的“练笔”——完成了第一部大合唱《生产大合唱》的创作和排练演出。他还多次要求人们讲述渡黄河的情景和感受,对很多细节都再三追问。他还去学唱船工号子,后来用到了《黄河船夫曲》中。在创作期间,他经受了疾病的困扰和夜以继日的辛劳。为了尽善尽美,他支撑着病痛之身反复推敲,每写出一章,就请人试唱,再做修改,仅《黄河颂》就改了三次。
  《黄河大合唱》创作完成后,在冼星海的帮助和辅导下,经过十余天的排练,于1939年4月13日首演,由抗敌演剧队第三队演唱,邬析零指挥。紧接着,从4月25日起,冼星海又连续十次亲自指挥“鲁艺”的学员排练《黄河大合唱》,合唱队员从开始的60多人,陆续增加到100多人。1939年5月11日,在庆祝“鲁迅艺术学院一周年纪念音乐晚会”上,冼星海指挥100余人的鲁艺合唱团,成功地演出了《黄河大合唱》。演出结束后,***等***都站起来热烈鼓掌,感动地连声说“好”。以后,延安凡遇到重大的晚会,《黄河大合唱》都是主要节目。1939年7月8日,***听了《黄河大合唱》后也给予高度评价,并赞誉冼星海“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呼声”。
  《黄河大合唱》以其高度完美统一的艺术性和思想性,不仅受到延安军民广泛的赞扬和欢迎,并迅速传播到包括国统区在内的各个战区,进而蜚声海外。1940年,刘良模把《黄河大合唱》的乐谱带到了美国,1943年普林斯顿大学合唱团用英文首次在美国演唱。从此,《黄河大合唱》逐渐在美国、加拿大、缅甸、印度、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广泛演唱,成为我国最早在国际上产生较大影响的音乐作品。
  1941年春天,冼星海在莫斯科对《黄河大合唱》的简谱版进行修订,定名为“交响大合唱《黄河》”。这次修订,在原来八个乐章的基础上,加写了整部大合唱的序曲,加写了说白和各乐章之间的音乐,重新编配了以交响乐队伴奏的合唱总谱。由于冼星海当时远离祖国,生活动荡,总谱完成后没有机会试奏和修改,还有不尽完善之处。1955年,在莫斯科柴科夫斯基音乐厅举行的“冼星海逝世10周年”音乐会上,《黄河大合唱》第一次被搬上了苏联舞台,由全苏广播交响乐团演出,用俄语演唱。1956年,我国著名指挥家李德伦在莫斯科柴科夫斯基音乐厅,指挥俄罗斯合唱团和莫斯科爱乐交响乐团,用俄语演出了《黄河大合唱》。
  《黄河大合唱》雄壮而激奋,深刻地反映了抗战时期的时代、生活和群众的革命精神,成为时代的强音、民族的心声,震撼着神州大地,鼓舞着中国人民奋勇抗敌,夺取抗战的胜利。《黄河大合唱》的成功之处,在于文学与音乐的完美结合,融声乐、器乐、文学于一体。就合唱而言,给人以音乐与文学“协奏”的感受;歌词与音乐意境高远,形式灵活多样,富于歌唱性和音乐性;贴近劳苦大众,雅俗共赏,富于普及性;注意用情节、戏剧性渲染刻画人物;从艺术借鉴上看,它还带有西方“康塔塔”的成分。全曲由八首歌曲组成,既各成章节,又浑然一体。《黄河大合唱》是一部高度概括抗日战争年代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里程碑式作品,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和震撼力,是我国音乐史上不朽的传世名作,在世界音乐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我看来,《黄河大合唱》产生的震撼,在某种意义上可以与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相比拟。
  直到今天,《黄河大合唱》以及据其改编的钢琴协奏曲《黄河》,仍是国内外音乐舞台上最受欢迎的曲目之一。不久前,中国爱乐乐团指挥余隆告诉我,2005年2月23日至4月1日,他们到欧美七个国家的22个城市巡回演出,钢琴协奏曲《黄河》仍然是震撼西方乐坛的作品。他在描述在美国林肯艺术中心演出这部作品的情景时说:“《黄河》时而翻卷澎湃,时而深沉低回,时而轻舒徐缓。在20分钟的演奏过程中,我与全体演员始终噙着眼泪,年轻钢琴家郎朗的真诚泪水也与亲切的琴声一起,感动着台下的听众。美国听众和中国艺术家的情绪完全沟通融汇,人人热泪盈眶……在美国纽约林肯艺术中心这个享誉全球的文化殿堂,最让我感慨和难忘的,不是乐团对古典名作的独到诠释所引来的全场欢呼,而是加演钢琴协奏曲《黄河》带来的巨大震撼。加演一曲整整20分钟的大作,是音乐会中的罕见之举!”我想,爱乐乐团这样安排,是因为这部作品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艺术写照!(节选自《时代的强音震撼的旋律普遍的音乐——纪念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见2005年第20期《新华文摘》)
1.下面对这篇回忆录所作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这篇回忆录语言平实客观地介绍了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过程,所发挥的战斗作用及其产生的深远影响,赞颂了它强劲的艺术生命力。
B.文章开篇介绍冼星海的“宏愿”,提示了《黄河大合唱》的主题,统领全文。
C.标题“《黄河大合唱》的震撼”亦即贯串全文的思想感情的线索。
D.文章介绍诗人光未然的《黄河吟》、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的创作冲动,突出说明诗与歌的结合是文学与音乐的完美结合,表达的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心声。
E.回忆录采用纵式结构,文章的后半部分介绍了它在世界上产生的影响,说明它在世界人民心中产生了共鸣。
2.文章反复使用了“震撼”一词,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我看来,《黄河大合唱》产生的震撼,在某种意义上可以与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相比拟。”作者这样说的根据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用饱含激情的笔触介绍了《黄河大合唱》的创作经过、艺术魅力及其巨大影响,揭示了生活与艺术创作的关系。生活与艺术创作有什么关系?请结合《黄河大合唱》的创作经过,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外文字,完成问题。
  庄子与屈原,是中国哲学史与文学史上两颗璀璨的巨星。他们同时出现于中国的战国时代,庄***比翼,哲诗辉映,代表了我们民族在思辨与审美领域中达到的高峰。庄子是一位将认知与审美融为一体的哲人,他的人本体论哲学,让人们追思“有限的个体生命如何去把握永恒的美的人生”,带有一种诗意的光辉。一部探讨哲理的《庄子》,充满了艺术想象、浪漫情调和浓郁的诗情。以“辩多而情激”著称的庄子,正是在理智与情感、哲学与诗之间寻求美和自由的人生——诗意的人生。庄子既是哲人,又是诗人,确切地说,他是一位“哲诗”。屈原则恰好是诗人而兼哲人,是一位“诗哲”。他不仅写出了《天问》那样广泛涉及宇宙、神灵、万物、历史、政治、人生问题的哲理诗,以诸子式的怀疑、批判、探索的精神,叩问宇宙、历史与人生之谜。即使《离***》、《九歌》这类抒情诗篇,也都蕴含了深邃的哲学意识,表现出诗人对自然哲学、历史哲学、人生哲学的思考。庄子、屈原及其作品的出现,远远超出了哲学、诗歌艺术的范畴,而具有了整个文化精神领域的意义。
  庄子与屈原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而是文化高峰中文史哲互涵互动形成的一种文化现象。战国时代,经济、政治经历着极为深刻的变化,文化上亦在历史继承和南北交流的基础上总结、革新、开创,从而掀起了中国文化史上灿烂的第一个高潮。在这个“高峰”和“源头”时代,出现了以“楚辞”为代表的文学,以《左传》《战国策》为代表的史学和以诸子为代表的哲学,它们体现了整个历史时代的学术造诣和文化水平。而且,三者之间还表现出一种互涵互动的关系:无论是文学、史学还是哲学,其中任何一个科,都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互相联系、渗透,彼此促进错综地发展的。在文史哲的交融中,不仅文学自身兼含着史哲的因素,从而呈现了一种气象雄浑的“大文学”形态,同时还出现了史著文学化与哲学诗意化的倾向。史著文学化导致了史传文学的产生,它们是史与文的有机统一,是用文学的手法写出的历史,又是以历史为题材的文学作品,从而既把历史文学化了,又把文学历史化了。哲学的诗意化,其结果是哲理艺术散文的产生和诗化哲学的出现。《老子》等虽是自创体系的哲学,但认知中又都运用了以形见理的方法,逻辑思维的线索上缀满了形象的花结,使哲理与艺术达到了完善的结合,进而更在情与理的交融中,出现了睿智与深情结合的诗化哲学。庄子与屈原正是在这种学术文化背景中出现的。作为一种文化奇观的“庄***辉映”,实则是在诗意的沉思和沉思的诗意中,表现了哲学和诗在最深层次上的融通。
1.对文章某些概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意的沉思”指庄子的文章漾溢着诗情,“沉思的诗意”指屈原的作品充满了哲理,它们都表现了哲学和诗在最深层次上的融通。
B.“哲诗”是指著作充满诗意的哲学家,其作品中带有一种诗意的光辉;“诗哲”是指作品富于哲理的诗人,其作品中蕴含了深邃的哲学意识。
C.作者认为战国时代出现了文学、史学和哲学的“互涵互动”关系,“互涵”指互相联系、彼此渗透,“互动”指彼此促进错综地发展。
D.“史著文学化”指的是不拘泥于历史的真实,用文学的手法撰述历史;“哲学诗意化”指的是借鉴诗歌创作手法来表达哲学思想。
2.下列不属于庄子“既是哲人,又是诗人”,屈原“是诗人,而兼哲人”原因的一项是(  )
A.庄子和屈原的作品有整个文化精神的意义。
B.庄子和屈原的作品都富于哲理。
C.庄子和屈原的作品都充满诗意。
D.庄子和屈原都有哲学著作和诗歌作品传世。
3.下列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哲学和诗的融通促进诗意的沉思和沉思的诗意,造就了“庄***辉映”的文化奇观。
B.史哲因素使文学呈现一种气象雄浑的“大文学”形态,产生了《天问》、《离***》、《老子》。
C.庄***比翼,特定的历史、社会和文化背景使庄子、屈原达到了思辨与审美领域的高峰。
D.庄子、屈原的作品具有文化精神领域的意义,从这个角度看它们不属于纯粹的哲学、诗歌。
题型:贵州省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历史的母本
余秋雨
  在中国文化史上,让我佩服的人很多,让我感动的人很少
  这很自然。因为文人毕竟只是文人,他们或许能写出不少感动人的故事,自己却很少有这种故事。
  有时仿佛也出现这种故事了,例如有的文人舍己救驾,有的文人宁死不降,但这又与文化史关系不大。他们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是以忠臣或守将的身份进入了政治史和军事史,而不是以文人的身份推进着文化史。
  既能够牵动中国文化史,又能够牵动我们泪眼的人物在哪里?
  还有比墨子和屈原更让我们感动的人物吗?
  有。他叫司马迁。
  我早就确认他是。中国文化史上第一让我感动的人物,却一直难于表达感动的程度。
  我认为司马迁最艰深的感人之处,有以下三个层次。
   第一,司马迁让所有的中国人成了“历史中人”。
  《史记》以不可超越的“母本”形态一鸣惊人,成为今后两千多年一代代编史者自觉仿效的通例。
  因此,是他,使中华民族形成了前后一贯的历史兴趣、历史使命和历史规范,成为世界上罕见的始终有史可循、以史立身的文明群体。
  从某种意义上说,他本人虽然早已去世,却是全部《二十五史》的总策划。他使书面上和大地上的两千多年历史变成同一部通史。
  他使历朝历代所有的王侯将相、游侠商贾、文人墨客在做每一件大事的时候都会想到悬在他们身后的那支巨大史笔。他给了纷乱的历史一副稳定的有关正义的目光,使这种历史没有在一片嘈杂声中戛然中断。中华文明能够独独地延伸至今,可以潇洒地把千百年前的往事看成自家日历上的昨天和前天,都与他有关。
  第二,司马迁以人物传记为主干来写史,开启了一部“以人为本”的中国史。这是又一个惊人的奇迹,因为其他民族留存的历史。大多以事件的纪年为线索,各种人物只是一个个事件的参与者,招之即来,挥之即去,司马迁把它扭转了过来,以一个个人物为核心让各种事件招之即来,挥之即去。
  司马迁在《史记》中描写的那些著名人物,早巳成为中国文化的“原型”,也就是一种精神模式和行为模式,衍生久远,最终组成中国人集体人格的重要部件。
  这种轻事而重人的选择,使司马迁这位史学家能够“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家之言”,因而同时具备了文学家和哲学家的素质。
  更重要的是,他的这种选择使早巳应该冷却的中国历史始终保持着人的体温和呼吸。中国长久的专制极权常常会采取一系列反人性的暴政,但是有了以人为本的历史观念,这种暴政实行的范围和时段都受到了制衡。人伦之常、人情人品,永远实实在在地掌控着千里巷陌,万家灯火。
  第三,他在为中国文化创建“以史立身”、“以人为本”传统的时候,自己正承受着难以启齿的奇耻大辱。
  他因几句正常的言论获罪,被处以“宫刑”。当时他三十八岁,作为一个年岁已经不轻的大学者,面对如此奇祸,几乎没有例外都会选择赴死,但是,就在这个生死关口上,他决定活下来,以自己非人的岁月来磨砺以人为本的历史,以自己残留的日子来梳理中国的千秋万代,以自己沉重的屈辱来换取民族应有的尊严,以自己失性的躯体来呼唤大地刚健的雄风。
  而且,他一一做到了,他全部做到了,他真的做到了
  我想,说到这里,我已经约略勾画了司马迁最艰深的感人之处。(节选自余秋雨《寻觅中华》,有删改)
1.阅读全文,概括司马迁最艰深的感人之处。(每条不超过4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1)在中国文化史上,让我佩服的人很多,让我感动的人很少。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他一一做到了,他全部做到了,他真的做到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全文,谈谈你对题目“历史的母本”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在文中说,司马迁是以文人的身份推进着文化史。你怎么看?请结合本文和《史记》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贵州省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艺术操作是艺术创造才能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艺术意象的生产过程中,艺术操作一方面是意象形成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因素,另一方面又赋予意象以最终的形式符号,将意象孕育的成果物化为现实的可传达的艺术品。表面看来,艺术操作纯然是一种外在的技艺,实际不然。在艺术家准备操作时,心中的意象不一定已经非常清晰、完善,靠着操作运动,意象才逐渐鲜明、完整并得以最后定型、完成郑板桥讲他画竹的体会:“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霜气皆浮动于疏枝密枝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非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胸中之竹”之所以不同于“眼中之竹”,是因为经过了艺术家的意象孕育和改造,这一目了然;而“手中之竹”又不同于“胸中之竹”,则常为人忽视。其实,这是艺术家把心中孕育的意象用艺术操作加以表达并且用特定形式符号将之凝定下来。因此,不能轻视艺术操作,它是意象孕育的继续与完成。
  艺术操作是意象创造的有机组成部分和深化,人们应当重视艺术操作中的技能,因为所有的艺术操作作为一种实践活动,作为主体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离不开特定的技能的。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说,艺术操作就是艺术技能的运用与发挥。
  各种不同门类的艺术,由于其形式符号及传达媒介的不同,各有不同的操作和技能对于外行,由于不能掌握其操作技能,就不可能进入艺术的创作过程,即使有了“胸中之竹”,也变不成“手中之竹”因此,操作技能是艺术创作中极为重要的环节
  然而,如果离开艺术意象的创作过程,孤立地追求操作技能,就会沦为匠艺如一些广告画,就技能角度看,是符合“画”的要求的,然而缺乏艺术不可少的灵气,所以算不上真正的艺术)这就涉及艺术创造中“技”与“道”的关系问题。
  这里所谓的“道”是指艺术创造过程中自由无碍、充满生气的最高境界操作技能经过长期训练,娴熟自如,艺术家就能将它们化为自己的血肉,与对象世界亲密无间,从而进入“道”的自由境界。《庄子》记载孔子见构楼者承惆(知了)就像检东西一样简单,便问其道询楼者一答曰,他是经过长期的技能锻炼,并专心致志,从而达到这种境界的在这种专注状态中,粘知了仿佛不需要技能,只需要粘就行了这就是技、道合一的境界这个思想在《庄子乡的另一个故事“厄丁解牛”中也体现出来它告诉人们,主体在技能之中,是可以探索到“道”的真谛的。也就是说,主体在技能的操作中,是可以体悟、把握“道”并进而达到“道”的。
  “技”与“道”是相通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道”可以通过“技”体现出来,“技”也可以在高度娴熟时达于“道”通过长期刻苦锻炼而达于“道”的技能,能将心中所感受的立即转化为手中所操作的,这就是古代书画理论所讲的“心手相应”。心与手之间达到了这种自由和谐,也就意味着消除了“道”与“技”的界限。一切优秀的艺术家毕生所追求的就是这样一种艺术创造的至高境界。
(摘编自《美学原理》,蒋孔阳主编)
1.下列关于艺术创造中“技”与“道”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艺术操作作为一种实践活动,作为主体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离不开特定的“技”。
B.不同门类的艺术各有不同的“技”,如绘画和文学创作的“技”是不同的。
C.“道”是艺术创作的至高境界,郑板桥绘画的“胸中之竹”属于这一境界。
D.长期刻苦训练并专心致志,能使“技”转化为“道”,即“技”“道”合一。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意象形成、将意象孕育的成果物化为现实的可传达的艺术品都和艺术操作密切相关。
B.“手中之竹”是艺术家把“眼中之竹”用特定形式符号凝定下来的成型的作品。
C.艺术操作是意象创造的有机组成部分和深化,是意象孕育的继续与完成。
D.一些广告幽缺乏艺术不可少的灵气,原因之一就是离开了艺术意象的创作过程。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艺术操作既是一种外在的技艺,也是意象逐渐鲜明、完整并定型、完成的凭借。
B.《庄子》中记载的籽、知了的询楼者和解牛的厄丁一都进入了“道”的自由境界。
C.在创作的过程当中.主体只要操作和发挥就可以体悟、把握并进而达到“道”。
D.“心手相应”是占今中外优秀的艺术家毕生追求的一种艺术创造的至高境界。
题型:河北省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选做题)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一(4)题。一头牛
马卫
  岳步云活了六十二岁,家里来的最大的官就是村长,这回村长说这是县长,吓得他差点尿裤子。不为别的,就为他岳步云是我们黑水村的老落后,全村都脱贫了,只有他家还没有脱贫,害得村长年年受批,乡长年年挨骂。这些是小,最关键的是乡长升不了官,常把村长的祖宗八代拿出来骂。
  县长真是个好县长,朴实得就像地里的玉米。他看了粮仓,看了猪圈,特别是看到有一头肥硕的牛,嘴里赞不绝口:“不错嘛,这牛不就值五千多吗?还有五头猪,这一加起来不就脱贫了吗?”
  随行的记者忙着记录
  乡长、村长的脸上露出了微笑。
  第二天,村长正儿八经地把红红的“脱贫户”铁牌牌牢牢地打在岳步云的门梢上。
  “老岳啊,你家脱贫了,这牛也该还给人家了吧?”村长心情很放松。
  “村长,啥子牛?我家可没有租人家的牛啊。”岳步云摇着脑袋说。
  “就是昨天县长看过的那头黄枯牛。”
  “嘿嘿,村长,你真会说笑话,那头牛是我喂了几年的了,怎么会是别人的?”
  这下轮到村长鼓眼睛了。为了让县长参观,更为了脱贫致富的牌子,县长还没有来之前,村长找到在邻村的表弟,那是个养牛专业户,让他借头牛来装门面,事后再还他,顺带给他点)乙补助。表弟当然同意。
  “岳步云,你可不能耍横啊,这牛明明是为了应付县长的检查借来的,怎么会成了你的?”
  “村长啊,这牛在我家的牛圈,不是我家的还是你家的?”
  双方说红了眼,撕破了脸。村长气得吐血,想不到这老实巴交的岳步云,要昧良心,吞了这头牛。村长想:你也太胆大了,也不想想我是谁!
  岳步云真是十头枯牛也拉不回头,坚决不承认这牛是别人的。
  村长心里很冒火,路过红红酒楼,抬腿就跨了进去。
  红红给村长炒了他爱吃的椿芽鸡蛋,炖上香菌排骨,再开一瓶本地的崇阳大曲,生意也不做了,二人对酌起来。村长说出他的痛苦。
  红红嘻嘻笑起来:“真是笨,不就是一头牛吗?”
  “你个蠢婆娘,也敢侃大话?那是一头牛,不是一只鸡,一只兔!”
  “一头牛就把你难倒了?”
  “你有啥子办法?”
  红红说出了她的妙计,村长也不得不佩服。
  村长第二天早早地起来,对直来到岳步云家中。他要看看那头牛还在不在。
  岳步云看到村长来他家,心里不爽,但没发作。
  “村长,你有啥子事哟?”
  “还不是那头牛!”
  岳步云早料着了,很坦然:“你去牛圈牵嘛!”
  村长真的去牛圈,可哪里有?只有几泡牛尿还热乎乎地冒气。
  村长的如意算盘落空了。原来,红红给他出的主意很简单-晚上找人把牛偷回来,不就得了?本来就不是他的牛,他岳步云也不敢报案。可现在牛上哪儿去了?
  转天,村长还在纳闷,毕竟心里有事,老是放心不下那头牛,不料乡秘书风风火火地闯进来。
  “你个背时砍脑壳的还在做梦,乡长叫你快去,出了大事!”
  “出了大事?”村长心里迷糊了。
  骑着自行车到了乡里,乡长一脸的怒火-
  原来县里打电话来说,我们黑水村的岳步云牵着头牛到了县里上访。牛背上写着:村长借来一头牛,我们全家熬出头,脱贫就是块铁牌牌,不信大家问这头牛!
  县城轰动了,电视台的,报纸的,杂志的,广播的,嚷得个不得了。
  岳步云回来了,不过不是一个人,当然还有那头牛。
  跟着岳步云回来的小车上,坐着调研组。乡长陪着,村长没资格陪,只有端茶递水的份。那个戴着眼镜白脸白皮的什么科长,亲自把“脱贫户”的铁牌牌摘下来,然后对岳步云说:“大叔,你说了真话,这牛归你,钱由县里出。”
  岳步云说:“我不要牛。我只想要上面晓得真相!”
  乡长、村长全垂着脑壳。
  村长还是不明白:那天,这岳步云为啥不当着县长的面揭穿他呢?不过他已不为这个操心了,因为他的村长当不成了,连累得乡长也当不成了\。好在村长的表弟还是得到了县里赔的牛钱,不会来找他的麻烦了。
  后来,岳步云成了养牛一专业户,很快就脱贫了,起因就是那头借来的牛。(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岳步云家还没有脱贫,害得村长年年受批,乡长年年挨骂。村长急得帮岳家借了头牛,瞒天过海地给他家“脱了贫”,钉上一了红红的“脱贫户”的铁牌牌〕
B.村长的表弟愿意借牛给岳步云,一方l}1是因为村长允诺给他一些补助,另一方面他也怕由于表哥管辖的村里还有个别贫困户的存在,而影响表哥的政绩。
C.此事轰动了县城,调研组查清事实真相,岳步云家虽被摘下“脱贫户”的铁牌牌,但领导说“谢谢你说了真话,这牛归你”,实现了他不还牛的目的。
D.这篇小说写村长为溜须讨好领导,乡长为了升官,合起伙来造虚假业绩,结果弄巧成拙。小说对社会上弄虚作假、搞虚假政绩之风给予了辛辣的讽刺。
E.这篇小说语言平实,日语化,如话家常,具有浓郁的乡村特色,同时义极具个性化。人物的语言、神态描写,用语简省,但性格跃然纸上。
(2)小说前四段的交代和描写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岳步云有哪些性格特点,清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岳步云一开始给人的印象与后来的行为构成一了巨大反差,你认为这种反差是否合理?请从人物形象或情节设计中任选一项,结合原文,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河北省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