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2008年1~5月份,全国财政收入29 064亿元,同比增长33.8%,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3.2个百分点。财政收入增加使我国的各项支出得以保证。材料二:

材料一:2008年1~5月份,全国财政收入29 064亿元,同比增长33.8%,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3.2个百分点。财政收入增加使我国的各项支出得以保证。材料二: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材料一:2008年1~5月份,全国财政收入29 064亿元,同比增长33.8%,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3.2个百分点。财政收入增加使我国的各项支出得以保证。
材料二:中国财政部指出,2008年财政要巩固、完善和强化各项强农惠农财税政策。中央财政安排用于“三农”各项支出合计5 625亿元,增加1 307亿元,增长30.3%。加大对农民的补贴力度。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促进农业生产方式变革,确保农业生产稳定发展。继续优先发展教育,加大投入力度,优化教育资料配置,改善农村办学条件,着力促进教育公平。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健全创业服务体系。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积极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问题?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是什么?(4分)
(2)根据材料分析我国财政起到了哪些方面的作用。(12分)
答案
(1)我国财政收入不断增长。受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的制约。
(2)①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村发展,体现了国家通过财政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②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支持解决教育问题,说明财政可以促进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的发展。③突出帮助解决基本民生问题,切实加强社会保障等工作,说明财政有利于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解析
第(1)问,经济发展、人民收入增加是财政收入增加的主要原因。第(2)问,分解材料内容与财政作用相对照。
举一反三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007年中央财政预算支出安排(部分)统计图

注:2007年我国GDP增长率为10.8%。
材料二:我国从2006年起彻底取消了农业税。农业税的取消,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材料三:依法纳税是公民的义务,为进一步宣传纳税,国家税务总局办公厅与河南省国家税务局本着“雅俗共赏、寓教于乐”的原则,联合推出我国第一套税收知识漫画扑克。
(1)分析材料一显示的经济信息。运用经济学知识,说明政府这一预算支出安排的必要性。(6分)
(2)结合材料二说明国家税收与财政有什么联系。这一举措对经济、社会以及国家产业政策有什么影响?(8分)
(3)根据材料三的要求,请你策划一个宣传主题,并说明该扑克应该宣传哪些内容。(8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提出的重要内容。而这一重大战略思想的提出,对我们加强先进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结合上述材料,回答:构建和谐社会对发展先进文化提出了怎样的要求?(28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2004年7月,第2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估121处世界遗产的保护状况,确定《濒危世界遗产名录》。中国有武当山、苏州园林等多处世界遗产在评估名单之内,这意味着我国的世界遗产现状遭遇“黄牌警告”。国家文物局世界遗产处处长郭旃认为目前存在三个问题:一是重景点轻景观;二是重利用轻保护;三是公约意识不强。《公约》明确规定,不论在世界遗产范围内还是在其缓冲区内进行建设、开发,都要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报批,可国内很多地方不遵守。
针对材料中我国世界文化遗产所出现的主要问题,请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并提出你的建议。(16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都江堰,是当今世界年代久远、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工程,它的主体工程规划科学、布局合理,综合发挥了分水、导水、壅水、引水和泄洪排沙的功能,形成了科学的、完整的、调控自如的工程体系,既能保证内江灌区用水需要,又可防止灾害发生。都江堰水利工程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是全世界仅存的一项古代“生态工程”。
结合材料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回答:
(1)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5分)
(2)结合材料,说明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特点及意义。(15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材料一:江泽民同志在2001年2月22日召开的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明确指出:“我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与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二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废。法治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德治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二者范畴不同,但其地位和功能都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应始终注意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
材料二:2001年3月,北京新世纪的第一次“两会”,一个新的话题引人注目: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
“以德治国”,是江泽民同志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提出的,是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完善治国方略的一个创新,这一思想犹如春风化雨,开启了“两会”代表、委员的思路,他们就此发表了很多发人深思的见解。
谈起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步伐,代表、委员们耳熟能详:改革开放20多年来,“依法治国”的理念深入人心,我们制定法律、修订法律成绩突出,普法教育效果显著,本届人大常委会提出,任期内要初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这必将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然而,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法制环境仍需进一步改善,特别是议论起近年来由于道德失范引起的恶性事件和违法犯罪现象,代表、委员们无不心生忧患,充满紧迫感。
材料三:完善成熟的市场经济与坑蒙拐骗、假冒伪劣是水火不相容的,它要求企业必须讲信用、重信誉,注重企业文化建设和企业精神的塑造,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这除了需要法律的规范约束,还需要伦理道德的引导提升。从新世纪开始,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阶段。“小康社会”不单纯指物质生活的富足,也包括思想道德和精神文明生活的不断进步。只有把法制建设和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才能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建设全面发展的小康社会。
结合上述材料回答:
(1)结合材料一、二、三,说明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10分)
(2)阅读材料二,如何理解“以德治国”思想是“完善治国方略的一个创新”?(10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