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分)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材料一 每一种新的进步都必然表现为对一种神圣事物的亵渎,表现为对陈旧的,日渐衰亡的,但习惯所崇奉的秩序的叛逆……” ——恩格斯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16分)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 每一种新的进步都必然表现为对一种神圣事物的亵渎,表现为对陈旧的,日渐衰亡的,但习惯所崇奉的秩序的叛逆……” ——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材料二 李贽并不一概否定儒家思想和理学,甚至还十分敬佩明朝理学代表王阳明,他真心接受王守仁的“良知”说,认为圣人之所以为圣人,就在于真心、天性,而这便是“良知”。 ——《中国儒学史》 材料三 诸子虽学,未尝以闻道为心也,则亦不免士大夫家为富贵所移尔矣,况此而为汉儒文附会,宋儒之穿凿乎?又况继此而以宋儒为标的,穿凿为指归乎?人益鄙而风益下矣!无怪乎其流弊至与今日,阳为道学,阴为富贵,被服儒雅,形若狗彘也。 ——《初潭集》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材料一中“习惯所崇奉的秩序”在李贽所处时代具体体现是什么?(2分)针对时代弊病,李贽提出怎样的主张?(6分) (2)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李贽反感和谴责的对象实际是什么?(2分) (3)结合材料二、三,概述李贽的主要主张与传统儒家思想之间的关系?(2分)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李贽的思想有何积极意义?(4分) |
答案
(1)宋明理学 (2分) 针对正统理学中”存天理灭人欲”的命题,提出“穿衣吃饭既是人伦物理的主张,认为“理”就在百姓日常生活当中;反对盲从孔子,不能以“圣人”之言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提出“童心说”,反对礼教的虚伪和官场的欺诈。(6分,每点2分 (2)满口仁义道德,假借道学,为自己谋取高官利禄,追求荣华富贵的道学家们。 (2分) (3)继承与发展(2分)理学占统治地位的明代,李贽将矛头直指僵化的正统思想,强调个性发展、提倡思想自由,具有鲜明的反正统意识;推动了儒学的新发展.(4分) |
解析
试题分析: (1)李贽为明末清初的一位进步思想家,他批判宋明理学、挑战孔子及其儒家的正统地位。由此可判断材料一中“习惯所崇奉的秩序”在李贽所处时代具体体现是宋明理学;第二小问李贽的主张可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李贽思想的理解与认识。分析材料二,依据“贽并不一概否定儒家思想和理学”“他真心接受王守仁的“良知”说”并结合所学可知李贽反感和谴责的对象实际是满口仁义道德,假借道学,为自己谋取高官利禄,追求荣华富贵的道学家们。 (3)本题考查学生对李贽思想认识与理解。依据所学知李贽的思想传统儒家思想之间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其思想主张的积极意义主要有强调个性发展、提倡思想自由,具有鲜明的反正统意识;推动了儒学的新发展。 |
举一反三
清初思想家朱之瑜认为做学问应该有益于社会。他说:“为学之道,在于近里着己,有益天下国家,不在掉弄虚脾,捕风捉影。”他的这种思想与下列哪位思想家最为接近 |
以下表述与明清时期进步思想家黄宗羲不符的是A.浙东学派的创立者 | B.著有《天下郡国利病书》 | C.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 D.清初经世致用思潮的推动者 |
|
(25分)阅读下列材料: 长期以来,“启蒙”一直是思想文化史领域的重大研究课题。有学者认为,西方的启蒙,是一种“内源”式、接续式的“早熟”的启蒙。在14至16世纪,西方人依靠自身的社会变革力量酝酿起早期启蒙,并层层推进演绎出18世纪启蒙。而近代中国的启蒙则是“外源”式、突变性的“晚熟”启蒙。借助于“西学东渐”的刺激与发酵,中国文化传统的逻辑发展进程才发生历史的大转折,最终在“民族复兴”的理论大框架中,标立起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观、价值观和伦理观,逐渐折射和透显出“西方式”启蒙的反传统含义。——据孟广林《从中世纪向近代过渡时期的思想启蒙》整理 请回答: (1)概述西方“早期” 启蒙的“内源”因素。(2分)结合史实说明18世纪的启蒙与“早期”启蒙之间有怎样的“接续”关系?(4分) (2)该学者者认为,明末清初的社会批判思潮仍属于“文化传统的自我裂变、修复与整合”,不具有近代意义上的启蒙性质。你如何看待这一观点?(4分) (3)近代前期中国具有反传统含义的“西方式”启蒙思潮有哪些?(6分)近代中国的启蒙为何高举“民族复兴”的旗帜?(2分) (4)五四前后,中国社会文化思潮一改“醉心欧化”的局面,呈现出流派纷呈、选择多元的趋向,请结合国内国际背景分析成因。(8分) |
明清之际,出现了有别于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之外的实学思潮,下列主张反映这一思潮的是:A.“束书不观,游谈无根” | B.同植纲常,同扶名教,同宗孔孟 | C.崇实黜虚,废虚求实 | D.天理之正,人心之安 |
|
王夫之说:“一姓之兴亡,私也,而生民之生死,公也。”与此观点不一致的是A.“天下为主,君为客” | B.“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 C.“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 D.“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